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夫之(船山)是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中唯一有词作传世的学者型文人,故其在时代乱离之际接受稼轩更具文学上的优势.<潇湘怨词>代表了船山词的最高成就,分<潇湘小八景词>、<潇湘大八景词>与<潇湘十景词>三组,其中<小八景词>与<大八景词>效法辛稼轩词体而境界更深广,故国之痛更深沉.在表达艺术上,船山词以用典写家国之悲且取材广泛同于稼轩.船山虽疏于音律,但其风格因受稼轩影响而对振兴词坛具有巨大的贡献,词史地位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2.
世传辛弃疾寿韩(?)胄的两首词《清平乐》(新来塞北)与《西江月》(堂上谋臣),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已指出非稼轩所作.因为他没有举出充分证据,所以未受到后来学者的重视.现在为稼轩词编集者仍都收录了这两首词.其实,细察词的内容、风格,证之以稼轩事历、史料,是完全可以肯定非稼轩所作的.  相似文献   

3.
从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开始,辛弃疾与陈亮两位词人先后唱和《贺新郎》词六阕。这六阕词,虽然共同表达了两人之间的友情和爱国情怀,但不论是用语还是内容、总体气魄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差异。本文即将通过辛、陈的《贺新郎》六阕唱和艺术分析,对比本次唱和两位词家艺术风格的异同,并力求进而分析其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过往治宋词者言及刘过《龙洲词》的艺术风格,意见互有牴牾。黄昇将《龙洲词》纳入辛派藩篱。他说:“改之,稼轩之客。训多北语,盖学稼轩者也。”而另一些论家却以为《龙洲词》非可刚于稼轩藩篱。《四库提要·龙洲词提要》说:“(刘)过词赠辛弃疾者则学其体,……余虽跌岩淋漓,实未尝全作辛体。”刘熙载说:“刘改之词……虽沉著不及稼轩,足以自成一家。”近代的况周颐说:“改  相似文献   

5.
顾随《倦驼庵稼轩词说》是一部很重要的研究稼轩词的论著。这是作者自己词作创作经验和宋词鉴赏方法的结晶。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重点分析了《稼轩词》主旨美:"诚"和"高致"。这个"诚"就是辛弃疾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和生命热望;"高致"则是作者心胸精神的自然流露。二是分析稼轩词艺术美:灵动妙悟,注重词汇、句式和词义之间的圆融和谐。三是他为读者欣赏阅读稼轩词指出方法:尚友词人,了解词人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范进军教授的新作<稼轩词研究>[1]是创新之作. 刘勰言:"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的《鹧鸪天》词计63首,数量为两宋词家之冠。其词开拓了《鹧鸪天》的题材内容,多抒写作者出处行藏的内心矛盾,揭示世态和人生哲理,意蕴丰厚深邃。其中农村词描绘田园风光民俗与农人形象生动细致,诗情画意与乡土气息浓郁,成就在东坡农村词之上。在写景、叙事、抒情、用典、对仗以及语言锤炼等方面,稼轩《鹧鸪天》词都有高超造诣,艺术风格多样。稼轩堪称词史上作《鹧鸪天》词的第一高手。  相似文献   

8.
在两宋词台上,辛弃疾是最杰出的词人。他的《稼轩词》现有六百多首,为两宋词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在词风的革新方面,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走着张孝祥辈所走的道路,终于把豪放派推上了高峰。就思想内容而论,辛弃疾写出了一部分以抗战为主题的优秀词篇,成为南宋爱国词人的翘楚。辛词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和后世的豪放派词人(例如陈亮、刘过、刘克庄,清代的屈大均、文廷式等人),婉约派中的某些作家,因为和辛  相似文献   

9.
清初前二三十年词坛盛行稼轩词风,这已成学界定论,从群体步韵唱和角度,顺康朝词人存有大量步韵宋人词的创作,尽管在这一时期此类创作集中在对苏轼、辛弃疾、史达祖、岳飞等人词作的步和上,但真正能神形兼备地传承的仍然是稼轩词风。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名垂千古的爱国词人。他的高风亮节,豪迈气概,至今还激励着人们,他的如掾词笔,富瞻文采,长期以来,赢得人们的普遍崇敬。邓广铭教授化了数年时间,搜讨、抉剔、参稽、发微,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撰成《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稼轩年谱》。这两部专著,成为我们阅读、赏鉴、研究辛词不可或缺的书籍。邓老那种孜孜不倦,勤奋谨严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著名学者杨慎在评论稼轩词时说过:“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①评论它“为第一”,虽然有些过分,但是这首词在辛弃疾作品中,的确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我们认真剖析这首词,对于研究辛弃疾晚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探讨稼轩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了解开禧北伐前夕宋、金的政治军事情况,都是极为有益的。 嘉泰四年(一二○四年)正月,六十五岁高龄的抗金老将辛弃疾,来到了行都临安(今杭州市),受到宁宗的召见。当时,宋、金对峙的形势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江南四十年来无战事,经济力量较前雄厚,朝中以韩(亻厇)胄为首的抗战派当权,建议北伐抗金收复河洛。而金占区内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女真贵族的残  相似文献   

12.
在南宋词坛,“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的辛弃疾《稼轩词》,以若干暗呜鸷悍、淋漓慷慨的抚时感事的力作,赢得当时和后代的高度评价。但是,《稼轩词》中还留下不少清新而质朴的农村词。如果说,辛弃疾那些作为时代号角的力作是《稼轩词》的主旋律;那么,这些农村词,节奏明快,感情含蓄,便是轻拢慢捻,别具一格的优美和声。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都成于他被南宋朝廷摈斥,归于带湖、瓢泉期间。这部分作品,其特色可概以“隐秀”两字。刘勰说:“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与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因号“稼轩居士”,又号“雨岩居士”,故有学者把辛弃疾看成是一个佛教居士,把他的词也看成居士词。其实不然。辛弃疾与佛教之关系,不过是他具备了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们都应具备的佛教知识与修养而已。虽然仕闽期间,辛弃疾有过参禅经历,但他并非虔诚的佛教徒,也非佛教居士。作品分析表明,辛弃疾对待佛教的立场,完全是一个佛教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的兴趣与姿态。  相似文献   

14.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量用典,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就《世说新语》一部书来说,620多首词中有94首词含有《世说新语》典,总共用了117条,内容涉及《世说新语》许多方面,诸如任诞、简傲、言语、排调、识鉴等等。运用《世说新语》典故所包含的词人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对国事的不能忘怀,对友朋离别的伤感,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感慨等等,辛弃疾大量用典,这当然反映词人知识的广博,同时也反映词人的遭遇和心理情感,以及与宋代诗坛使事用典,"无一字无来处"也是息息相关的。从《世说新语》典角度考察稼轩词对我们理解辛弃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闺秀词话>是一部收录宋至清代尤其是清代女词人生平与词创作的作品.除了少数几篇涉及宋、明女词人外,所收录的超过4/5都是清代女词人,因此,可视为"清代闺秀词话".<闺秀词话>反映了清代闺秀词春色满园、冠绝千古的盛况,对研究清代闺秀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价值主要在三方面:一、地域文学、家族文学价值;二、清代女性词史价值;三、清代女性对词境的开拓立异.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的《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稼轩长短句》中脸炙人口的佳作。关于这首词的写作目的,历来的注家都认为表达了不满韩住胄为巩固权势而发动的开橹北伐,用刘宗元嘉往事警告他不要轻举妄动。这种观点与《来史·韩佳胄传》是一脉相承的,但与辛弃疾的平生抱负、写此词时的心情以及当时的史实、全词文意并不尽相符。在南宋朝廷中,由于投降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积极主战的辛弃疾屡遭排挤,曾三次被弹刻罢官。可他仍期待重整旧山河,朝天闭。即使在他被罢官以后,也一刻未曾忘怀收复中原的平生壮志。来宁宗嘉泰、开措年间,他又一度出…  相似文献   

17.
"辛派词人"是词史上一个重要流派,此流派称谓从最早的稼轩词风格指称"稼轩体"、"辛体"、"稼轩风",到之后的"苏辛派"、"辛派"、"辛派词人",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趋势.从指称的变化过程看.它一方面反映出由辛弃疾所开创的这一独特词风渐被同时代人及后人认可,并在创作上体现出有意的推崇和仿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这一领域已愈来愈多地得到词学家的关注并在研究上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世说新语》这一文本,通过统计与分析稼轩(辛弃疾)词中运用的《世说新语》的典故,总结出其运用《世说新语》典故的特征:热爱祖国,展现理想抱负;悲叹生命易逝,中年伤怀;闲居旷达,却不安现状的矛盾;大量运用与酒有关的典故,与魏晋名士饮酒之风相映成趣。正是这些特征,使得稼轩的词作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诞生至今已经八百五十周年了。辛弃疾研究的工作若从其门人范开编成的《稼轩词》甲集问世(1188)算起,也有八百余年了。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是读史词中的"千古一篇",毛泽东是读史词作者中的"千古一人".之所以如此,是与他对其诗词反复修改分不开的.特别是对词中的"如问何时猜得"一句中的"如问"还是"为问"一语,引发出了六种注释与阐释.其实,经过细心品味分析,"为问何时猜得"当是更为精当之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