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我们通常所说的孝道主要指儒家孝道。儒家孝道涵盖了一个人从家庭到社会各个领域的道德行为规范。面对儒家孝道思想,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儒家孝道中精华的部分,舍弃其糟粕和不适应的部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了解儒家孝道内涵并运用儒家孝道思想中精华的部分来解决现代家庭养老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家风家教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六个世代的养老观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认同家庭养老,认为子女应当承担家中长者的医疗照护和给予经济支持,并希望其他子女和老人的同住者共同分担养老责任,持家庭分担式养老观念。中国青年依然奉行传统孝道文化,愿意承担家庭养老责任,并赋予家庭赡养新的时代内涵。这既传承和发展了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对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家风家教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3.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石。但是,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孝文化的功能逐渐弱化。我国在"未富先老"的社会条件下,为解决养老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孝文化的宣传,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从家庭、学校、社会、法律法规上来完善家庭养老,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文化恢弘博大,而我国的孝道文化则是瑰丽的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内蕴大量丰富而实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教化子女、凝聚家庭、调控矛盾的作用,肩负着以爱老尊老敬老养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历来具有极强的家庭观念,而这一观念主要是由孝道来维系的。这有好的一面,使中国社会具有养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至今仍成为独生子女政策的一大障碍。 解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直接关系到养老敬老的问题。目前我国盛行的养老方式仍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它是在解放前家庭养老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社会的扶助,这与未来的“社会养老”还有很大的距离,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据统计,我国年过六旬的老人已逾9千万,其中只有30%的  相似文献   

6.
郭竞成 《城市观察》2013,26(4):45-52
城市居家养老具有准公共服务的属性,公共服务产业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三方面因素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产业是行政化的、社会化的或市场化的。浙江实践表明,在构建城市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产业过程中,应重视初始制度设计,强调政府责任,因地制宜发展,突出家庭孝道。  相似文献   

7.
"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并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孝"是中国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的基础。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孝文化也在日渐走向衰微,孝道所起的规范作用变得越来越小,表现出孝道失范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价值和和积极意义。本文认为,孝道文化构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伦理文化,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今天的中国人,包括世界华人仍具有强大的影响魅力,但是,由于传统孝道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其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现代社会对传统孝道文化应是判断地继承,而且,更重要是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重建起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孝道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普遍宣扬和奉行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它融合了礼法与道德的内外约束,反映了传统的亲子伦理关系。就社会现实而言,当前倡导孝敬父母,对于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特别是弥补社会养老保障缺失,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孝感市是一个以“孝”命名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孝感发挥城市特色,以孝文化为切入点,以“中华孝文化名城”为城市发展目标来推进孝文化建设,在传承与发扬孝道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整个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孝感孝文化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而提出来的重要举措.面对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趋势,培养子女的孝亲养老意识和孝德观念,营造人人敬老助老的孝文化成了当务之急.孝感孝文化建设的实践特点之一,就是始终把养老与敬老作为建设的基准点,紧紧抓住孝文化的核心内涵,即“赡养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结合孝感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从九个方面开展实践:规划建孝、阵地宣孝、论坛研孝、媒体传孝、课堂讲孝、典型倡孝、征文写孝、活动促孝、产业承孝,通过在政府引导下广泛的社会参与,包括媒体、学校、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参与主体跟随时代主流,遵从孝文化的内涵与本质,积极宣扬孝文化.  相似文献   

11.
王凤玲 《职业时空》2008,4(9):138-139
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家庭和睦的良方,是邻里融洽的妙剂,是社会和谐的先机。因此,在新时期里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江苏省建湖县老龄协会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植家庭美德,树立社会正气,切实做活弘扬孝道的大文章,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造浓孝道氛围建湖县老龄协会把弘扬孝道文化和学习宣传施行《老龄法》结合起来,在向全县印发1100多份《老龄法》及宣传资料的基础上,编印了600份弘扬孝道文化的专题宣传资料,供全县农村和城镇宣传。  相似文献   

13.
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摘自《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社区服务势在必行家庭养老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高龄化日趋加重,以及家庭向核心化与小型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从老年人本身来说,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差异,在养老方面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就医看病、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也有精神慰藉、生活质量和自身发展等高层次的需求。目前,我国60…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是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在国家还未富裕的条件下,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中国强调家庭血缘关系的传统养老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造成的少子高龄化以及现代社会家庭观念的多元化,共同决定了走社会化养老的道路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本文提出建立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养老安老模式,并针对养老福利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顺应广大老年人提升生活质量和品位的新期待、新要求,山东省平阴县通过加强孝道文化建设,加强老年人教育,积极开展各种老年文体活动,大幅度提升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养老品位和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6.
养老问题是社会诸多问题中的一个较重要和特殊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力量还无力全养的条件下,以家庭为基础,逐步扩大社会化养老,国家做为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资助,互为促进和保证,仍是当今中国养老的基本道路。就边少地区的实情分析,如何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互为一体;保证家庭养老为主,社会补充为保证,继续强化家庭养老教育,尽快发展社会养老建设;从多方面提高整体养老水平;寻求一条客观实际的养老道路,是我们需要注重研究的一个事关发展的综合课题。  相似文献   

17.
"孝"这一传统思想在青年的意识中日趋淡薄。通过分析现今农村青年孝道现状,提出了提高青年孝道意识和行为的对策,这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韩静 《现代交际》2010,(12):94-9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孝道在调节家庭关系,普及道德教育方面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社会信用出现危机,家庭不稳定,代际关系不和谐等等问题,与孝文化的式微有着重要关系,所以我们要弘扬传统孝文化中的一些进步思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中外家庭养老方式比较和中国养老方式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庭养老是世界各国都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转变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从跨文化的角度考察,家庭养老方式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本文对中国、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家庭养老方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对发达国家的家庭养老方式及其实践进行总结和借鉴,有助于探讨、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这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妻生有一个孩子的三口之家)趋势化明显的大背景下,单纯而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已到了十分紧迫的地步,因此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