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灵魂的实现活动",这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对幸福的最终定义,也是最终追求。此幸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幸福,而是最高的善,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现代青年价值观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且不稳定的特点,道德标准多样,思想过度自由。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青年如何拥有合乎德性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伦理思想影响深远。幸福问题是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它与善、德性、中道等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他认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合乎美好德性的实现活动,也提出了幸福主义的道德目标,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当代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身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是精神世界严重匮乏的时代,我们需要回到哲人那里寻找通往幸福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在中国和西方的伦理思想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两种思想有很多的异同点,相同观点在于都要求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好"度",避免"过或不及",目的均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因两种思想所处国家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又有很多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陈芬  王骋程 《职业》2014,(6):151-15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揭示了唯有理性才是德性伦理的实质,主张人的德性就在于人的理性功能的“适度”展现,强调只有通过理性指引下的实践活动,最终才能使人获得幸福。亚里士多德把理性与德性联系起来的思想,有利于人们对当前道德领域的困境进行反思,并启发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和幸福生活的正确理解,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对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进行探究。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是以其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善的论述开始,进行德性伦理的理论构建。适度观正是其德性伦理的精髓,通过与不及和过度这两种"恶"的对比分析,列举一些例子,论述适度这一原则对维护德性的重要性,从而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适度观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友爱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述的重要主题,联系了亚里士多德对德性论与幸福论的论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在对友爱的阐述中,十分重视自我德性的完善与实践,体现出了自爱的维度。通过厘清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中的自爱思想,考察西方对自爱观念的不同阐释,尤其是安兰德对亚里士多德自爱的承袭与发展,反思亚里士多德的自爱思想,以追寻人与自身、与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要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幸福的生活就是最高的善,幸福不同于其他德性,幸福是一种因它自身而被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善"表示了事物向"好"的一种状态,是人们的行为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幸福体现在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中,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一是理智德性;另一种是伦理德性。理智德性是一种思想领域内的,以至善为目的的思想自身存在状态,相反,伦理德性是一种具体的关于人的感情和行为的善恶判断选择,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长期经验积累形成习惯而达到的完善状态。理智德性有出于本性的倾向,潜在地在思想领域内给伦理德性以规范、目的导向,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伦理德性,同时也见证理智德性。德性在现实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德性与幸福当作是伦理学讨论的重要问题自古都存在,上至古希腊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等,下至近代的幸福主义与功利主义等.为解决德福之间的矛盾,使之统一在一起,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在对前人思想的反思之后提出了自己关于德福关系的解答,通过承认人的"意志自由",悬设"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保证了德福相配.反思康德的带有信仰的德福关系理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探挖德福思想,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0.
麦金泰尔认为启蒙运动以来对于道德基础的论证失败导致了道德生活危机四伏,复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传统有助于解除当前的道德困境。他通过比较人与某些高智能生物在改变自己来适应世界的过程中有相似性,将其伦理思想体系的归于"人的依赖性",认为人是依赖性的理性动物。  相似文献   

11.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先秦思想史上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一位思想家。"性恶论"是荀子独具特色的思想,其所有理论都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教化,学习积累德性以达到"圣人之善";在义利观上,他从现实的角度引导人们在"好利"与"好义"之间权衡;提倡隆礼重法和德治法治相结合,关切百姓的合理需求。总体来说,荀子伦理思想还是强调"礼义"的教化。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作为处世之道,在中西伦理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中庸思想,蕴含丰富,抽象综合,强调“天人合一”。对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更重视具体的分析,从人处于神兽之间的角度,论述中庸这一美好的德性,主张通过至善通达幸福的终点。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社会中,更多的人将"幸福"定义为一种享受主义。文章研究了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幸福",并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处于一种道德责任缺失的状况,这一状况使人们争相寻求解决方法。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本文将上述问题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相结合展开讨论。就亚里士多德而言,他所提倡的实践智慧是一种相比较其他行为而更加有教养的一种知觉。通过实践智慧,给人一种新的判断能力,知道在某一种环境中何为德性的实践要求。并且对于实践智慧的理论价值及其对实践的重要意义也进行了介绍。在本文中,主要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与当今社会的道德责任的缺失相结合,并且对于目前的道德责任缺失的情况,给予正确的解决方式,并指出我们应如何面对和解决。  相似文献   

15.
伦理(ethics)一词源于希腊语,与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礼"的概念类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释了"伦理""德性"与"德行"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在对人的活动性质的说明中提出,目的(幸福)与选择构成基本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伦理学本质上是对人的活动和实现活动的两个基本前提的理解。[1]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伦理"的原始概念由风俗、习惯与气质扩大为人的性格品质和道德观念等,最终形成了社会中普遍认同并遵守的规范准则。  相似文献   

16.
文中主要从亚里士多德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出发,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依据对其结构论的人性论、至善、幸福的标准及幸福的至高境界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粗略的梳理了他的德性幸福观学说。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从"八项规定"出台到纠正"四风",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早已不再是思想动员的阶段,而已经进入现实中的具体操作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关键是善用党纪党规教育和管理好党员干部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从"八项规定"出台到纠正"四风",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早已不再是思想动员的阶段,而已经进入现实中的具体操作和落实。  相似文献   

18.
三权分立思想对于西方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三权分立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萌芽,到洛克的二权分立再到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的发展到最后美国宪法将三权分立正式确立,每个时代都有其进步与局限,我们要从中总结,以便更好地发展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9.
翟乐 《现代妇女》2014,(3):I0034-I0034
康德以其"理性超越论"为其伦理学奠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而罗尔斯顿则是以其自然"内在价值论"实现了环境伦理学的生态转向,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内容和优越性的论述来加深对其内容的认识,引起人们对二者中道思想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很重要的一种德性即公正,公正有守法的公正和平等的公正两个维度分类,而平等意义上的公正又分为三种具体的公正,即各得其所应得的分配公正,自主均等的回报公正和各失其所应失的矫正公正。在学习《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的公正部分产生了三个疑问: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讲的分配主要涉及职务和荣誉?回报公正中的“以善报善”的伦理学基础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没有继承先师“哲人王”统治的形式而将柏拉图弃用的法律抬到了最佳统治方式的地位呢?就此三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并试图做出一种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