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刻板印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都有有关刻板印象的影响的研究,如品牌,性别等。但是关于产地刻板印象的研究较少。利用单因素实验法对内蒙古民族大学60名同学进行测量,旨在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巧克力产地的刻板印象是否会对对巧克力味觉判断产生影响。得出结论:81.7%的大学生对巧克力存在产地刻板印象;巧克力产地刻板印象对大学生巧克力味觉判断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英语课本不仅起着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还隐含了政治、社会以及道德价值观念等信息。这些隐藏在英语课本中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英语课本中的性格刻板印象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高中一年级外研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中的第二单元,找出其中所含的刻板信息,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找出隐含的一些关于性别的负面的刻板印象对学生造成的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或意见以减弱该方面所产生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3.
性别心理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艺  刘建政 《职业时空》2009,5(8):147-148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其独特的群体特征以及发展的显性化态势,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从性别心理视角探讨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分析性别刻板印象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就业环境与自身心理结构的影响,认为人类认知领域的革新——重构新型性别文化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将产生积极与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刻板印象及刻板印象威胁的内涵出发,对刻板印象威胁在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应对刻板印象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教学过程中有效抵御刻板印象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对性别特质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人格特质词分类法对初中学生的性别特质观进行了研究.通过因素分析比较,发现男女两性的性别特质包含不同的结构,对男性特质的认知多是评价性维度,而对女性特质的认知则是情感性维度;同大学生的理智、意志、伦理道德取向相比,初中学生更倾向于外表、情绪、自然天性的取向;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在某些具体项目的评定中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现了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对性别特质观的影响;不同的家庭背景影响初中学生对性别特质的认知,城市学生表现为外表取向,而农村学生表现为体能取向.  相似文献   

6.
家庭文化在青少年性别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最具影响力。本文依据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有关“中国当代性别定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在北京市与济南市对初高中学生及其父母随机进行的入户访谈,以及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电子学系和英语系对若干学生进行的有关“专业方向选择与家庭影响”的访谈资料,对家庭文化在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与发展中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各种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差异,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会因为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继而产生一些刻板印象。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随着对其他文化了解的不断深入,刻板印象会被强化或者弱化,从而导致一些误会的产生。以电影《绿皮书》为例,从两名主角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身看法的角度,分析不同种族之间所产生的刻板印象及其原因,讨论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
万伟 《现代妇女》2014,(4):299-299
地域刻板印象(Regional 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某一地区人群的一种概括而且固定的看法。本研究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使用ST-IAT实验范式对湖北人九头鸟地域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域被试对九头鸟的内隐刻板印象都比较消极;男性较女性对九头鸟持更消极态度,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材有引导儿童形成社会性别意识及性别平等意识的功能,虽然经过了几轮教材改革,但语文教材中仍存在着性别刻板和隐性的性别歧视问题,以语文五、六年级教材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人物形象所占比重远高于女性;男性的职业涉及政治、科技、艺术等诸多领域,女性以服务类为主;男性多表现出独立、坚强等品质,女性多为柔弱和温情。为减少性别的刻板印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编者应合理编排教材中男女性别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渗透性别平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王欣 《现代交际》2011,(9):90-90
本文通过对《江格尔》中女性形象的分类讨论,探究蒙古族社会生活中女性的角色扮演和社会地位,依据社会性别理论,管窥史诗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并运用性别刻板印象理论解释男女性别的不平等性,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氛围中形成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非诚勿扰》节目及其走红背后包含的诸多社会心理根源:当代大众的自我认同焦虑;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固着;社会转型时期,“80后”的情感守望;受信息噪声影响的社会人际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2.
独生子女研究诞生以来,针对该群体的负面评价一直没有中断。有学者因此提出“独生子女神话”一词来专指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实证数据证实独生子女刻板印象是否客观存在。本研究以上海为例探索了中国城市居民对独生子女群体的普遍印象,证实了该群体的社会印象以负面刻板印象为主。研究通过形容词自由联想法和社区调查获取了与独生子女群体相关的12个高频形容词,其中积极形容词3个和消极形容词9个。在1088份拥有9—18岁子女的父母问卷中,分值最高的5个与独生子女群体相关的形容词分别为“依赖”、“任性”、“娇惯”、“自我中心”和“爱发脾气”,均为消极意义。数据表明,在与独生子女有直接接触的城市居民中.独生子女群体的社会印象以负面刻板印象为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关注的是个人及其周围环境中主导的性别观念和规范对于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男女职工的调查和分析,以及与全国妇女的调查数据比较,本文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女性普遍持有较现代的、平等的性别观念,而接受教育是她们培养和发展平等的性别观念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调查结果证实,性别观念与女性职业发展水平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性别观念越趋向现代和平等的女性,越可能获取较高的职业成就,越符合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模式的女性,越可能抑制其成就动机和进取行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发展变迁的大众媒介,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解读和传播也日益达成一个共识,如“70后”、“80后”、“90后”等一系列代表代际差异的名词划分,使得代际问题从社会现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学术议题。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代际问题的提出、代际特征个性和共性的描述等方面,而代际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探讨,将是今后研究中需要不断完善的部分。研究发现,“80后”被试在外显和内隐态度上出现了分离,被试在外显报告中表现出了对“90后”的积极偏好的显著倾向,在IAT实验中对“70后”的评价要比“90后”更加积极.由此为积极情境线索的反刻板印象想象实验提供了可以降低被试内隐代际刻板印象的IAT效应理论依据。分析代际刻板现象的形成机制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青年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增进代际间的理解和沟通,消除代际刻板印象和偏见,从而构建有利于青年身心发展的包容性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由于女大学生社会问题的增多,引发媒体对女大学生负面新闻的过度报道,这种有别于客观真实的过度再现,直接导致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异化,也造成了女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畸形,强化了传统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审视当代大众传媒,如何找到被男权媒介所遮蔽的女性话语权的表达方式,不仅是新闻媒体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生态平衡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沉淀造就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将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进行了不平等的定位。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固化长期存在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弱化了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束缚了女大学生创业精神,同样也抑制了她们创业素质的提升,成为女大学生创业之路上的坚实壁垒。  相似文献   

17.
高校美女文化面临着泛化的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与市场经济中女性地位的衰落直接相关。而高校社会性别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大众文化的勃兴则强化着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高校美女文化的泛滥弱化了女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社会文化中男女不平等的局面,促使女性向传统价值观回归。为了重塑高校社会性别平等文化,应该使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教育进入高等教学体系并实现学科建设主流化,培养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男女两性留存下来,当今性别歧视和刻板现象却依然存在,本文通过介绍性别角色、角色刻板等相关概念,以及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对学校教育的一些改进措施进行了简单介绍,使大家对性别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引起教育工作者对性别角色的重视,做好不同性别学生的教育工作,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人们的婚姻观和爱情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年来,反映婚外情第三者的影视剧频繁的登上荧屏,"小三"这个词语表达出了人们对他的厌恶。实际上,人们对于第三者的刻板印象大多就是来自影视剧的灌输,使得人们认为造成婚姻破裂的罪魁祸事就是第三者。本文就人们对第三者的刻板印象进行分析,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和如何客观公正地看待第三者。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领导者的领导能力萌芽于青少年早期阶段。在当代一些西方国家,领导力被视为个体能力培养中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实际的少先队工作中,也包含着许多领导力早期培养的因素。领导力旱期发展是领导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连续性的要求,同时体现着终身发展趋势。在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上,领导力特质理论强调先天因素的重要性,而领导行为理论和情境理论则强调环境对领导力发展的作用。家庭对领导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环境影响领导力特质发展,性别、出生顺序影响领导行为,亲子关系和领导力发展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