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海燕 《现代交际》2010,(12):83-83
派生词是指由词根和词缀组合而成的词。虽然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也有很多派生词,但东北方言的词缀更有特点且数量可观。本文拟从"精""溜""实"等几个特有词缀入手,分析东北方言派生词的构词特点。  相似文献   

2.
赵爱萍  唐家彬 《职业时空》2009,5(1):148-148
以时髦网络“客”族词为例探讨其构词方式及心理认知机制,从而说明X客族词不但有较强的搭配性,也可以通过派生、拼缀、复合方式或与其他根词和词缀一起构成新词,表现出很强的能产性。X客族词有一定的理据,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3.
韩语词缀根据位置分为前缀和后缀,根据词源分为固有词词缀、汉字词词缀和外来语词缀。中国韩语学习者在学习韩语固有词词缀,特别是对用法相似的固有词缀进行区分学习时,有一定困难。本文以"-???,-??"为例,对韩语人称名词固有词后缀的语义、用法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为人称名词固有词后缀区分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年,语料库对词汇的探讨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根据新兴词缀"-free"与The Intelligent Web-based Corpus语料库(以下简称i Web)和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以下简称COCA)中提取的研究数据,从对P值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其构词的能产性,从词缀"-free"与其他自由词素的结合和对新词语义的探析中进一步得出,新兴词缀具有定位性、短语词化性导致的造词能力随机性强、词性趋向性的语法功能、语义虚化等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5.
汉语和英语本身就属于不同的两种语言体系,从世界语言体系的分类来看,英语是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完全不相干的树干分支体系。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融合,英汉语言之间也有了相互借鉴的地方,使得两种语言不断地渗透。从构词缀化的对比来看,英汉依然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为英语主要是由词缀派生等方法来创新更多的单词,而汉语的词缀字数量不多,这也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本文将基于语用化的视角来具体分析英汉构词缀化的不同之处,以揭示英汉的语用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6.
从词语的语义特点等方面来分析"看起来"和"看上去"的语义特点和类型,同时伴有举例说明。主要是从这两个词在作为语气副词时的评价意义和推测意义来以及"看起来"和"看上去"这两个词能否相互替换这两个方面来讲述的。对这两个词的研究有助于研究汉语为母语的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积极意义。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扩大其交际范围。  相似文献   

7.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交流,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类词缀是网络流行语的重要组成成分,随着网络流行语中的类词缀如"控""狗"等日益流行,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然而,关于汉语类词缀的认知语义研究却相对比较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搭建语料库,对类词缀语义特征的异同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造成这种异同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造成类词缀存在异同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洗"是汉语中常用的基本动词,在词汇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洗"有由单音节动词向单音节构词语素变化的趋势,且构成了许多新词。这些词反映了比喻义产生的三个阶段:并驾齐驱阶段,如"洗手"短语义和比喻义并行;仪式性引申阶段,即比喻义的出现必须有其他语义成分作为背景,如"洗耳~听";虚拟式引申,构词语素的一般义消失,只留下比喻义广泛使用,如"洗脑"。在充分描述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比喻义的生成机制与人们的认知策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日,有网友发现美国电影《爱乐之城》台词里"shanghai"这个词,竟是"诱拐、欺骗"的意思.语言专家表示,"汉语出口"即汉语词以拼音等形式进入英语,成为英语词汇,这一现象早在19世纪甚至更早已出现.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更多汉语热词进入英语词典,从侧面反映中国形象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同形语素、多义语素对留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词义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考察了《国际汉语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中的"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中全部505个词语的构词语素,对其中的同形语素、多义语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针对教学实际,为教师和教材编写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类词缀正以井喷式的速度出现在现代人的日常用语中,同时也给对外汉语类词缀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本文将基于类词缀自身的特点,通过汉语语言对比,探索对外汉语类词缀语素教学。  相似文献   

12.
反义语素合成词作为汉语中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结果,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心理。本文通过对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构词情况的分析,从中探析出反义语素的这种构词方式与汉民族的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认识到,汉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都深深地影响了汉语的发展,反义语素合成词就是其中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英汉对比语法作为一门学科已逐步引起我国语言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英汉语法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规律和研究传统,本文从语法对比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英汉语法构词、词形变化及词序异同之处,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两种语言的差异,要把对语言间"异"的研究同语言间"同"的研究结合起来,并把这种研究放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泰国东北方言属于壮傣语支(台语支)里的泰语分支。其语言体系与标准泰语很接近,同时也与老挝语有着密切联系。泰东北语有许多词语在标准泰语里并不存在,而恰恰在老挝语、布岱语(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人的自称)以及汉语里能够找到同音同义的词,并可推测其为相关词。本文主要探讨泰国东北方言与汉语之间的关系,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音义相同,指汉泰语两者的语音和语义完全或几乎相同;音义相似,指汉泰语两者的语音有些变化,而语义相同或相似;音义相关,指汉泰语两者的语音在有规则地变化下相关,而语义有所相似可推测为同源词。从语言系属分类理论来看,以泰东北方言为对象进行汉泰语关系词的分析,用充分且可靠的证据为汉泰语同源词研究增加了可比性,使散乱的词语系统简化起来。  相似文献   

15.
汉语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展现了汉语蓬勃的生命力。如今,在网络的推动下,汉语词汇及用语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地产生、传播和消亡。本文通过对教育部语信司公布的2013年"年度十大新词语"和"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进行分析,旨在解读"土豪"、"女汉子"等14个年度词语的构词方式和造词理据。  相似文献   

16.
汉语、韩语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有许多相同的语言现象,诸如"同形词""同音词""逆序词"等。随着历史变迁,很多语言现象在各自国度的语言环境中、文化土壤里生长着、变化着。本文选取中、韩语言中一类独特的词汇现象"逆序词"作探索对象,从"逆序词概念"、"逆序词探讨的范畴"、"逆序词数量比较"、"逆序词读音比较"、"逆序词词义比较"和"逆序词词性比较"六个方面对中、韩语言中的逆序词进行研究,探寻二者的异同点,为中、韩语言学习、词汇研究等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自古盛行,中国的汉字也传到日本并得到广泛使用。因此,日语中有很多和汉语相同的汉字以及发音相近的词。作为称谓语的"先生"便是如此。日本从中国引入书籍之时,这一词语便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虽然双方都在使用,但出自同源的同一个词在两个国家已经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和用法。本文从历史入手,对汉语的"先生"和日语的"センセイ"用法以及翻译时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合成构词,褒贬者均有,有人将它归入派生构词法,或把它与复合及组合构词法混为一谈.然而不管语言学家看法如何,合成构词在阿拉伯语中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古已有之,近代更有增加的趋势.一、什么是合成构词合成构词在阿语中叫作(?).叙利亚语言学家马格里比说:“(?)的原义是‘砍,劈;雕,刻’,(?)在语言学术语中的含义是:从两个词或一句话中截取一部分,组成一个简略的词,说明原词或原句的含义.由于这种截取与劈木、凿石相仿,故将这种构词的方式称为(?)我们没有按原义将(?)译为“砍劈法”,而是根据它的构词方式译成“合成构词”,简称“合成法”.埃及当代语言学家阿卜杜·阿齐兹说:“合成构词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经删节合成为一个词,合成后的词具有被合成的各部分的含义,如(?)从名词句(?)简化合成,表示原句含义“赞美真主’;又如(?),它由正偏组合(?)简化而来.再加上从属名词标志,合成为原正偏组合的从属名词,意为‘阿语师范学院的’、‘阿语师范学院毕业生’.”阿卜杜·高迪尔·马格里比:《派生与阿拉伯化》,第21页、埃及新月出版社.1908年.穆罕默德·哈桑·阿卜杜·阿齐兹:《阿拉伯语中的合成构词》,第7页,阿拉伯思想出版社.  相似文献   

19.
伍振戈 《老年人》2004,(12):49-4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飞卿)、韦庄(端己)、李煜(重光)三人的词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秀,从语言的审美艺术角度看,指“篇中之独拔者也”,即篇中形象鲜明、秀美俊丽、光彩照人之处。王国维的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汉语表达中有许多与味觉词有关的表达。除了最基本的表味觉感受,味觉词的使用还延伸到其他更广阔的领域,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味觉隐喻构建的。基于语料,本文将在认知隐喻视角下分析味觉词"甜"的隐喻映射特点,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甜"有关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