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困境中的道德碎片化问题正是由于割裂了人与超验世界的联系而缺少了善作为终极关怀与终极价值,换言之,零散的道德原则是没有终极意义的,这正是其背后所缺少的最根本依据。在缺少整体依据与根本价值而陷入虚无的现代道德境遇下,将善作为理念与幸福是现代性困境诸问题中的一条自我救赎的可能途径。在对善的追寻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具有一致性,都把善作为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指向,善是永恒的目的,是自然与人类在历史中不断展开的具有必然性的蓝图。善是我们应然的永恒追求,是终极价值带给我们的关怀与信仰,对善的存在论回归旨在通过对人类真正幸福的探寻来重构一种人类整体意义上的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律具有鸿沟和界限。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范围和特性各有不同,由此产生了历史上"德治"与"法治"的不同治国方略。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源于人性善、恶的二重性,表现出了道德与法律融合、互补的趋势。法律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在二者冲突、融合过程中,发挥着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整合的功能,二者融合、互补,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使建立合理、合情、合法的和谐社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人们总是规定某种"善"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力图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尼采和马克思作为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于人的道德问题。他们分别提出了"超人"和"现实的人",由此作为其道德观的阐述主体。  相似文献   

4.
法律是国家制订认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引导社会价值取向,规范社会行为的一种准则。作为法律灵魂之一的平等性原则,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崇法律,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其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先秦儒家,在孔子之后,荀子与孟子分别执其一翼。应该说,这种定位基本是准确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考察角度,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周代以后,人的理性精神萌发。上迄周公,下至荀子,都在不遗余力地弘扬人的价值。孟子以性善言说人性,兴起人之心志,发人之向善之心。荀子力证善是后天之"伪",而人是善之全部来源。可以说,在确立人为道德之主体这一问题上,孟荀是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的。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本质要求就是限制人性之恶,保护人性之善,因此人性化应该体现在法律之中。法律在体现其人性化的同时应以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最根本的前提,法律与人性的有效结合应在良好的社会风气,较高的公民素质基础之上。法律的人性基础应该是道德性。  相似文献   

7.
历来以文化相对主义作为后盾的道德相对主义难以令人信服。本文倡导一种基于约定共识的道德相对主义,分析了自我反驳、诉诸理性或情感、后果论证三种针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评,并通过事实与价值二分、面对多样性的审慎和宽容价值的角度作出了适当的辩护支持。  相似文献   

8.
一、台湾重视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背景台湾对儿童福利问题的重视有三个层面的因素:一是中华民族早在三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道德理念在台湾一直没有间断地得到尊崇,而1941年国民政府制定的“善种、善生、善养、善教、善保”五善政策,也一直作为推行儿童福利的指导方针;二是70年代经济发展席奠定台湾“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地位外,也带来了社会的变迁和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功能呈现弱化的趋势,儿童虐待及忽视儿童的情形相对上升,面对这一现实,台湾政府开始考虑担负起保护儿童的责任和义务,并以法律的…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为后来西方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伦理思想影响深远。幸福问题是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它与善、德性、中道等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他认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合乎美好德性的实现活动,也提出了幸福主义的道德目标,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当代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身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是精神世界严重匮乏的时代,我们需要回到哲人那里寻找通往幸福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价值评判体系的转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相对稳定的社会里,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评判基本上是统一的,或者说人们社会行为的一致性程度比较高。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评判不是统一的而是多样的。几乎所有的社会行为都能得到相应的价值评判的支持,同时受到另一种价值评判体系的贬斥,除了违法行为之外。究竟以哪一种价值评判体系来裁决社会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呢?本文根据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描述了当代中国价值评判体系转型的轮廓,指出当代中国已形成多样化价值评判的格局,即存在原有的、不定的和新生的三种价值评判体系。代差的扩大,道德评判的模糊成为价值评判体系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还试图分析价值评判体系转型的方向,认为尊重隐私权、尊重个性将成为新生价值评判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道德作为人的行为规范,本身具有价值,它能满足人之需要,因而,道德是一种价值。律师职业道德能规范律师的行为,使之满足社会对律师职业的需要,因而,律师职业道德具有价值蕴涵。其中,较重要的价值准则表现在公正、公平、诚信、勇敢、尊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职业与职业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人的职业生活对他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以及人格特征都有重要影响。职业观念获得独特的道德特征,是清教革命的重要成果。职业观念的这种转变也是和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相联系的。职业道德摆脱了家庭道德的窠臼,职业缘分获得了与家庭缘份同样重要的地位。随着职业的世代传递和稳定发展,职业道德脱去了早期那种个人色彩,一种非个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职业道德已经成熟起来。为了维护职业群体的社会声望,超越地域限制的职业协会普遍地发展起来。职业活动中的道德取向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相联系。对人性的预设不同,造成了东西方职业道德的理性化程度的差异和道德教育方式的不同。中国文化倾向于把法律道德化,而西方则把道德法律化。职业伦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一种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朱琳 《现代交际》2011,(5):59-59
康德法学理论强调人的自然权利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代表了传统西方法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在我们看来,对于康德来说,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那么这种理性就是纯粹的,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行善、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违背自己意愿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的法学理论可以细化为两个方面:“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身立法”。  相似文献   

14.
公共秩序是国际私法冲突法中的一种适用制度,其作用在于排除与法院地国法律基本原则、重大利益、基本政策、道德相抵触的外国法以维护法院地国国家利益。但由于公共秩序含义界定模糊法官拥有较大自由裁量权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导致法官在适用法律上出现有悖于国际私法追求公平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道德是法学理论研究中一组重要的关系。首先,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相互联系;其次,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相互包容。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但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幸福虽是人们共同的追求,但它不会凭空分配给每个人,也不是因做几次合乎道德的行为就可以终生拥有,而是钟情于那些一生为善的人。幸福也不在于消遣,因为消遣是一种休息,它不是最终的目的。幸福是至善,幸福是与德性密不可分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都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人的幸福是一个矛盾,既容易又艰难!  相似文献   

17.
道德冷漠实质上是对道德的冷漠与麻木,是一种善的缺失。针对此现象,首先,我们要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其次,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升自我修养,提高道德能力;最后,要推动德法相互融合,以法促德,保障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18.
柳明良 《职业》2012,(5):115
中职德育教育是规范学生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他们对社会的影响。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中职德育教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如何上好它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如何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  相似文献   

19.
道德信仰是对善的终极追求,当代青年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的主力军,其对道德的信奉程度关系到自身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当前青年教师在道德信仰方面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基于其道德信仰意识弱化的表现进行了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职德育教育是规范学生思想品德、社会道德、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一门道德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其中,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中职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文提出,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建立在基础的德育教育基础之上,根据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社会问题,教师应结合网络资源传授适合中职学生的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