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鑫 《公关世界》2022,(12):144-146
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高校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高校文化传承,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发展。高校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没有冲突,同时更便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传承与发展。高校文化传承的内涵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具备较强的道德素养。由此,本文针对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政府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纳入我国今后发展的总章程中,由此表明我国的文化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建设文化强国,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保存并发扬光大。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必然承担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功能这一重任。本文在明确高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分析当前高校承担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探索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十分复杂,它对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不可或缺,因此,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水平刻不容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创新基地,可以作为新型体育运动的尝试基地,成为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国内的试验田。本文将对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思考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化交流的增多,我国的文化需要走出去与世界文化开展有效交流,而高校首当其冲就成为了承担这一使命的传播者。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积极探索实现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需要高校认真地思考和确立新的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评价机制,调动一切可利用因素,守住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灵魂,推动高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摘要:新时代下,将红色文化融于高校党建育人当中,既能够为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又能够切实发扬与传承中国文化,并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简要概述了自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建育人协同创新的意义,分析了自媒体视阈下高校党建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营造红色文化、文化融入实践、与自媒体相结合以及构建育人队伍四个方面,深入研究了自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各高校党建育人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作为民族文化“母性”根源的民族民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高校教育在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责任。破解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危机以及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同质化问题,需要我们从文化传承高度进行两者关系和意义的探讨,建立完善的民族民间艺术高校教育体系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与现代化的舞蹈教学有所不同,民间舞蹈的教学应将文化传承放在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一定影响。高校的舞蹈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到民间舞蹈与文化传承间的密切关系,采取有效方法将两者结合。本文在介绍高校舞蹈教育内容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舞蹈教育的特点和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了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并进一步给出了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力度持续加大。大学生群体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大学生如何在高校生活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深入讨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推动二者融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课程不断进行创新.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大力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融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在推动思政课程教学开展的同时,实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阐述,深入分析了高校思政课程融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对高校思政...  相似文献   

10.
高玥 《现代妇女》2014,(12):332-332
中国的文化发展时间比较早,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当前在国际最受人们所关注的是中国武术,武术文化在中国发展史上占据重地位。同时它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目前比较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中的重组成部分,因此武术教学是传承与发展我国优良武术文化的基本形式。高校体育课程中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武术教学使其中的一种,这也是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目标而设置的课程。但是在当前的武术教学中传统的武术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承与创新,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着重阐述传统武术文化与武术教学的相关概述,分析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石,是民族谋求发展的智囊宝库,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在当代创新思维下寻求多元化。本文以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热为契机,试图探讨在当代创新思维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多元化。通过分析当代文化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以及创新思维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使读者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当代价值,进而使文化能够在当代发展潮流中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健  潘青 《公关世界》2022,(18):149-150
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纵横上下五千年,积淀着中华民族价值追求,浓缩着中华人民千年来的精神基因。高校校园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不仅仅是国家倡议,更是推进高校大学生承担起实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弘扬中华文明的责任使命。对此,本文立足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现状,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路径选择,旨在以此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地渗透于高校校园中,健全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必要之举,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严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现象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困难。由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面对的首要难题。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承是高校最重要的使命和功能之一。利用高等院校资源与人才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和对中医药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通过新媒体线上学习、场馆内线下体验、校园主题日活动等方式,进行中小学的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以补齐中小学中医药文化师资缺乏、资源少、趣味性不足等短板,探索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微信公众号是微时代背景下开展"95后"大学生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做好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文化育人工作,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文化育人内涵,包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挖掘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文化育人功能,传递青春正能量,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高校微信公众号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要体现于文化吸引、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上。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反哺”现象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反哺”是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积极主动的文化影响的过程,是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可并行相容的新型文化传承模式。本文主要从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文化反哺”现状和“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寻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软实力的慨念,以及大学图书馆软实力的内涵,论述了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基地和文化创新的主体,讲述了高校图书馆的独特作用,以及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与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在高校推行武术文化教育,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推进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从四个方面浅析了高校推行武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单边策略,坚守中国文化身份,保持民族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优势资源尤为重要。在此情形下,高校通识教育更应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培养一批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有本有源的复合人才,并以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构建良好文化生态,推动和影响世界文化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符号是地域、民族或国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文化符号对象化的结构性机制可以反观人类整体结构、总体精神的发展,也可以使人反观自我个性的状态和形成自我身份认同。传承传统文化符号是青年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维度。当前消费主义文化下的符号消费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异化表达,后现代虚无主义文化下对文化符号的碎片化解读,全球化下文化冲突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挑战等情况不同程度地造成文化符号记忆断裂,影响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为此,要与时俱进地推进传统文化符号的现当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增进高校青年文化身份认同感;运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培养青年群体传承文化符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