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庐山毛泽东诗碑园建造竣工已数年了。她已成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均参观、瞻仰过她的丰采,留下了很高的评价。江泽民同志参观之后,还亲笔书写了毛主席《登庐山》一诗,题赠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庐山人民难以忘怀:197O年9月9日这一天,毛泽东在枯岭接见庐山群众时的情景。斯人已去,风范永存。这正是精神不朽的象征。为此,我们萌发了在庐山建造一座毛泽东诗词碑亭,以资永久纪念这位伟人的想法。199O年三月6日,庐山管理局党委首次以文件形式正式提出,在庐山“新建小天池…  相似文献   

2.
5月27日上午,专程前来参加《庐山恋》电影创作放映20周年纪念活动暨’98庐山新闻笔会的张瑜、郭凯敏和导演黄祖模等主创人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庐山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御碑亭和含鄱口,寻访《庐山恋》外景地和往日的情思,并十分投入地重演了《庐山恋》片断,赢得了许多游客、《庐山恋》爱好者和在场的中外记者的好评,将这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御碑亭前,耐心等待男主角 张瑜在众多影迷及数十名中外记者的簇拥下,来到御碑亭前寻觅旧踪。庐山仙人洞西北的锦绣峰上,人头攒动。站在亭前,张瑜脑海  相似文献   

3.
贺伟 《老友》2008,(1):11-12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来庐山。在70多年前的1937年,周恩来两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先后三次上庐山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周总理在三上庐山期间,他的崇高品行,在庐山人民中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动人的故事许许多多,每个故事都像五老峰的朝霞那样明丽,像仙人洞的清泉那样晶莹,像含鄱口的松涛那样蕴藉。这里介绍的仅是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有幸造访了全国劳动模范"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尉凤英1933年出生,今年已74岁高龄,她热情地接待了我。尉老让我看墙上挂着的那张大照片:毛主席的手和她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年轻的她幸福地笑着。她动情地回忆起  相似文献   

5.
永恒的记忆     
崔伯颖 《中华魂》2014,(3):53-55
正人生重要经历,是永恒的记忆,任凭岁月远去,往事依然铭记。翻开我的摄影相册,一幅毛主席的照片,把我的思绪带进了49年前。当年的情境、领袖的风范、习武的热潮,壮观的画面,—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是1964年,我在军委《工程兵报》担任摄影编辑,负责摄影报道和采访。一天,社长徐明兴奋地对我说,毛主席明天要观看工程兵军事表演,社里派你去现场摄影。  相似文献   

6.
刘云 《中华魂》2013,(2):6-8
1965年7月初,我有幸陪同郭沫若副委员长访问南昌和庐山文化遗址。重温郭老在江西红土地上的革命足迹和战斗诗篇,思绪万千,十分怀念。在庐山,他叙述了早年在江西时激动人心的经历,吟颂了他在江西写的诗篇,使我永生难忘。1965年6月23日,郭老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偕夫人于立群同志从广东东江进江西,这是他第五次到江西。当时,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这年他已74岁高龄了,长途跋涉,不辞劳苦沿着毛主席走过的路,每到一处便挥毫作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诗中,表现了他对党、对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的无限热爱。  相似文献   

7.
西悦 《百姓生活》2010,(7):61-61
前不久,美国一名女子在拍摄家庭照片后,意外在照片中发现曾祖母的身影,而她的曾祖母已经于1990年去世。摄影专家证实照片未经过处理,也无法解释这种神秘影像。据介绍,该女子名叫凯西,  相似文献   

8.
苏珊·桑塔格对摄影的论述是与现代性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她认为当今由照片所组成的世界直接指证了柏拉图"洞穴喻"所表达的思想:人们生活在世界的影像之中.摄影除了记录功能,还发挥着社会仪式、"抵抗焦虑"和"表现权利"等功用.她对摄影的广泛而精彩的论述,包含了摄影哲学、摄影社会学、摄影心理学、摄影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毛主席曾经在《登庐山》中写过这样两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里的桃花源是什么地方?这里的陶令又是谁?  相似文献   

10.
我在外交部工作了34年,特别爱好摄影。在我看过的无数照片中,1973年意大利著名摄影家焦尔焦·洛蒂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拍摄的这张传世之作,给我印象最深。这张照片,准确地表现了周总理那个时期的精神面貌。若干年后,当洛带再次访华时,邓颖超对他说:“这是总理生平中最好的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11.
《老友》2014,(12)
正1959年和1961年的庐山会议、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和1959年至1966年毛主席在江西视察工作时,我都曾随江西省公安厅和警卫处的领导做过毛主席的护卫,耳闻目睹了毛主席的一些日常生活,感受之深,至今难以忘记。简朴的生活毛主席的饮食,不是依常规一日三餐,而是按他的作息不定时用膳。每昼夜吃两餐三餐的情况都有,有时吃上几个烤芋头或一点玉米棒之类的东西也当一餐。在庐山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正值中国共产党诞生三十八周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准备召开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攀登庐山,纵观世界,写了一首七律,在结韵里提出一个问题:“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主席为什么在庐山会议前夕提出这个问题?我们读一读陶潜写的《桃花源记》,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陶令就是南朝诗人陶潜(365—427),也叫陶渊明。他是江西浔阳人,家住在庐山  相似文献   

13.
庐山辩迷雾     
刘少安 《源流》2015,(3):62-63
随着游人队伍我来到了牯岭镇,走过一片片丛林、树木,走近一处处飞瀑,远眺一座座山峰,观看了一幢幢别墅,山上的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景点历历在目,诗人笔下的"一山飞峙大江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描绘庐山风景的情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耸立于江湖之间,平地突起的庐  相似文献   

14.
仙人洞文化遗存,是贵州省科协和清镇县科委、科协领导下的清镇县青少年地学爱好者协会考古发掘小组于1980年春发现的。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所曹泽田和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秦启方亲临指导,于1980年春试掘,共获得骨制品20多件,陶片30多片,哺乳动物化石10多种。(一)仙人洞附近的地貌和探方地层仙人洞在清镇县城关镇东南郊,距清镇县城约1.5公里.仙人洞附近主要岩层为三迭纪灰岩,岩溶地貌发育。仙人洞西南约300米为猫跳河的支流东门河。由仙人洞到东门河高差约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0月11日,北京电影制片厂老干部活动站举办中国电影百年摄影作品展览,一张题为《大师相会》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这张照片记录了著名画家齐白石与京剧大师梅兰芳戏装会面的情景。《大师相会》因为是梅兰芳生前第一张彩照而载入中国摄影作品史。照片的摄影者李维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满族电影摄影艺术家、北影厂照相科的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腾空是唐中期庐山著名女冠,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历史地位。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深入分析,作者发现她可能在天宝末年便从长安转赴庐山,直到贞元年间逝世前一直隐居匡庐。李腾空在庐山修道期间获得诗人李白和官员柳浑等人关注,死后通过柳浑的推荐获得以唐德宗为代表的官方赞许。李腾空为庐山留下的昭德观等道教遗迹成为后世览胜怀古、寻仙问道的圣地,同时由她身上引发的文学意象也为庐山增加了特殊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庐山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937年 2月开始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谈判代表团 ,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四地 ,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了五次谈判 ,历时达七个月之久。其中 ,在庐山同蒋介石进行了两次非同寻常的谈判。关于五次谈判的情况 ,中共党史文献和有关文史资料均有记载。但对庐山谈判的详情 ,特别是庐山两次谈判对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介绍得不够翔实 ,有些资料就某一事件或情节的表述也不完全一致。笔者在庐山工作多年 ,对这段历史颇感兴趣 ,先后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还直接参与了庐山周恩来陈列室…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共中央曾在庐山召开了两次中央工作会议,我荣幸地被选调参加了会议的警卫任务。岁月瞬逝,距今已经40多年,但在执行警卫任务中的感受仍难以忘怀。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学习求知、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关爱人民的光辉形象,依然在我的眼前。第一次会议是1959年七八月间召开的中央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5月的一天,家住新疆库尔勒的73岁老人王智接到了一个电话,放下电话,她拿出相册翻找起来。很快,她的目光落到了一张照片上:那是她和生母的合照,照片上的王智很小,怀里抱着一个洋娃娃。这张照片是1945年,她和母亲在重庆战地医院旁边的一个房子前照的。王智并不知道,在大洋彼岸,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市,有位老人也在看着一张照片,同样是抱着洋娃娃的王智,只是她身边的人变成了一个美国大  相似文献   

20.
宋氏三姊妹中年龄最小的宋美龄,有与生俱来的智慧,高超的手腕,在中国近百年历史风云际会中,最有影响,最有魅力。 1927年12月,宋美龄与戎马倥偬的蒋介石缔结姻缘之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风靡一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她从1933年起至1948年,除抗日战争8年外,每年夏天,甚至春节,常在江西庐山“美庐”度过。她对庐山情有独钟,她在庐山演译的历史有政治上的失意,也有人生的温馨,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