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法国近代农业人口的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迈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各国或迟或早都会遇到剩余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法国近代历史上的农业人口流动,走过了一条典型的发展道路.第一阶段,19世纪前期,以季节性移民为主.第二阶段,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农业人口流动规模加大,趋向于在城市定居.迁移的高峰与低谷和工业发展的节奏同步.移民在为城市提供劳动力的同时,也反过来刺激农业经营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进城务工青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城务工青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及对策魏月霞人口流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和城市经济文明的重要力量。但是,人口流动也给社会尤其是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问题。而农民进城务工是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其中又以35岁以下的青年...  相似文献   

3.
随着强劲的人口流动大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地从边远乡村、山寨涌入城市,使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多。而少数民族人口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及掌握生活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他们在城市的境遇更加艰难,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何在城市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在概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状,探讨了问题及其症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与迁移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突出,尽管从长期看,人口流动与迁移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城市化发展,但从短期看则加剧了城市收入分配的分化,甚至使城市贫困问题更加严重。为此,应建立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综合公共政策体系,将流动人口问题纳入政策关注范畴,将城市公共福利水平作为考量政府执政能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旨在平衡“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差别化待遇,它为研究人口流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契机。为了弥补STIRPAT模型在政策评估上的劣势,可采用以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283个地级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来考察人口流动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地抑制城市碳排放;在这一过程中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技术水平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中国人口流动规模与城市人均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关系。由此,政策上应深化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技术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碳排放强度、分类控制不同城市人口流入规模,助力我国尽早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口进城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流动的无序性,给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农村人口无序流动给农村发展所带来的隐患主要有:“失血般”的人口外流;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流失;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养老问题愈加严峻;农村男子往往成为婚姻挤压的牺牲品.农村人口无序流动给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主要有:城市贫民数量增多;城市住房愈加短缺;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对城市治安管理带来挑战;加重了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对城市教育资源带来冲击.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农村人口有序流动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社会变迁过程中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剧烈变化,游牧人口、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比例发生根本性改变。现代化的推进使伊朗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强,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出现快速城市化的现象。但是人口的流动加剧了伊朗城乡间和地区间的不平衡,最终伊朗社会呈现出现代城市和落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新型人口红利视角,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全国272个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就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在处理了内生性问题以及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调节效应表明,人口流动有利于增强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空间溢出效应表明,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地理距离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产生了虹吸效应;城市异质性分析表明,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更有利于从人口高质量发展中获益;人口流动在工资水平较高的城市中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工资水平较低的城市中则有相反作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存在明显的城市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影响着农村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在老龄化高峰和死亡率高峰到来时导致农村人口负增长。农村人口负增长将改变城乡人口比例、提高人口城市化率。人口城市化方式将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逐渐转变为农村人口死亡减少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方式。  相似文献   

10.
战后美国人口流动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口流动的地域结构方面,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取代欧洲和非洲国家成为重要的移民流出地,南部、西部取代东北部、中西部成为主要的人口流入地;美国移民政策的重心由面向合法移民转为面向非法移民;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由“城市老板”管理转为政府主导下的松散管理。美国政府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应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调整人口流动政策及管理方式,对于我国调整、制定新的流动人口政策及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流动家庭化已成为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重要形式.本文利用2012年人口流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民工流动家庭化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民工流动家庭化会促进其参加当地活动,更能增强心理融入程度,并且可以增强其经济上的融入能力,但是农民工家庭化流动会降低其城市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通过两种模式来完成城市文化适应,一是基于“人口流动”的少数民族移居城市而发生的文化适应;二是基于“文化流动”的农牧区城市文化适应,也就是农牧区文化的城市化。通过“人口流动”和“文化流动”两种不同的适应模式分析哈萨克族城市文化适应,讨论农牧区哈萨克族的城市文化输入及适应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哈萨克族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引入了城市就业概率的概念,认为一个农村劳动力是否迁入城市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而且还决定与城市就业概率或失业率.他解释了传统人口流动模型不能解释的传统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与城市失业现象并存的问题.本文根据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理论,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失业造成的巨大冲击,提出在发展城市工业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同时,发展农村经济对解决城乡就业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经典的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在中国人口流动分析中的局限性,本文从人口流动二元结构动力机制的机理模型出发,通过对P-N结理论模型和中国城市中存在着的明显的二元体制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结合国内外城市化的相关理论和模型,对人口流动的二元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描述并构建了一种新的城市化人口流动模型,最后运用大连市人口流动的具体教据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数据为基础,对河南省未来人口发展过程中顺序出现的出生人口高峰、劳动年龄人口高峰、总人口高峰和老年人口高峰的态势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人口高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是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城市大量涌现,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由于美国国情特殊,其城市人口的增长模式也很独特:1880年之前,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外国移民奠定了美国城市发展的基础,而本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以及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因而,在19世纪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美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都迅速增长,美国人口流动趋势呈现出多向性和交叉性.  相似文献   

17.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转移是一种重要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内地城市是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重要目的地,经济型流动人口是主要流动类型,流动方式包括自发的人口流动与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内地有效地扩大了民族交融的内容,整体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但也存在着局部的冲突与摩擦,而城市社会的排斥与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差异,则是影响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形成混合居住模式则是扩大民族交融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洱海地区的城市为个案,分析认为古代云南城市人口研究的起点在元朝。云南城市人口的变化主要是:元朝,洱海地区的中心城市的人口形成规模。明清以来,工商业城市人口的增长较快。19世纪后期以后,城市人口的数量、人口流动状况、人口的职业构成等诸多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农工商共同发展的社会转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在积极推进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成渝城市群2008—2019年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GDP、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等数据,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成渝地区GDP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大致呈现U型特征,即GDP增长较为缓慢时GDP增长对净人口流入有抑制作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GDP增长则对净人口流入有促进作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较为显著,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吸引力并不显著;城市地位、交通物流、工资水平的不均衡等对区域人口流动的拉力差距大。为切实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四点政策性建议:减小或消除核心城市和次级城市在经济发展政策上的差异;精准发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高等教育共享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性断裂的后果,风险正沿着城市空间蔓延开来。在中国城市的治理结构中,权力的扩张与延伸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权利机制的匮乏,这种管理方式容易形成一种相对静止、非自主性的“集装箱”式管理状态。对于城市流动者来说,这种借助于国家机制的组织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于流动人口的再结构化,但是由于人口流动的频繁性,国家本位的组织形态存在不足,一旦城市运行陷入停滞和资源匮乏,这些外在的组织形态无法提供有效庇护。一种可能性的方案即是,以必要的权利机制切入城市运行体系,并重视非正式组织对于流动者的庇护价值,以更为开放的城市制度面对城市规模化运行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