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枪支管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枪支管制问题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一个极富争议的社会问题。早期特殊的历史积淀 ,使得拥有和使用枪支成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宪法第二条修正案的存在则从法理上为枪支管制运动的发展增加了无形的阻力。公众在枪支问题上的立场出现了分化 ,固有的对于政府、社会和个人的一系列价值理念影响了他们的态度。以全美步枪协会为首的利益集团十分活跃 ,而民主、共和两党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使得争夺更加激烈。可以说 ,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法定权利、利益集团政治和党派分歧等因素交织其中 ,使得枪支问题非常复杂。未来枪支管制运动将继续发展 ,但要完全禁绝私人持有枪支 ,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持枪自由引发的枪支暴力成为美国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美国民意调查数据显示60%以上民众认为应该加强枪支管控。美国作为一个西方民主国家,政府由选民通过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其优势通常被认为是政府能够对民众的诉求有比较直接的回应,但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持枪自由的政策没有变化?现有研究既倾向于从单一或多元因素来阐述美国的持枪自由政策,对与枪支相关的行为体的互动关注不足;又倾向于将禁枪作为枪支管控的主要内容,忽略了枪支管控辩论内容的改变。针对既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利益集团与政府规制的视角来分析美国的枪支管控政策。利益集团影响下的枪支管控政策主要集中于对于宪法第二条修正案的解释,当前有关禁枪的讨论实际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支持枪支管控的人重点主张禁用某种类型的枪支以及禁止未通过背景审查尤其是有精神类疾病的人持枪的权利。但美国枪支管控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层面的政策相对较少,各州之间的政策差别很大。由于管辖权问题的存在,枪支可以从管控程度较低的州流向管控程度较高的州,使得枪支管控政策趋于无效。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美国选举政治中女性选民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性别差异(gender gap)"现象一直是美国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话题和"性别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从美国历届尤其是1980年以后总统大选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性别差异"并不十分悬殊(在4%-12%的范围内波动),但是这一现象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本文结合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针对女性选民在2004年大选中的作用、美国历届尤其是1980年以后总统大选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以及"女性选民"和"性别差异"现象对党派之争、竞选策略、以及美国政策中有关性别问题的突显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关于美国2004年总统大选的定性研究。在分析大选调查数据的同时,笔者探讨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在处理宗教与政治关系上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及策略。结果表明,布什更好地利用了宗教因素为其政治服务的方式和策略,赢得了主流教派的支持和认同,获得了广大选民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利用宗教为其政治竞争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已卸下帷幕,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克里,成功卫冕总统。布什的两次成功当选,反映了美国社会政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具体地说,美国社会政治出现了三大潜流,它将继续长期影响美国社会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文化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甚至左右着总统大选,大选中文化道德问题比经济问题更受到重视;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斗争反映了保守派与自由派相互斗争的美国历史文化传统;目前在美国右翼保守的文化势力全面压倒了自由主义文化势力.  相似文献   

7.
"新虚构"电影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围绕美国科伦拜恩高中校园枪击案,以实地体验、真人采访和现实材料追溯等新视角探寻社会悲剧背后的"枪支痼疾".结合此纪录片文本,据托马斯·霍布斯的"恐惧论"哲学提出的"集体恐惧"是对美国枪支崇拜诱因的一种解释,其表征和形成来自对美国的"恐惧"历史和政治劝说、媒体话语权力的"恐惧规训"的观照.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史上康区民间枪支泛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康区民间枪支具有双重功能,即自卫和生产,从自卫的角度看是武器,从生产的角度看是工具。官民枪支界限不清,枪支二重性交织是枪支较长时间泛滥的根本原因。这种二重性之间存在同一载体性质上的矛盾关系,即同一载体,在不同的时段发挥着截然不同的效用,而这两种效用又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关系在政府与民间枪支相混杂的前提下,加剧了枪支问题的复杂性。尽管政府一直对民间枪支采取从严管理的态度,但在康区收效甚微,使其成为该地区特殊的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9.
选举在中国只是一个晚近的“泊来品”。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大选 ,作为美国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活动 ,无疑为一种政治文化对另一种政治文化的观察 ,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时机。本文通过介绍美国总统大选来比较中美选举制度的异同 ,从中借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一些选举技术 ,进一步完善中国的选举制度 ,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翟峥 《国际论坛》2013,(6):59-65,79
2008年,奥巴马的竞选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把美国政治引入Web 2.0时代。四年后的2012年,美国的传播环境在一些重要领域发生了变化。不仅互联网的影响力进一步加深,以推特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也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这些变化的基础上观察了奥巴马竞选团队在2012年总统大选中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讨论和分析了相关变化对今后的美国总统大选以及政府日常施政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美国选民在总统选举中的政治认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美国选民在总统选举年份比在中期选举年份更有可能认识到两个主要政党之间的差异。这一发现为安格斯.坎伯尔(A ngus C am pbe ll)所发现的政治认知起落现象提供了认知模式。每当在总统府中发生党派更替时,大多数美国选举人都会预感到总统选举中势均力敌的情况。美国选民的政治认知首先是由信息吸收和处理所决定的,党派性是第二位的因素。这一发现确认了心理学的信息处理看法,扩展了安东尼.道恩斯(A n thony D ow ns)的理性选择理论和V.O.基关于留意公众和粗心公众的分类。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国家选举研究中心”发布的总统选举调查数据为样本,分析美国选举政治中政治参与的方式和程度,以及媒介接触、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三者间的联系,探究现代社会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影响及历时变化。研究发现,特定政治事件的传统媒体接触与内部政治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接触对于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在纵向上有所变化。总体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媒介接触、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三者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13.
527组织是近年在美国联邦选举中出现的一股新势力。在2004年的总统选举中,200多个527组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募集了5.35亿美元的捐款并通过议题广告、选民动员等影响选举,以至于一些美国媒体将2004年称为“527年”。527组织在国会选举中同样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总体而言,党派斗争、法院的裁定、改革派和民众的推动等因素将决定527组织的沉浮。  相似文献   

14.
杨悦 《国际论坛》2012,(4):67-73,81
每十年一次的美国众议院选区划分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并具有重要的政治含义。通过分析美国众议院选区划分的特点与政治含义,可以发现美国众议院选区划分不但是政党用技术操控选举的典型案例,暴露了美国民主政治的缺陷,而且对美国两党制的稳定以及选举政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010年开始的新一轮选区划分对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选举人团制度是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200多年来的美国总统选举。经过历史演变和发展,选举人团制度已经发展成与美国联邦制度和政党制度紧密联系的一项选举制度。虽然因为结构性原因,在历史上造成了不少困局,但面对困境,美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宪政稳定和法治精神,是美国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作为平衡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的选举人团制度也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大选期间除两大党之外的其它参选政党统称为"第三党"。美国历史上第三党的数量惊人,但始终在大选中无法获得成功,其原因有:选举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两大党对第三党的暗算,选民心理因素作用,第三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尽管如此,第三党在美国政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第三党的存在是美国政治多元化和民主政治的体现;其次,第三党提出的思想、政策和改革计划,能促进两大政党的政策和政纲的充实与调整,间接实现了其政治价值;再次,第三党的存在可以对总统选举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宗教的主要传统之一,福音派主要形成于19世纪。在20世纪初,随着基要派与现代派之间的斗争,基要派作为激进的一支逐渐与福音派分离开来。与此同时,新福音派作为新的传统,开启了当代福音派发展的新阶段。1970年代以来的新基督教右派是福音派传统在当代的主要体现。"道德大多数"和基督教联盟是其中两个最突出的组织。福音派广泛地介入美国政治,包括同性恋、堕胎、学校祈祷等问题,甚至直接干预美国的总统选举和外交政策。尤其是福音派与共和党之间的联盟,更是呈现出一种神权政治的特征。然而,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相比,福音派却体现出从极端的基要派向更宽泛的宗教保守派的转变,其政治行为也主要是参与性而非暴力性的。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美国宗教的个人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在于美国和伊斯兰世界在政治结构和性质上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为切入点,从反恐与伊拉克战争、经济与贸易、非法移民问题以及教育、司法、传媒等角度,着眼此次美国总统选举的选情,分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文化冲撞与交锋,前瞻美国社会的变迁。笔者认为,近年来美国政治和社会经历了少有的变革,政治经济上的失策及大众的不安造成了美国社会的巨大分化与不稳定。由此带来的美国内外政策和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与转变必将在此次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中得到体现和印证。它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十年美国内政外交的走势,对美国自身的力量涨落、政策取向和国际格局带来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看似完美的美国政治体制实际上隐藏着一些弊端。在一个缺乏法治传统和民主氛围的国家里,它常常会引起社会的动乱,导致行政首脑的专制独裁和政府的低效率,并且不利于政府的主动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