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仅是矛盾"很不同于"矛盾被证";后者才挑战"不矛盾"律,但被我们消解了。所以,塔斯基的"层级论"是冗余的。逻辑派是西方"解悖雄师"的主力,它基本上修补着塔的理论,自然遭"一网打尽";而作为"偏师"的辩证派,因要"理性重建"不矛盾律,反而成为"漏网之鱼"!  相似文献   

2.
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与次协调逻辑解悖方案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悖论观,二者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重大差异:(1)对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认识不同;(2)解悖思路不同;(3)对悖论产生根源问题认识不同;(4)解悖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经典逻辑的真值函项原则及联结词的普适性,指出万文所给A、A是不合逻辑规则的,又依据经典逻辑的已有联结词及矛盾律与排中律的要求,指出万文给出的矛盾律公式(A∧A)∧(A∧A)与排中律公式(A∨A)∧(A∨A)是赘余的,不能作为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公式,然后从逻辑抽象角度与经典逻辑的二值本性角度论证了传统的矛盾律公式(A∧A)与排中律公式A∨A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首次提出"矛盾"概念,并在《五蠢》篇中概括出"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他的"矛盾之说"其实质是,具有不相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它巧妙地表达了矛盾律的精神实质,并尖锐地提出了自相矛盾问题。但他并未像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解释的那么科学和准确。它们的区别在于,韩非有时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比喻意义上使用"不相容之事,不两立"这一观点,而亚里士多德是将思维现象同客观事物分离开来,以纯粹的状态研究思维规律,韩非也就作不出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对矛盾律元语言层次的叙述。  相似文献   

5.
关于矛盾律     
文章指出了矛盾律定义中的几种错误,并给出了修正后的矛盾律。  相似文献   

6.
哲思逻辑——一个形而上学内容的公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典命题逻辑的系统内,增加一个一元算子*,通过定义引入两个一元算子2和△,可以建立一个经典命题逻辑的扩充系统——哲思逻辑系统。在该扩充系统内,有遵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经典否定算子,有遵守矛盾律而不遵守排中律的构造性否定算子,有不遵守矛盾律而遵守排中律的弗协调否定算子,还有既不遵守矛盾律又不遵守排中律的辩证否定算子。通过引入关于*的一个形式语义,可以证明哲思逻辑系统具有可靠性和完全性。在哲思逻辑中,A和A之间是矛盾关系,A和2A之间是反对关系,A和△A之间是下反对关系,A和*A之间是差等关系。所以,哲思逻辑又可以称为对当关系逻辑。  相似文献   

7.
关于含混性,目前有许多理论观点。为了解决因含混性而导致的连锁悖论,各个理论基于不同的观点(关于含混性的本质)而发展出彼此迥异的解悖方案。透过对含混性的本质做全面且深入的探讨,企图来论证在检视一个解悖方案的优劣得失时,关键之处在于该方案是否对含混性本质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说明,而不在于它是否成功地解决或解释悖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1.把辩证逻辑列入非经典逻辑不能突出它作为辩证思维逻辑的根本特征。2.说牛顿力学被相对论证伪以后,仍然是相对真理,这是把证伪主义观点“曲解”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了。3.不能够把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共同概括为“矛盾问题”,也不能说“矛盾问题”是逻辑学者和辩证法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4.正确区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乃是正确区分和发展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关键问题。5.说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存在逻辑矛盾的说法包含着将经典逻辑及其不矛盾律绝对化的危险,这是把不矛盾律的绝对性和绝对化混淆了。  相似文献   

9.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学术界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争论各方都把亚里士多德的直言命题的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属性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看作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不矛盾律的内容,这样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与辩证法的矛盾规律就不能并行不悖,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就难以区分,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就必然相互冲突。笔者认为,亚氏的直言命题的逻辑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其基本规律是形而上学的逻辑的基本规律,而非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应是揭示命题真值的确定性的规律,辩证法的矛盾规律则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内容的规律。基于此,本文对不矛盾与矛盾规律、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诸关系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我国逻辑学界对韩非矛盾律和亚里士多德矛盾律的认识存在分歧.韩非的矛盾律可表述为:具有反对关系或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可表述为: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二者在制约对象和哲学基础两个方面都存在同异之处.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解决我国逻辑学界关于矛盾律定义问题的思想分歧,正确规范日常思维活动,反思和评价关于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关系问题的争论,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亚相容逻辑是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逻辑,它的核心思想是允许“有意义的矛盾”进入形式系统,并否认矛盾律的普遍有效性。亚相容逻辑的建立,对逻辑学、数学、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有意义的矛盾”具体是什么? 亚相容否定是否是对“亦此亦彼”的形式刻画仍存在争议。本文试图对此问题给予分析,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亚相容逻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要合理解决悖论,首先要区别思想中三种不同的逻辑否定词:同指否定词并非();异指否定词非(′);兼指否定词不只是()。其次,要区分思想中四种不同矛盾命题:逻辑矛盾命题;辩证矛盾命题;怪论矛盾命题;悖论矛盾命题。它们具有辩证矛盾命题的语义内容,却具有逻辑矛盾命题的语法表达形式。再次,要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悖论的标准。罗素指出的解决悖论的三个必要条件,可作为令人满意解决悖论的共同标准。近百年来解决悖论诸种方案可分为(1)特设性排除悖论方案;(2)特设性容纳悖论方案;(3)非特设性扬弃悖论方案三大类。按罗素提出的三个标准,解决悖论方案(1)和(2)是不能令人满意的,(3)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矛盾”渊源的考察,认为矛盾只可分为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并对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和逻辑学界对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认识进行分析,在澄清对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逻辑学中的“不矛盾律”和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以及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相辅相成关系。  相似文献   

14.
略论创新与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实施以创新为灵魂的科教兴国战略,还要请进"罗先生"(Logic)和"费先生"(Philosophy)。逻辑是科学理论对错的裁判,哲学是科学理论创新的教练。逻辑是思维对"质"的分辨,应重视逻辑学。逻辑学创新的若干成果:只要把矛盾律理解成思维的规则,就可认定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等一批悖论都是矛盾谬论。只要严格区分思维层次,可对排中律做出创新的解释,断定欧布里德悖论是佯悖,还可简化哥德尔定理的证明。用逻辑分析出天文学中的哈勃定律意味着宇宙间存在万有斥力,它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相互矛盾。当前,科学创新(不包括技术创新)既缺乏市场的激励机制,更缺乏评价的法律制度,创新者没有平等的对话和申辩的权利。应改变"运动员"当"裁判"的局面,建立保护科学发现发明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特征体现在普适性、程序严格、不得相抵触三个方面,据此可引出三个问题,即宪法为何应被遵守?为什么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法律抵触宪法无效?凭借独创的“纯粹法理论”在宪法学领域作出不可湮磨贡献的凯尔森,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宪法应当被遵守是因为其效力来源于“基础规范”;程序更严格是对“实质宪法”的形式化的要求;“法律抵触宪法无效”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陈述。以上解答便代表了凯尔森对宪法效力问题的核心观点,即其纯粹法理论下的宪法效力观,希望籍此能将纯粹法理论的合理内核融入当今宪法学理论研究之中,使“规范性”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民法与宪法关系问题在我国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焦点问题,出现了"泛宪法思维""超民法思维"等倾向。本文从性质层面、价值层面对宪法规范私法效力问题及对民法与宪法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实现二者关系的正确定位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实施前,医疗损害赔偿实行的过错责任原则及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因课以医疗机构较重的举证责任而饱受诟病。《侵权责任法》意图将举证责任在患方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均衡,但存在矫枉过正之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作用十分有限。为确保公平公正,应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立法例,减轻患者的初步证明责任,以求平衡医患双方利益,缓和医患双方矛盾,更好地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18.
民间规范的性质及其司法适用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间法不仅是解决纠纷的重要工具,而且也得以各种形式纳入司法过程而助益于正式的纠纷解决机制.民间法多面性决定着民间规范司法适用的可能空间.共识撑持基础上的制度设计与民间规范的发现、规范性与事实性间的互渡和事实性思维构成了民间规范司法适用逻辑的三个普遍性问题.司法实践中各种实质性因素的考量必须坚持按照法理出牌,否则民间规范的司法适用就可能成为法治发展的阻碍而不是一个活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检视哈贝马斯关于审美领域规范性基础的阐释,进而反思文艺学规范性这一知识学得以展开的可能性.审美领域在现代拥有自身的规范性基础,因此可以用形式语用学加以阐释,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模糊性和悖论性,使得其内在地违背普通语言的惯例,逃脱日常言语行为的以言行事力量之掌控.因而立足于现代审美领域的文艺学既拘宥于话语的价值合理性,又要应对"无言之美"的微妙灵韵,文艺学规范性基础的思考理应聚焦于这两者之间的连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