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桂林抗战文化的国际性曹裕文桂林,在八年抗战中享有盛名.是国内大名鼎鼎的文化城,同时也是国际上一个久负盛名的文化中心,即是说它的抗战文化具有国际性。桂林的抗战文化,其所以具有国际性,是由以下因素构成的。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际性,决定中国抗战的国际...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是著名的文化城,这已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而,它的形成与周恩来有什么关系呢?其作用又如何呢?本文试图就此谈一点粗见,请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桂林文化城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应是周恩来。同时,他是党中央代表、中共南方局书记,全面领导我党在国统区与沦陷区的工作。抗战初期,他曾三次来到桂林,根据我党的策略路线,“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也就是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织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因此,一方面广泛地同  相似文献   

3.
抗战初期,我党与桂系曾进行了合作。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併吞我国东北之后,又把魔爪伸入华北策动“华北事变”,而且正逐步准备灭亡整个中国,使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进攻,中华民族已处在紧急的危机关头,使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各阶级、阶层和各政党、团体以及各武装力量,重新改变或正在改变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国民党内部各政治集团在抗日问题上态度不一,形成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不抵抗”派;以冯王祥为代表的主战派;以李宗仁为代表的“焦土抗战”派等等。以阎锡山为代表的晋系地方实力派则独辟蹊径,提出了“守土抗战”的政治主张,轰动一时。然而,所谓“守土”并非阎氏首创,而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是与近代中国“守土型”的国防观一脉相承的,是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密切相关的。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后,又于1933年侵占  相似文献   

5.
1895年,一纸卖国的《马关条约》,把祖国的台湾省置诸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下,一时强使台湾与大陆分离开来。但是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是无法改变的。他们始终同祖国大陆同胞休戚与共,息息相通。他们誓不臣佞,永不屈服。爱国的台湾同胞前赴后继,不断起来开展抗日斗争,使日本在台湾的统治者不得安宁。“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而“七七”事变则宣告中日战争的爆发。为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台湾同胞亦全力以赴,同祖国人民一道参加了这场抗日战争,经过整整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人民抗战的战果是辉煌的。在这辉煌的战果里,就有着台湾同胞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也就是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之日,即是中.国全面抗战之时。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七年,爆发了“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犯中国。郭沫若悲愤填膺,毅然离开日本,“别妇抛雏”,潜奔祖国,投身到伟大的民族抗战的洪波之中。他顺应着人民的要求,扣着时代的脉搏,坚韧不拔地奋战在政治、思想、文化战线上。特别是在史学方面,他积极从事史...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宏志所著的中国抗战战争史系列著作,第一卷《抗日战略防御》(25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记述了从“芦沟桥事变”到武汉失守的史实;第二卷《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54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记述了从武汉失守到1943年底的抗战史实;第三卷《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28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记述了从1944年初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投降的史实。全书三大卷共107万字,已同广大读者见面。它是我国目前出版的第一部中国抗战战争史专题巨著。  相似文献   

9.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多变的,前后不一致的。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打着“中立”幌子,实行两面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美国为了维护它的利益而采取了两面政策:一方面不愿日本独占中国,希望中国拖住日本,借助中国的抗战削弱日本的实力;另一方面美国又纵容日本侵略;企图借日本之手扑灭中国人民革命,并妄图把战火引向苏联。因此,中日战争初期,美国在“现购”“自运”法案下不断地把大量军需品供给日本。  相似文献   

10.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简称“文协桂林分会”),是西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组织。在促进桂林地区文艺界的团结和抗战文艺运动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发动工作,在抗战文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文协桂林分会成立于1939年10月2日,是根据文协总会确定的“除了甘心媚敌出卖民族的汉奸已无一不为亲密的战友,无一不为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象前线战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群众,捍卫祖国粉碎敌寇,争取胜利”的宗旨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和任务是:“为求抗战文艺运动更广泛的展开,为求创作与理论的更进步,为求青年文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经历了整整十四年,前六年为局部抗战,后八年为全面抗战.在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作用首先表现在倡导和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酝酿、确立、促成和最后形成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张增香 《理论界》2000,(1):60-62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 ,目的要征服中国 ,取得东方霸主的地位 ,继而进攻苏联 ,最后决战美国。可是中国人民在无比艰难困苦的环境中 ,长期坚持抗日战争 ,使日本侵略军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速决战变成了长期消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拖住了日本陆军的主力 ;消耗了日本有限的军事资源和巨额的军费 ;打乱了日本军阀对东亚和世界的扩张部署 ;日本因此而彻底失败。众所周知无论“北进”还是“南进”的日本既定国策 ,都以解决中国事变为前提 ,在北犯、南攻同样受中国抗战牵制的情况下 ,日本逐渐舍北而南的原因何在呢 ?本文试图探讨…  相似文献   

13.
也谈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如何评价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问题,目前党史学界有不小分歧:有全面否定的,也有评价很高的。这两种看法,皆有片面性。笔者认为当时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中,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抗日爱国思想居主导地位,同时也有若干错误的、甚至严重错误的思想。(一)有的同志列举了陈独秀的“四大罪状”后断言:“在他政治生命的后期所扮演的,已经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可耻的辩护士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请看陈独秀在“和”与“战”问题上的主张。众所周知,全国性抗战以前,日本帝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日本的军票侵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障军费支出 ,寻找物资供给以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 ,以及为了打击法币、削弱中国的抗战实力 ,抗战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中、华南占领区 ,发行了军用手票 ,即军票。军票自始至终无任何准备金和无充分物质基金保障 ,其发行也对中国的抗战和广大群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迫使国民政府开始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紧了抗战的准备。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三省后又南越长城,在华北大地上燃起战火,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卢沟桥事件能否解决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第一次公开表明了中国将以“应战”的态度来对待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挑衅。8月7日,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正式决定实行“全面抗战”。8月13日,淞沪战事发生,次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面抗战的时代。 中国的抗战持续了八年,但直到1941年12月9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政府才对日本正式宣战。为什么在全面抗战进行了四年多后,国民政府才对日宣战呢?这一问题以前史界很少涉及。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正于先辈同行。  相似文献   

16.
论抗日救亡运动中中间派的贡献邱义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独霸中国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矛盾下降。大革命失败后,一度追随蒋介石国民党退...  相似文献   

17.
<正>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归根结蒂是经济的产物。帝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根本目的是为夺取与维护其经济利益,即为寻找、扩大与巩固其商品销售与资本输出市场及原料产地。所以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战争,本质上是经济侵略战,而军事侵略、政治侵略仅是其经济侵略的手段而已。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就是想把中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吞并中国经济。在战争中日本提出的中日“经济提携”、“经济合作”与建立中日“经济集团”等口号,都是“经济并吞”的别名;后来日本提出的建立包括南洋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则想进一步把它的经济侵略魔爪伸向整个东亚地区。  相似文献   

18.
全国抗战应以“八·一三”事变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一)1937年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决心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信号,但它全面侵华野心的暴露有一个发展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作为中国执政党的国民党政府对侵略者的野心,也有一个由妥协到抗战决心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 史学界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看法有分歧。这个问题关系到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的评价,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分期问题,必须弄清。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但并未立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仅百余天,日本帝国主义就侵占了我国东北。此举是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第一步,是对中华民族的重大打击。面对日寇侵略,中国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坚决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营垒也发生了分化。这都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了,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了。但是,中日民族矛盾并未因日本占领东北三省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阴谋计划。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赂中国的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九·一八”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日本人民也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镇压,不断发动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各阶层人民在日本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不断掀起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