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炯文化是在藏区流行的对自然生成之物的崇拜,其内容多体现为佛、法、僧三宝。该宗教艺术形式在苯教时期就已出现,其中的物质形成观念、万物有灵的学说与苯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让炯文化也体现了西藏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石头文化,表现为对天然形成无任何人工痕迹的特殊形态石头的崇拜。  相似文献   

2.
有人把藏族文学称为“僧侣文学”,虽说有些偏颇,但由此可见藏族文学同宗教的密切关系。解读藏族古典文学,可以为我们展开一幅藏族先民们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体会到原始宗教──苯教对藏族人的生活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与地球北半部众多氏族、部落一样,曾笃信过以萨满教为核心的原始自然宗教.本文以鄂伦春人供奉的众多神像为例,简要地论述了鄂伦春人自古以来所信奉的萨满教观念中的"万物皆有灵"之说.  相似文献   

4.
竹葵村黎族的自然崇拜包括对土地公、灶公、燕子的崇拜,畏惧猴子鬼、鹧鸪、乌鸦、鸡等。而黎族有无万物有灵的观念、能否把不同村落的黎族人对具体崇拜对象的观念和做法作为黎族集合体的信仰对象和做法以及黎族神鬼不分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商榷。  相似文献   

5.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存在着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6.
古代藏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 ,而巫术作为体现这一宗教其思想与精神的行为方式 ,曾广泛流布于藏区各地 ,并渗透到藏区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即使在今天 ,某些地区仍还保留着巫术遗俗 ,其消极的社会影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7.
王海燕  张学良 《中国藏学》2023,(1):169-177+219
“塔火葬”是甘南地区觉乃藏族最主要的葬礼仪式,仪式包括吊丧送别、诵经度亡、建塔火化和捡骨土葬,在藏传佛教火供仪式基础上融汇苯教的地方神明概念,引入汉族“烧纸盆”仪式。仪式过程和象征物体现觉乃藏族信仰的生死观念和秩序结构类型。由于觉乃藏族的历史源流和文化生态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塔火葬”仪式作为本土文化衍生发展的产物,是藏传佛教信仰意识、苯教文化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的集聚,是汉藏边界文化变迁、文化交融的具象书写。历经绵长历史时期的层累、异质文化之间的借鉴与多民族风土的习得,“塔火葬”仪式的续写呈现出多元融合发展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藏族盟誓的仪式有读誓、刑牲敌血、埋牲,并将盟文置于其上、焚香为誓、告庙.其中邀唤神灵、言说告白与杀牲敌血,是盟誓仪式的核心环节,具有告知神灵、警示参盟者、神灵献祭等动机.其功能在于创建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建构了参盟各方行为的神圣性、凝聚和强化了参盟双方或多方的团结、提升了盟约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白马藏族”中的朝格仪式进行了两省三县的全面而系统的田野考察,对“朝格”仪式的操作过程、祭具、服饰、组织形式、与其相关的口头祭词、艺术形态、朝格仪式的功能以及朝格师神的代言人与参与仪式的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详细的描写与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生活在卓仓地区藏族婚姻仪式的介绍,从而体现卓仓藏族在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湟水流域是如何强化对民族语言、服饰、民俗等民族文化属性的延续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杜树海 《民族研究》2023,(5):117-134+142
万物有灵论于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万物有灵论即关于“灵性存在”的一般信仰,牵涉生物的灵魂与其他精灵、神灵。继泰勒之后,朗格、马雷特对万物有灵论进行了深入推进与修正批评。20世纪90年代,德斯科拉、卡斯特罗等人基于南美印第安人的相关研究,重新定义万物有灵论为一种本体论类型,即人们认同自身与他者在内里(灵魂)相同、相通,而外身(肉体)存在差异、区分。随后,这种所谓的新万物有灵论研究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域与其他学科。新旧万物有灵论的转换,实质是其由一种泛化的“宗教性”转向区域化、实体化的“本体论”,见证了人类学学科内部的一种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丁苏安 《民族论坛》2012,(24):11-21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英国人类学家,文化进化论的提出者,也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原始文化》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泰勒定义了文化,提出了文化进化理论,并创造了文化研究的方法。人类学界对泰勒及其研究的讨论并不热络,但一些入目书籍中必定会有所提及。学界对于他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文化进化论和著作方面。  相似文献   

13.
"嘉绒十八土司"被视为是一个关于嘉绒藏族历史地理范围的表述,但在具体理解上却存在不少分歧,且各有不合情理之处.从"十八"之说广泛存在于苯教文化体系,以及象雄苯教与嘉绒地区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来看,"嘉绒十八土司"很可能源于苯教关于"十八"的数字崇拜及相关的象征文化,"十八土司"非实指,无关嘉绒藏族的地理范围.  相似文献   

14.
口头传承是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早于文字的出现.以口头传承为形式的藏族文化亦是历经世代而传播至今的口头创作,所以它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点.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略述以口头传承形式所延续的藏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马宁 《西藏研究》2010,(1):73-82
甘肃省南部林区属于国家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世代居住在这块地方上的藏、汉族群积累了大量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技能和经验。构筑起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文化,形成了以森林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与以苯教为核心的生存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类似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变同一地区不同族群的生态观念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应该进行深入发掘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岳小国  马文雪 《民族研究》2023,(4):84-93+137
本命年文化习俗在我国汉、藏、满、蒙古等多个民族中较为常见。在三岩藏族社会,人生中每12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的最后一年为本命年。本命年被认为至关重要,会充满挫折与危机,同时意味着生命中新一轮循环的开始,含有拟死再生的寓意。本命年因而也被当地人视为诸事不顺的“凶年”,需要借助一些宗教仪式活动进行预防和禳解。12年一遇的本命年,是人们消弭灾祸隐忧、开启人生新历程的一个时间节点,生命周期中的身份转化被整合于本命年危机与禳解仪式之中。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本命年习俗、生肖文化在历史上同中原地区的有关文化存在密切联系,三岩藏族本命年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7.
浅谈青海藏族服饰蕴藏的民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居住环境和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的长期融化积淀而形成的 ,青海藏族服饰也不例外。青海藏族服饰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和艺术特色 ,透过青海藏族服饰文化的表象 ,我们可以窥见青海藏族居住区域之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取向和该民族的历史及其与周边民族的交流等一系列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8.
藏族拉弦乐器有牛角琴、铁琴、二胡、霍琴、藏京胡、根恰等。究其历史渊源 ,有些是在藏族本土产生并得到发展的 ,属本土乐器 ;而有些原本属于外来乐器 ,当传入藏区以后被藏族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发展并使之藏化 ,成为藏传乐器。藏族拉弦乐器除牛角琴外 ,其余均从相邻地区或国家传入藏区的。其演奏风格、演奏姿势、定弦、音域等均有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诗歌批评的角度来研究当代藏族诗歌的创作和发展.鉴于藏族当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相脱节的态势,有必要将创作与批评相结合,创作主体与批评主体相互对话,双向互动进行论述,通过优秀的创作来吸引批评聚焦,通过多元化批评来激励和鞭笞创作,并在文本阐释的基础上突出批评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具有丰富内容的藏族的马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本文从藏族的历史、宗教、生产生活等三方面的因素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