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审美文化是一种具有商品化背景的文化现象,它的各种价值规定实质上都是对于商品文化逻辑的表征.在现实性上,审美文化的商品化意味主要体现为三个向度:基础审美范式的出场;美学文本的经济叙事;审美文化的消费之惑.这三个规定共同地勾勒了审美文化的商品性形象,表达了其作为文化商品的现实处境.审美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强语境色彩的现象,所有关于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分析都必须在一种被严格规定了的意义条件与问题语境下才会显示出不同的具体性质,只有洞悉了审美文化与其存在语境的复杂勾联关系,才能建构一种既能适应当下商品化性质的总体意义语境而又具有深度意识与独立品性的超越性审美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是人的类特性决定的,审美需要也是人的“生理—心理”机制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是一个大众审美自觉的时代,因此,企业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不仅是应然亦是必然的选择。笔者认为,无论是企业的内蕴文化,还是外显文化,在审美价值的维度和向度上,均应立足于对功利性和物性的超越,指归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和人类诗性生存空间的开拓。  相似文献   

3.
当代诗歌正逐渐远离崇高的、形而上的美学追求,探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文化转型过程中日益膨胀的享乐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二是"民间立场"挑战"知识分子写作"的精英文化而导致的诗学内部裂变。日常生活审美化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广阔而新鲜的实践空间,使高雅文化形态更加贴近大众文化。同时,对日常生活的过度阐释和审美泛化也产生了大量语言俗白、情感缺位的"口水诗",从而遮蔽了诗歌的终极精神和语言魅力。当代诗学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寻求诗歌的"诗美"和"诗意",在日常语言结构和生命体验中保持诗人乌托邦的自由幻想和精神向度,自觉于诗歌的本体审美向度。  相似文献   

4.
消费文化是在现代消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本质,是消费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具有消费的文化化和文化的消费化双层涵义。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对各种审美对象相对稳定的主观情趣、兴味、爱好、态度和鉴赏力,在当今社会不断扩延的消费文化体系中,由于消费因素的介入,使人们的审美趣味具有功利性的特征,并呈现出多元化、时尚化和感性化等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审美观照和鉴赏活动的一种商业化精神享受的行为和方式,审美文化消费注重快感的择取和追逐.当代消费主体注重自我满足、关注情感化的自我选择以及商品经济的市场动能正促成审美文化消费的转向.审美文化消费的快感追求源自于人类审美的感性欲望,与审美发生学密不可分.当代审美文化消费的实践表明:审美文化消费的快感追逐弥补了消费主体人格需求上的某种空缺,并使其超越生存向更高的价值需求发展.  相似文献   

6.
审美文化消费是以文化艺术消费为集中体现的精神消费,作为一种重个性尚群性的文化愉悦行为,从生理过程看,它是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充分运用视听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审美对象形式、意蕴等多种审美信息吸收、品味与感受的过程,获取精神美感享受是主体的心理指向;就社会性内涵而言,审美文化消费是人类群体和个体情感交往与心理对话行为,是维系社会存在的重要手段;从人类价值现象看,审美文化消费仍属社会商品性消费行为,其运作机制要接受价值规律和社会效益双重控制。审美文化消费的最高意义在于塑造整个人类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8.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使得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商品化、符号化和娱乐化的新特征。这种趋向使得艺术不断走向功利性、拟像性与浅表性,艺术迷失了价值。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从善的向度重建艺术的人文关怀,从美的本性重构艺术的审美意味,从真的特质重塑艺术的批判精神。最终通过重建艺术价值使其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自从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审美范式以来,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从传统绘画为主的“光晕”语境中,走向了以媒介视觉为主的现代性“惊颤体验”境遇。视觉文化的审美话语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文化的革命性转向,目前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转向”“图像革命”“视觉转向”的理论维度出发,辨析视觉文化理论的生成谱系以及审美向度,并结合本雅明关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论述,以此寻找其审美路径。本文主要以视觉话语的构造形态来书写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经验意涵,并试图在视觉话语的审美空间中分析本雅明的视觉文化理论的寄喻结构与阐释阀限,从而明确视觉文化理论的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消费文化的伦理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文化的伦理话语是消费社会的生活观念与社会关系在文化审美上的表现.作为消费社会的价值立法文本与阐释系统,其伦理内容主要表现为:文化经验的感觉主义表情;文化审美的享乐主义崇拜;生活实践的功利主义诉求.具体来说,感觉主义表现了消费文化文本的客体伦理构成;享乐主义言说着消费文化的主体伦理反应;功利主义则揭示了消费文化的伦理实体与基本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审美文化主要受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网络文化三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消费主义文化过于重视文化的商品属性和商品价值,而忽视了文化的审美属性和人文属性;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专制主义、一元主义的同时也消解了文化价值建构的基础和可能性;网络文化张扬个性自由,悬置人文理性,使审美文化缺少应有的价值判断。对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克服和纠正这些消极负面影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积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审美经济学为视角考察网络文化产业,发现:审美泛化与仿真式"拟象"同新媒体文化息息相关;审美文化的历史嬗变表明,审美文化研究已成为我国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取向,其现实层面则表明,审美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复杂格局;审美经济与审美消费主义的关联揭示出网络文化产业是一种典型的符号经济业态,需要遵循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主体间性的审美法则;审美产业化呈现出超功利审美与功利性后果密切结合的趋势,与此相应的则是网络文化产业的大众化与平民化走向。  相似文献   

13.
《鲜花》是一部富有新疆特色的本土电影,影片展现了哈萨克族浓郁的风情,通过对主人公鲜花命运的影像叙事,鲜明地张扬了哈萨克族的文化艺术和民族精神.在当今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新疆古朴纯净的民族文化无疑是净化社会风气、建设大美新疆的重要水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三个层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进行文化学考察:一是从总体上论述城市文学的兴起以及城市文学叙事的多元审美旨趣与文化症候;二是从消费主义文化视域出发发掘90年代以来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想象性呈现,及其所包孕的文化价值矛盾;三是进一步论述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铺陈叙写,批判城市文学在对消费主义文化趋骛与超拔的叙事张力所折射出的虚无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正发生着从审美、神圣、批判、灵性、有根的文化到消费、世俗、娱乐、技术、时尚的文化转变。大学中,充满功利色彩的校园文化、朋辈文化取代科学的校园文化。大学行政化引发权力崇拜;考试制度不能体现学以致用致学风懒散;社团活动组织过多、管理欠科学致学生于活动中迷失求学方向;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关怀不够。若想崇尚科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沦丧,大学生朋辈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良性衔接互动机制必须建立。  相似文献   

16.
符号消费因其扬弃了单纯的"使用价值消费"狭隘性,从而直接促发了消费主义观念的出现和发展。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具象性符码所带来的影像表现力由于能为商品附加更多的象征意义,使得媒介必然与消费主义不谋而合,共同带动大众文化的新发展,社会的整个大众文化形态也由此出现了商业逻辑主导下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7.
择取消费文化中的“身体消费”现象来考察中国消费文化的传媒表现,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及意识形态的转换过程。对身体的消费其实显露着“肉体至上”的视觉暴力、男性文化支配下的性别权力关系和“西上中下”的西方消费文化霸权。在此过程中,传媒的意义,首先在于传媒自身即从身体消费文化中确立了男性话语载体的身份;其次,大众传媒推行的身体美学标准,使身体消费合法化、大众化、世俗化;需要警惕的是,资本参与制造“美好生活”的符号假象和幻想在有利于社会控制的同时也可能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和审美在当代社会的相互渗透,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审美的传统内涵发生转变,呈现出批判转向、自律性的匮乏、功利性倾向、多文化混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中国,在外来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消费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涵也越来越深刻。首先,电子产品以其独特之处以及其在消费市场所构成的特别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基本态势,商品作为某种特定的符号意义进行生产消费。其次,传媒和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时尚在促进文化交流、活跃市场经济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但也造成国人消费观念的畸形发展。再次,传媒在影响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变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媒体对消费个体单向度的信息灌输变成了有消费者参与的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过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在信息的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情-面子"消费现象,这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诉求的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制约。矫正这种非理性消费的途径是大学生的自我调适、高校进行以消费伦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家庭社会的双重努力、吸收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益部分消解消费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