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盲人买剪刀的故事阿西莫夫是位俄国血统的美国人,一生中撰写了400多部书,算得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在《智力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中,他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  相似文献   

2.
网聊     
网上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国人尝试过,冲击过,甚至享受过或难受过。不少人会问,网聊,到底是什么?半年前,“温馨”在BBS上贴了一个帖子:我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工作,我已万念俱灰。没想到短短时间,因特网上就有“生活博士”、“不幸人”、“扎根”等20几位热心人发来讯息。他们有的说,“这是人生新的起点”;有的说,“这种不幸比比那些大灾大难,其实算不了什么”;有的说,“这好比将一棵桂花树砍掉了一些树枝,其实这也是好事,这样有利于迁移到新的生长地”。浓浓的网上亲情很快使温馨与他们结成了无所不谈的知心网友。通过…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个习惯:逢“十”要庆,逢“百”要大庆。孩子满百日,要过“百岁”;老人真到了百岁华诞,那庆祝会一般可非同寻常。我们北大的百年校庆,我至今记忆犹新。《阿拉伯世界》到了一百期,当然也该庆贺一番。我从1956年考上北大学习阿拉伯语算起,至今也有半个世纪了,又是《阿拉伯世界》的老读者,还写过一些稿,在这个大喜的日子,总该写点什么,算是我送给《阿拉伯世界》的一个“贺礼”。  相似文献   

4.
刚开通的武广高铁,广州和深圳便有“好事者”专门乘坐这趟列车北上到武昌,在武汉逛了一圈,饮了长江水,又吃了武昌鱼,到晚上七八点钟又优哉游哉地回到了广州。有记者问他们搭高铁有什么感受的时候,他们诙谐地说“呵,我们搭了一回‘铁的'”。这就给人们透出一个信息,高铁将要像半导体的产生改变世界那样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退休以后,渐渐地觉得自己老了。其实,作为一个作家,从创作上来说,没有什么退休不退休的,创作的生命应该是无限止的。关键的是要调整心态,纵使是生理年龄真的老了,也得在心里把“老”字写年轻一些。女儿和女婿赴美留学和工作10多年了,我一直没去看过他们。老伴对我说:“你就出去走走,去看看他们吧。”也好,人到老来,确实真切地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临走,我没舍得丢下正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就把写稿软盘插进了行李箱。初到美国,一种异地的新鲜感吸引着我,加上两个天真活泼的小外孙,我充分享受到了浓浓的天伦之乐。和他们…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个喜欢浪漫的人,浪漫到睡觉也讲究方式。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喜欢她把头放在自己肚皮上睡觉。最初她不愿意,后来她也同意了他的要求,她那颗长着一张漂亮脸蛋的头竟然出奇的轻。放在他肚皮上几乎感觉不到什么分量。他是一个十分注意细节的人。他总是把自己当成那些轰轰烈烈的恋爱故事的男主角。他在乎她对自  相似文献   

7.
我们每个人都要以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态度来正视性、了解性和善待性……在婚姻医学诊室里,坐在医生对面的她,年约三十多岁,皮肤白皙,身材匀称而丰腴,算得上是个漂亮而成熟的中年妇女。但是没有听完她的申述,谁也不会相信她曾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生活,而更确切地说,是倍经磨难、不同寻常的性经历。谈起她受到的性磨难、性伤害,最早要追溯到她的童年时代。那时她只有四五岁,经常和邻居家同龄小女孩在一起玩耍。一天,一个邻居家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把几个小女孩叫在一起,给她们糖吃。而就在这时,这个她们唤做“大哥哥”的小伙子竟把自…  相似文献   

8.
留意幸福     
留意幸福越冬元微之曰:“秋花红艳无心赏,贫贱夫妻百事哀。”莫非贫贱夫妻平凡人家的瓦檐真的不会有幸福之鸟敛翅停留?我曾经偎在丈夫身边,听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权贵看到两个残疾的乞丐,心想:人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乐趣?真不如死了算了。他让人把他们关进了...  相似文献   

9.
薛宁 《女性天地》2010,(8):50-51
说起潘长江,中国老百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这样一个搞笑有趣的“丑”爸爸,竟然培养出一个超级漂亮的女儿潘阳,2006年,潘阳出演20集电视连续剧《电梯》,饰演了高美美。“丑”爸爸把自己的漂亮女儿,培养成了一颗娱乐圈的新星。  相似文献   

10.
精神这个词我们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当我们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一个姑娘或小伙让你猛然眼前一亮,你心里会暗自赞叹:真精神!我想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真精神是什么,好多人能够感受到,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说清楚的!仅仅是漂亮吗?也不是。有的人很漂亮,但是缺乏内涵,更像“花瓶”;有的人不算很帅,但是举止优雅得体,谈吐不凡让你赏心悦目;有的人看着顺眼,气度不凡,举手投足有一种特别的气质,  相似文献   

11.
好坏都是钱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去看富人区。我忽然有个问题问他:“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我这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我说:“嫉妒他们?为什么?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好!”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的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说他要陪我看看不远的一处富人区。我又想到上次问过美国人的那个问题,便问日本朋友:“你们看到富人们往着那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这个日本朋友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  相似文献   

12.
父母结婚40年,吵了40年的嘴。作为他们婚姻的最好见证人,我一直认为父母的婚姻根本是一场错误。在他们争吵激烈的时候,我曾试着劝他们分开。不想引来他们勃然大怒。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父亲母亲40年来总是在战争中相伴,从一个战争到另一个战争,在战争中也曾愤愤地说过要分开的话,但是他们却从未分开。是什么力量把他们连结在一起的,难道是战争本身吗?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婚姻。是的,与父母相比,我的婚姻一直在和平中度过,我们之间从未发生过激烈的战争,甚至连严格意义上的争吵也很少。即使是最后分手…  相似文献   

13.
记不清是从哪一天起,都市里忽然多了一群这样的女人: 或许她们不那么漂亮,但无论是16岁还是60岁她们一定十分美丽,这种美丽建立的基础因为庞大纷杂,所以坚实稳固,比如,日益丰厚的见识与才情,关爱自己的强烈意愿和能力…… 她们做着一份无论从哪方面说都值得骄傲的工作:声名,收入,前景,社会效益……因此她们话语权的分量越来越重。 她们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忠实拥趸者:夏威夷岛的新鲜阳光,凡尔赛宫的古老油画,最新款的别克轿车,Kenzo的当季彩裙,设施一流的健身房,精致的美甲店啊,当然还有既细密绵长,又慷慨澎湃的爱情。 或许最关键的是,她们是人类太过漫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以来,最趋近于“人”本身的女人,她们从没有过地清醒,独立,智慧,优雅,美丽,富有,放松,性感,自得其乐……一言蔽之便是“丰盈’。 难怪社会学家宣布:这个世纪,将被命名为“她世纪”。 但是当然,这个世界少不了男人,那个嗜好以王宰面目出现的族群的存在。然而事情好像有哪里不对劲:他们的影响力不再那么绝对优势,他们的决策度仿佛有点模糊,他们的面色闪现着些许窘迫,他们的言谈未免有些吞吐——而这一切,显然源自日益强大的女性群体给予的压迫感。 换言之,相对日益“丰盈”的女人,男人们“缩水”了! 是的,一切还只是“相对”而已,但谁能预料明天昵?何况对“当家作主”惯了的男人来说,不要说“忽然弱势”,就是“平起平坐”恐怕也不大适应呢! 而对于坐拥大把筹码的女性来说:尽管这筹码是她们倾心竭力获得的,如何运用好手中的优势,将之转化为无尽幸福而不是怨怼或遗憾,也是一门亟待精通的学问呢。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交际》2004,(6):10-11
“小鞋”实录一:张姐是齐琪到新单位后认识的第一个同事,见齐琪第一面就夸她“眼晴好漂亮”,还带齐琪熟悉环境,和她一起去餐厅吃饭。张姐的关心和善解人意让初来乍到的齐琪非常感动,很快就和张姐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这几天公司让齐琪他们部门做一个广告策划,齐琪几个晚上没睡觉,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废话的政治     
我新到一个大学去教书,在校园内椰子树下路过时听见两个老年人在路边说话,不知一个说了什么,只听另一个回答说:“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么!”尽管我初来乍到,整个世界顿然陈旧无比。我哀叹:他们之间能交流什么呢!一句权威而完全正确的话,中断了一切交流,终止了对任何具体事态的辨析。它可以用于一切问题的讨论,适应一切场合,而且不管语境与经验如何,这个表达都正确。  相似文献   

16.
我们老年人与时俱进,重要的是以什么态度安排好退休生活。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发挥余热”。什么叫“余热”?我国规定女55岁、男60岁退休,难道到了这个年龄就薪尽火灭,只剩下点“余热”了吗?有些国家规定65岁才退休,他们的“热量”是否就比我们能多用5年呢?有的国家的总统六七十岁才竞选上台,难道他们也只是在发挥“余热”?所谓余热的提法,把退休人员统统包括在内,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我是不认同“余热”一说的,觉得自己并不老,热量还大,能做很多事。关于“欢度晚年”的说法也值得商榷。过去经济文化落后,灾难频繁,人们的…  相似文献   

17.
我的外婆     
刘旭辉 《老年世界》2010,(10):24-24
小时候爸妈工作忙,一到学校放假他们就把姐姐和我送回农村外婆家。那也是姐姐和我最快乐的时光,没有了爸妈的约束,我俩就像脱了缰的小野马,尽其所能地做着各种“坏事”。我们曾把家里的母鸡撵得飞上屋顶几天不下蛋;偷偷拿走外婆供奉的神位;曾把外婆一直舍不得吃的麦乳精偷吃得一干二净……但外婆从来没为这些事训斥过我俩,也从未在爸妈面前告过“黑状”。  相似文献   

18.
到北大去演讲,走在校园里。 “真漂亮,尤其这些大树,真是有乔木之谓也。”我说。 “你到新生入学的时候来看,更有意思,”一个学生接过话,“大树底下全睡了人,老头儿、老太太全有。” 看我没听懂,他就继续说:“都是从全国各地带孩子来念书的,好多父母从乡下来,把攒的那点儿钱全给了孩子,自己既舍不得住旅馆,又舍不下孩子,干脆就往大树底下一躺,躺在这儿陪孩子,多近。”  相似文献   

19.
大四下半学期,我不顾父母的反对,在同学诧异的目光E一个人背上行囊,踏上了从郑州到东莞的列车。我一次次地问自己:一个女孩子背井离乡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到底是为了什么?不记得谁说过,做社工的人都是有些理想化的人,他们相信人心中的纯真和美好,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也相信人陛中的那份真善美,坚持践行“助人自助,为生命赢得尊严”,坚守“用生命影响生命,用行动影响行动”的社工信念。  相似文献   

20.
迈克尔提出了他关于征服“恐惧”的四步计划。当你感到恐惧时,你会浮现出什么情景呢?是站在陡峭的山崖边?一群人正等待你的讲话?“恐惧”有很多种形式,但是他们都引起同样的结果:胃痉挛、手颤抖、大脑混沌、思想紊乱等等。我们曾试着告诉自己“恐惧”可以保护我们,警告我们危险。如果那样的话,恐惧甚至可以说是给我们的一件礼物。但是无论我们怎样理解这一过程或是我们把它想像得多有用,我们中的许多人仍然不敢盯着峡谷:面对着满屋子贵族,或者在靠近漂亮女士时仍不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呢?“恐惧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