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彦灵 《社科纵横》2005,20(6):251-254
本文在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共通性和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将英汉习语融于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文化导入的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同时,作者还就如何将英汉习语融于英语教学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英汉两种语言有大量习语,由于其环境、宗教、习俗、审美等不同,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就常用英汉联想意义相同或者相似与不同或相反的习语做以比较.  相似文献   

3.
任素珍 《唐都学刊》2001,17(3):126-127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特别是在习语的表达上尤为突出。两种语言的习语或是在内容、形式上相似;或是本意相通;或是引申意思相同。究其原因,一是两种语言自身存在着某种不谋而合的因素;一是两种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彼此接纳,兼收并蓄。这一现象反映出语言固有的共性和语言相互接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赵琦 《创新》2009,3(8):65-67
很多英汉习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由于不同的来源及各异的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喻体有不同的喻意,对同一概念又用不同的事物作比喻。就英汉习语中几种动物喻体,从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历史典故及文学作品等方面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语言更成功地服务于交际。  相似文献   

5.
伍卓 《唐都学刊》2002,18(1):126-128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 ,其中非言语交际习语的存在既表达了丰富多彩的非言语行为 ,又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语言的内在文化信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构成的习语自有它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4):125-130
英汉习语源于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文化意义异常丰富。英汉动物习语文化意义存在完全一致、部分一致及完全不一致特征,文章基于动物类习语内涵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英汉习语文化反映的民族性特点,学习和研究英汉习语有助于跨文化教育,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论习语中的文化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晓丹 《学术交流》2004,(5):136-13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要想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一门语言,就一定离不开该语言所在的地域文化。英语习语是英语中的精华,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如何运用已学的文化知识恰到好处地把英语习语翻译成汉语对于译者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金萍 《社科纵横》2006,21(4):168
翻译策略一直是译学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文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通过对英汉习语中文化因素的比较与分析,探讨了习语翻译中的异化、归化问题。指出适度异化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但强调异化不是否认归化,异化和归化始终是翻译策略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李继凯 《唐都学刊》2003,19(1):48-51
在全球化语境中言说中国西部文学 ,是时代提示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话题 ,这个话题显然具有文化母题的性质 ,可以分蘖出许多有意义的子命题。而从文化习语的角度来考察西部文学 ,就是其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命题。不过应该说明的是 ,这里所说的“文化习语”是与文化失语、文化得语、文化误读、文化碰撞与文化磨合等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 ,意在专指对外来文化话语的自觉学习和运用 ,而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习惯用语。比如“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话语本身 ,就是这种文化习语的结果。而作为使用率仍在增高的一个语词…  相似文献   

10.
歇后语英译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歇后语是习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结构和风格独特,而且民族色彩极浓。本文着重讨论歇后语以及歇后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标题中的每个词都命名了该书的主题。该书一开始就解释R.罗蒂所称谓的词汇、真理和一般语法。可供选择的词汇的范例(罗蒂也称之为语言游戏)有“古雅典人的政治学的词汇对杰斐逊的词汇,圣保罗的道德词汇对弗洛伊德的词汇,牛顿的术语对亚里士多德的术语,布莱克(Blake)的习语对德赖登(Dryden)的习语”。对此,罗蒂说这些词汇并不因“世界”而为真或假(第5页)。真  相似文献   

12.
如何将汉语习语翻译成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常所说的汉语习语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bs)、歇后语(enigmaticfolksimiles)、俗语(coloquialisms)、格言(maxims)和方言(dialect)等。这些习语因其精辟、生动、形象而得以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3.
中英文以动物设喻的习语比比皆是。对中英文动物比喻进行了分类比较,其一,喻体相同喻义也相同;其二,喻体相同而喻义不通;其三,喻体不同但喻义相同;其四,汉英各自持有的喻体。在比较中探讨两种预言者射出的文化内涵的不同,并从生存环境、传统文化以及经济生活的差异方面分析动物词义上差异的原因,从而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动物比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隐喻在政治语言中的使用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该用法主要围绕着两大主题:第一,在修辞上,使用隐喻是为了创造新含义,挑战先前固有的理解方式;第二,隐喻可用做政治话语中的日常习语,从而淡化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15.
李维兴 《社科纵横》2006,21(3):165-166
对于《佩特森》的主题———寻求补救的语言已有不少研究,但为什么诗中的主人公(即诗人本人)要寻求补救的语言呢?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补救的语言呢?国内外对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本文认为现代语言危机导致了诗中所描绘的种种悲剧和混乱,文学语言和社会语言的脱离又是现代语言危机的集中体现;《佩特森》主人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担负起诗人的职责,开始寻求一种补救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贴近大众、符合美国经验和口语节奏的“美国习语”。  相似文献   

16.
张永萍  娄瑞娟 《社科纵横》2010,25(11):171-175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争论已久的焦点之一。翻译中绝对的可译性和绝对的不可译性论断都有极端主义的趋向。没有绝对的可译,也没有绝对的不可译,二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不过是一个程度问题。本文在拥有固定表达形式和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英汉习语互译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语言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认为从语言和文化整体层面而言,翻译是可能的。然而,由于不同语言音、词、结构、语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一些音律、字形结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相对不可译现象在目前是很难改变的;文化层面即使有些难译和暂时的不可译现象,也会随着翻译方法的不断探索更新、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和人们心理开放度和接受度的增加而变得易译和可译。  相似文献   

17.
郝力营 《生存》2020,(14):0066-0067
成人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有积极情绪,也有消极情绪。同样幼儿也有多种情绪,但是当幼儿哭闹的时候,教师不同的做法显然给幼儿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探索中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学会规避教师本身的消极情绪,学会自省,对错误做法进行分析,在探究中找出帮助幼儿合理发泄消极情绪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许浩 《探求》2012,(5):74-77,82
目前法院在民事执行程序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法院错误或不合理的裁定得不到纠正,严重损害相关当事人的权益。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部门,有必要有义务对法院在民事执行程序中行使监督权。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对法院违法、错误裁定,赋予检察院抗诉权,有助于保障当事人的相关权益,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纪彭 《东西南北》2013,(17):65-67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看镜中影像。张灵甫是镜中太耀眼的一颗历史明星,日军咬牙切齿地称其部队为“支那第一恐怖军”;妻子们看张灵甫,或是鲁莽残酷的刽子手,或是耿直柔情的好丈夫;骄横自满、凶悍霸道、自取灭亡……直到今天,再向镜中望去,我们该用什么角度解读张灵甫,我们对他有多少误解。  相似文献   

20.
清风 《东西南北》2009,(11):20-20
晋恭帝时,大权独揽的宋王不良影响裕看晋王室衰落,想取而代之,于是暗中开始剪除司马家族中有才能、有名望的人。通过观察,他发现司马楚之是最大的心腹之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