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添生  邓彦 《理论界》2007,(9):116-117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在人文、伦理、价值观方面更是突出,因为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伦理型文化,非常强调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等的获得与提升,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社会生命、伦理生命的建构与完善。我们今天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就必须借鉴我国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离不开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儒家道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主干,虽然在本质上有别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但其所包含的合理成分与积极因素,却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可忽视的历史依托与优良的文化资源.如果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应该看到,儒家的仁爱思想以及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和"三德"建设都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值得认真借鉴和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3.
李彬 《云梦学刊》2008,29(4):50-53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两种文化整合对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同的作用,规定着大学生道德精神塑造的内容和方向.在校园文化整合的框架下谈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塑造.应该强调大学精英文化的主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揭示了在传统儒家道德范畴下弘扬信任文化的时代意义.指出文化精神的继承性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文化思想发扬光大的传统.在肯定道德文化的传统继承性基础上,阐释了儒家作用于人的内心善性的道德文化,探讨作用于人的内心善性的道德文化与影响人的社会合作行为的信任文化的关系,强调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建立道德文化基础,在道德文化的精神范畴内发展信任文化.  相似文献   

5.
儒家道德与近代西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确立起来的道德体系有着明显差异。前者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后者强调道德的外在性,也即功利性,认为人们追求道德是为了得到利益。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体系,应当充分吸收两种道德观的精华,对道德的内在价值和功利基础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6.
郭先红 《理论界》2014,(5):80-82
在马克思之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社会历史活动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但他们都没找到历史活动的规律,对实践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或知识或是道德活动或是精神的层面。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强调了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强调“法律”,并侧重于法治,特别是法治精神。然而,理论的统一与完美,并非意味着实践中的有效和真实。不管“道德”还是“法律”,仅仅停留在它们本身是不够的。一切进步都应处于超越之中,因此须将其先升华为一种精神,进而铸就优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中,有的同志将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与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对立起来。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现在一味提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超越,也是对当前各项现行政策的冲击,还会把人们引到只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的空洞、渺茫的追求上。因此,要正确执行现行政策,就不必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  相似文献   

9.
论信仰对道德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在实然性上与经济因素密切相关;在应然性上与存在于更广泛文化背景中的信仰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前的道德问题研究中,人们多偏重于对道德实然性(道德的实际状况、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道德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问题的探析而疏于对道德应然性(道德存在的历史根据、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精神条件、道德标准的界定等)问题的分析。结果,道德问题的研究被置于所谓“道德滑坡说”、“道德爬坡说”、“道德代价说”、“二律背反说”以及“外灌和内引说”等众说纷坛的理论困境之中,这种态势不仅不能给道德实践提供统一的标度,反而…  相似文献   

10.
伦理道德必须有“精神”;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基础必须是“哲学”的,这是隐含于“道德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命题中的两个逻辑预设。“精神哲学基础”为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提供精神哲学意义上的概念本质、结构原素和体系形态。“精神”的对立物是“自然”;“精神”概念的本质是自由,由此在概念规定中与伦理道德合一;“精神”是“坚定的正当的自身同一性”,是伦理道德的客观形态;“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复归,因而只能“哲学地”予以把握。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包括三个方面:逻辑基础、历史基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基础。与之相应,便有三种形态:概念形态、民族形态、体系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