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天下第一错字——"避" 此匾悬挂于承德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的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  相似文献   

2.
佳文 《人才瞭望》2013,(8):98-98
今天客套话说的"大驾光临""劳您的大驾",在古代可不是随便能用的,因为"大驾"专用于皇帝,是皇帝的代称,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准使用。这一代称跟皇帝出行时扈从的仪仗队有关,此仪仗队共分三种,分别是大驾、法驾、小驾。"大驾"的规模最大,公卿驾车在前充当导引车,太仆为皇帝御马,大将军在右边陪坐,跟随的车辆共有八十一辆。"法驾"的规模次之,导引车、御马和陪坐官员的级别都相应的要低一级,跟随的车辆共有三十六辆。"小  相似文献   

3.
"豆"在古代不是代表如今的豆类植物,而是一件器皿,大多是陶制品,也有木制、漆制和青铜制品. 从"豆"的甲骨文字形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高脚杯,一般是用来盛食物的,有时也作礼器用.《说文解字》曰:"豆,古食肉器也."《卖柑者言》中载:"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这里的"豆"都是盛肉羹的器皿.那豆类植物古代是用什么字代替的呢?答案是"菽".《春秋·考异邮》中说:"菽者,众豆之总名."  相似文献   

4.
来由 《人才瞭望》2011,(9):91-91
"出尽八宝"是广州的一个口头俗语,意思是为解决问题而花费心机,想尽办法。何以称"出尽八宝"?溯其源,八宝是象征皇帝权力的八个玉石大印。唐太宗以前上至秦始皇,皇帝用印称"玺",至武则天时,她决  相似文献   

5.
说起"驸马",很多人都知道,驸马就是皇帝的女婿.没错,"驸马"指古代帝王的女婿,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但实际上",驸马"主要还是一种官职——驸马都尉.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初次见面, 一般喜欢问:"贵姓? "在古代,姓氏的确是有贵贱之分的. 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不同的. 氏是贵族特有的,而平民顶多有个姓. 到秦汉姓氏合流,但姓氏的贵贱高下之分反而愈演愈烈,某个姓氏一旦成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价百倍,被尊为国姓.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皇帝的称呼,常见后缀有"帝""祖"以及"宗"。一般而言,称"××帝"的,往往是称他们的谥号,如汉武帝(谥号孝武),或称他们的年号(常见于明清两代),如康熙帝、乾隆帝等。而凡是带"祖"或"宗"的,则是称呼皇帝的庙号。所谓谥号,是指在古代,一个人死后,活着的人对他的盖棺论定,这种评价可褒可贬,如末代皇帝的谥号往往带有"哀"字。此外,谥号不是皇帝专有,各级官员有功德者,都可拥有。秦始皇认为,谥号这种玩意儿属于子孙议论先人、臣下议论先帝,觉得不好,便把它废除了。于是他就叫"始皇",这不是谥号。到了西汉,才恢复了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中国传统史学界认定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星皇帝".盛世局面的形成除了归功于他出众的文才武略,而高超的用人艺术更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宋真宗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他执政期间,帝国政治已经发展成熟,皇帝能否成功地保持基业,只要选择好宰相就可以了.宋真宗算不上英君明主,但是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好的守成之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做出辉煌的贡献后逐步显现出其先天的严重不足.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大班级)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视粮食问题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那么,清朝的乾隆皇帝是如何处理粮食问题的呢? 清朝定都北京后,每年春天,皇帝都会象征性地去先农坛,在"一亩三分地"上操作农具、演示耕作.乾隆皇帝继位后,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做调研,并出台一系列政策,奖励经验丰富、勤劳致富的农民.  相似文献   

12.
高胡 《人才开发》2005,(11):6-8
科举制度,是我国从隋唐至明清的一种重要选官制度,始于公元607年,止于1905年。始于惰、备于唐、盛于明、清,延续1300多年。科举制度由两汉选拔官吏的“察举”方式和由皇帝下诏“征召”名士的方法发展而来“。察举”,由三公、九卿、列候、刺史、郡守、国相等根椐乡闾评议向朝廷推荐人才,经过考核,授以官职。东汉时,世族豪强势力膨胀“,察举”弊端日益显著。曹魏时,废除察举制,改行九品中正制。“征召”,由皇帝下诏,授以官职。三公、九卿、将军、刺史、郡守等亦有权自聘属吏。隋朝以后取消了官员自聘属吏的权力,改为大小官员一律由朝廷任免。…  相似文献   

13.
周朝有文王、武王。汉朝有文帝、武帝,三国时有魏武帝、魏文帝。历代为什么都有"文帝""武帝"呢?这"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  相似文献   

14.
苻坚就是淝水之战中惨败的那个前秦的皇帝.淝水之战之前苻坚非但不是无能之辈,相反他可以算得上是古代史上难得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继承前秦皇位之后.励精图治,网罗人才,一心想统一天下.高泰曾进谏苻坚说:"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苻坚坚持这一用人标准,选拔了王猛等一大批能人,而他重用王猛的故事也是历史上明君贤相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5.
孙涛 《人才瞭望》2011,(10):12-12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节。  相似文献   

16.
钱江 《人才瞭望》2011,(12):98-98
清朝的时候,辽阳城里出了一位才子,名叫王尔烈,他给皇帝当过老师,因其正直无私,深受皇帝宠爱,皇帝总派他到各地当主考官。一天,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来,赶上嘉庆帝登基。嘉庆召见了王尔烈,询问了主考情况后,又问王尔烈说:"爱卿家境如何?"王尔  相似文献   

17.
汉文帝刘恒在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平定诸吕之乱后,被拥立为皇帝.其在位期间,不仅巩固了皇位,而且还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成为儒道各家都交口赞誉的一代明君.究其原因,这与他高超的用人艺术有着重要关系.在这方面,史书上就留下了不少佳话.  相似文献   

18.
让项羽斗志全无的"楚歌"到底指的是哪里的歌呢? 《史记》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下相即为现在的江苏宿迁,这段话写明了项羽在下相长大后才随叔父项梁迁居吴中(今江苏苏州).  相似文献   

19.
"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像在很远的天边一样.古代周制八寸为一咫,十寸为一尺,两者很接近.尺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尺本义为十寸.最初的年代里,男人手掌伸展,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谓之"尺".  相似文献   

20.
《古今谭概》辑录一则逸事.元文宗时,有川知州,面大横阔.时人嘲曰:“裹上头巾后,就成‘西’.”宦官听后,说与皇帝一哂.后来,川知州上殿有所奏.皇帝想起宦官的话,大笑说:“卿所奏不必宣读,朕留览.”退朝后,川知州说:“皇帝很高兴,可见我的奏札符合上意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