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澜 《人才瞭望》2010,(8):40-40
说起“身份证”,其实早在隋代就开始使用了,但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为官员们颁发的“鱼符”。  相似文献   

2.
陈忠海 《人才瞭望》2017,(21):79-80
明朝出了许多海瑞那样的"穷官", 反映出官员薪俸水平较低,是执政者有意为之还是客观条件所限?同时,有人认为"低俸制"可以促进官员的廉洁自律, 产生更多的清官,这样的说法是否成立呢? 标准不低 古代官员的"工资"一般称俸禄,包括"俸"与"禄"两部分.关于二者的区别, 南怀瑾先生在 《论语别裁》中指出:"'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 "一般说来,"俸"主要以货币形式发放,"禄" 发放的形式主要是实物, 除粮食外, 还有绢、布、炭等日用品,甚至还有花椒、盐、柴火等.  相似文献   

3.
"双肩挑"是中国高校内部人事管理的主要模式."双肩挑"人员由于兼具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这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身份,导致其角色认知冲突几乎伴随了任职的始终.这种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官员还是学者的身份认知冲突,管理还是服务的任务认知冲突,付出还是索取的价值认知冲突.化解这三种角色认知的冲突需要主客观两方面的努力,既依赖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几则关于公开选拔干部的事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辽宁本溪市公选的四名团市委干部中有三人是市领导子女;河南省固始县在2008年公开选拔的12名乡镇长中,大多是当地官员亲属.  相似文献   

5.
2010年7月14日南都<增设内部机构安置超编官员>一文引发了基层公务员的共鸣.一些年轻的公务员表示,虽然深圳一直强调不会制约干部的发展空间和打击公务员的士气,但事实上却造成上升渠道狭窄,安置处级以上官员都成困难,这让年轻的基层公务员感觉晋升无望.(<南方都市报>2010年7月15日)  相似文献   

6.
这段时间,关于中国"绿卡"的新闻很多.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江西……全国各地纷纷发出首批改版后的中国"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这些成功的申领者来自全球各地,背景各不相同,却几乎有着同样的中国情结和欣喜之情.新闻背后的共同线索,则是中国"绿卡"正逐渐打破"世界上最难申请的绿卡"的陈旧印象,离各国的优秀人才更近一些.  相似文献   

7.
丙吉身为汉宣帝的丞相,日理万机.但是,作为一个贤相,还必须协助皇帝抓根本,从而制定出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大政方针来.有一次,丙吉外出,在路上正好遇上因争道而发生的群斗.死伤的人横七竖八地躺在路上.丙吉从那儿经过时却不闻不问.同行官员觉得很奇怪,又不敢问他,只得陪同往前走.走到另一个地方看见有人赶着一头牛,这头牛走得气喘吁吁,热得直吐舌头.这时,丙吉却让车子停下来,派侍卫人员问赶牛的人:"你赶这头牛走了几里路了?"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基本尺度.但一提到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往往是无话可说.我认为原因在于写作的"源头"没有拓宽,既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因为"只有"博览",才有"源"可取,才能在写作时引进"活水";只有"读万卷书",写作时才能"行万里路",才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为此,我在这方面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的官员从未 像今天这样,各出奇招,给人以鲜明的印 象。 他们曾经表情严肃,如今他们中的 一部分已经能在聚光灯下谈笑自若,滔 滔不绝。他们曾经中规中矩,如今他们中 的一部分不但主动表现,而且个性突出。 曾经,最大限度地与他人保持共性, 是官员们普遍的行为准则;如今,避免言 语乏味、让别人记住自己的独特形象,方 显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为官山西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山西的官员很少有从外地调来的,不少都是挖煤挖起来的"。于是,有人总结说,在山西要做个有"绩效"的官,首先要学会"挖煤",否则升迁时的数字就很成问题。还有人说,"煤是山西人做官的敲门砖","山西官员老看煤,眼光都看黑了,却看不到光明。"煤场与官场  相似文献   

11.
张玉胜 《人才瞭望》2013,(10):84-85
近几年,以免职为代表的问责有被滥用的趋势,甚至被网友称为被问责官员"带薪休假"的代名词。梳理过去几年一些问责免职官员的经历发现,出事免职—冷却悄然复出—舆论质疑—回应合规—不了了之,成为他们的轨迹。(据《新京报》)与对官员停职免职的"高调"问责不同,问题官员的复出多呈现静悄悄、神秘"低调"的状态,这就  相似文献   

12.
近日,又一起年轻干部的选任引起热议,某地一位27岁青年被公选为副处级干部,据其履历,网友质疑他并不具备公选资格,并指证他是当地某官员之子,怀疑他的提拔与家庭背景有关.对此,有关负责人称,"整个公选程序公开透明",时于被提拔者的家庭背景并不清楚,因为这不在组织部审核的条件之列.言外之意,选拔任用干部,只要符合程序和相关规定,他的爸妈是谁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这样两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初读让人生疑:诗人那时52岁,在当时已算是进入晚年,哪里还有"青春"可言?仔细揣摩便知:此处"青春"当指美好的春天. "青春"原本就是指春天的.因为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所以称之为"青春".这种用法始于汉代,最早见于刘向《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大意是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的用例屡见不鲜,如李大钊《时》:"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  相似文献   

14.
王春南 《人才瞭望》2011,(12):94-95
中国历朝历代官员的"提案",包括向帝王提出的书面和口头的建议、意见,有益国计民生、治国安邦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官员的"提案"不着边际、平庸琐屑,无补于朝政的改进、国家的治理,其中甚至不乏雷人的"提案"。直言难求以及官员"提案"质量不高,曾困扰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商务部主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承办的首届援外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智力引进官员研修班"于2006年7月17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开班.来自世界五犬洲21个国家的26位工业、农业、经济发展事务官员、对外合作交流政策制定者、人力资源开发主管高级官员参加了为期15天的培训.  相似文献   

16.
杨涛 《人才瞭望》2015,(3):60-62
在官员群体中,"不会说话"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官员的雷语往往被瞬时曝光、凸显、放大和扩散,对自身形象和政府公信力造成重创。在官员群体中,"不会说话"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例如,"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明显违背道德准则、无视生活常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官员的雷语被瞬时曝光、凸显、放大和扩散,  相似文献   

17.
自49年建国至今,我国逐渐从"强国"向"富民"战略转变.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二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影响,三是金融危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免职官员大量复出的现实情境下,逼迫我们必须思考这背后的根源性问题。相关专家建议——"三鹿毒奶粉"事件已过去6年。当年被免职的3名石家庄市领导,时任市委书记吴显国、市长冀纯堂、副市长张发旺已悉数复出。媒体梳理52起官员免职案例,40名因突发事件被免职官员半数已复出;有作风问题者无缘复出。如果不是媒体曝光,人们很难想象大量被免职官员会如此"低调"迅速复出,甚至复出之后"连升三级"。  相似文献   

19.
成语"信口雌黄"和"口中雌黄"中的"雌黄",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修正液",在古时用以修改书写中的错别字."雌黄"与"修正液"所含成分虽然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却是完全一样的. 雌黄,又叫鸡冠石,化学成分为三硫化二砷,是一种橙黄色微透明的矿物质,多为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也有为肾状者,有珍珠光泽,可用作绘画颜料或者褪色剂.雌黄的颜色和褪色作用,让古人很自然地把它用到了修改错别字上.  相似文献   

20.
方六 《人才瞭望》2016,(1):91-92
回家过年,永远是中国人年底的主题. 从狭义来说,古人是没有"春运"的. 但从广义来说,从春节出现起,"春运"在古代就存在了. 为何过年时一定要回家 为何过年时一定要回家?据考证,可能与传说"年"是个恶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