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新朝 《人才瞭望》2008,(10):24-24
灾害事件往往是重大考验,不仅考量整个国家、社会的危机应对能力,也是对官员执政水平、品质的考验。中国政府历来都重视救灾,在古代,皇帝亲自过问救灾事宜,并临时委派朝廷大臣主持救灾;清代以前的救灾多并没有建立起官员任用和救灾政绩结合的管理机制。西汉时期皇帝大多都比较重视人才,并建立在朴素的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认为人与天灾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凡遇自然灾害,皆下诏选拔人才、罢免不称职的官吏,这种奖惩结合的方法是有一定成效的。如公元l56年,朝廷派使冀州,察看灾情,“举劾刺使、二干石以下,所刑免甚重,弃官奔者,数十人”。  相似文献   

2.
日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播放了日本阪神大震灾的纪实报道。一位中国留学生说:在阪神大震灾中,幸存者第一眼见到的是抢拍镜头的“闪光灯”;若在中国发生这样的大灾难,幸存者第一眼见到的肯定是亲人解放军。两个“第一眼”,折射出两种制度的差异,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危难之中可见高大与渺小”。在电影《周恩来》中,人们见到过邢台大地震,其不少情景令人难以忘怀:震灾发生后,敬爱的周总理捷足先登灾区,与灾民同吃“米汤+馍馍”,顶着凛冽的寒风,抱着疲惫的病体,把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灾民心坎上;人民子弟兵临危不惧,舍身忘死,抢救出一个个“血肉模糊”的灾民,显示出“绿军装”璀璨的光芒。在华东大水灾中,我们的总书记、总理卷着裤脚、踏着风尘,现场指挥抗灾,走访灾民;我们的解放军指战员情系灾区,挺身救灾,把生的希望留给灾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东北大水灾中,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身先士卒,哪里有“急、难、险、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用血肉之驱向人民交了一份优秀答卷。在中国,一次大灾,就是一次党心大凝炼、民心大凝聚;一次大难,就是一次真心大吐露、一次爱心大汇合。连外国友人也不得不异口同声地承认:“只有中国才能做到,集中一切人力、财物,用最高的效率去治  相似文献   

3.
当朝廷第N号文件下发时,在乐队里混了三十多年的南郭先生终于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回恐怕是来真的了,尽管具体的实施办法还没有传达, 但文件说得清清楚楚,要人人过关,人人考核,要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自己属于哪种人,老南心里明白得很,不过凡事都很难说,事情的结局或许也会有非常美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引子下海!下海!忽如一夜春风来,神州遍地“下海”声。下海一词来自何处?各界看法不一。有人考证,“下海”来自民间故事。传说清朝有个蔡状元,想为家乡架一座桥,可因事前未征得海龙王谅解。桥桩就是打不下去。于是,他贴出布告,寻求能下得海的人与龙王面洽架桥事宜。布告贴出三个月无人应征。县太爷大光其火,限令两衙役必须在三日内找到下海  相似文献   

5.
429年,祖冲之出生在建康(今南京).祖冲之的祖籍是河北范阳,西晋末年迁居到江南.南朝刘宋王朝时,祖冲之做过徐州刺史刘子鸾的从事,后来又担任他府中的公府参军,刘子鸾被杀后,祖冲之被调到娄县去做了县令.刘宋孝武帝时,祖冲之曾在华林学省学习,在这里,他进行了很多科学研究.南齐发生内乱时,祖冲之在给齐明帝的上书《安边论》中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边防.齐明帝深受震动,并打算派祖冲之前往各地巡查,但还未成行,祖冲之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唐弢的读书口号是:“博览群书,读破一卷。”读破一卷,是指熟读而精思。抓住自己认为最精妙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书,反复阅读,认真体味,再三推敲,终至对其字句、内容和真谛都了如指掌,融会贯通。唯其如此,才能熟而生巧,巧而生智,智而生辉,创造性思维由此喷薄而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之谓也。古往今来,在治学上因“读破一卷”而成就卓著者不乏其例。据传宋人赵普被任命为当朝宰相后,每当朝廷有重大事件,或是制定重大决策,他都要取出《论语》来研读一番。他曾不无自得地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  相似文献   

7.
浓浓湖湘情     
2008年湖南的冰灾令我难忘,大家都积极参加抗击冰雪的行动,我和华菱钢铁的同事们也参加了这些活动,到长沙火车站清除冰雪。广播和电视台采访了我们,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北京办事处也采访了我,大家似乎都想知道,一个美国人为什么会加入这场抗冰救灾的活动中,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馒头"一词最早见于西晋《饼赋》中.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  相似文献   

9.
清同治元年,他的粮店开张了。别的粮店都专心卖粮,他却下令大量收粮,仓库积压许多,收购的过程中,因为雨季,包装不善还发霉了一部分。他不急于销售,却派学徒去观察别的粮店收粮的过程,到什么地方收,怎么运输,怎么包装保存。半年过去了,大家以为他要销售了,他还是没有行动,又派人去研究销售的门路,哪些地方缺粮。这一年,纯粹是白忙活了,不但没赚钱,反而压了大量的资金,贴进去不少的花费。  相似文献   

10.
作为19世纪70-80年代中国商界名人,胡雪岩充满了传奇色彩:他通过夤缘权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他延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功匹前敌。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于时的“红顶商人”。此后,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设了国药号。胡氏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  相似文献   

11.
1997年.韩国汉城. 一位北京口音50多岁的中国人,向同行们讲述中国的扶贫工作.讲话带有几分激情,带着几分沉重,在会场里回响. "我讲的只是一个武陵山地区,其他的贫困地区还不少哩!到本世纪末,我们还要解决5000多万贫困人口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的扶贫工作要立足于彻底解决这些贫困地区的问题,扶贫不是救灾,不能光靠发救济金,要因地制宜开展科技脱贫,科技致富……"  相似文献   

12.
蔡伦,字敬仰.永乐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他自幼聪明,有才学、办事认真,从宫中丞逐渐升为中常侍,曾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渔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和帝称赞,造纸术也因此而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3.
柳传志罚站     
联想集团有个规矩,凡开会迟到者都要罚站。在媒体的一次采访中,柳传志表示:“我也被罚过三次”。  相似文献   

14.
李清 《人才瞭望》2016,(17):47-47
大良造战国时始设立的一种官职,是朝中最高的官职,掌管军政大权。秦朝时,朝廷设立了“相国”一职,替代了大良造的位置,于是大良造由“实”转“虚”,成为一种爵位。秦国有很多立有军功者或名臣都曾获封“大良造”,如商鞅、公孙衍、白起等人。  相似文献   

15.
清查反腐工作启动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四日,雍正发布上谕,钦定成立会考府,并同时宣布今后所有的钱粮奏销事务,都由会考府负责清理收入和支出情况,此事交由怡亲王胤祥、吏部尚书隆科多、大学士白潢、都察院左都御史朱轼协同主持.会考府甫一建立,雍正就对怡亲王胤祥说道:“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于是,清查反腐工作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6.
古语有云:“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德行高人谓之贤”“德不孤,必有邻”……现代社会也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之说.这充分说明,从古至今,道德素质都是作为人才的首要品质,在人才的成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能使人才产生内在心理调适 人才的成长过程本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要成长,就必然要与他人、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京城四月,春光明媚,城区及近郊星罗棋布的湖畔塘边、蜿蜒的护城河两岸,散落着三三两两的钓迷。憋了一冬的瘾头,得以长舒一口,因此,不论有鱼无鱼,都会感到一种极大的满足。这些钓迷,年龄各异,职业有别,千姿百态,几乎人人都有一段传奇故事。“京东钓鱼李”这位李大哥,五十开外的年纪,虎背熊腰,四方大  相似文献   

18.
他们来自地球的四面八方,来到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扎下根,服务于新中国建设。他们和所有的中国人一起,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困苦,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动荡,同甘共苦几十年。在中国,这样的外国专家共有30多位.有名的艾黎、马海德,就是他们的成员。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辉煌的过去,而如今在轰轰烈烈之后,舒闲、平和、恬淡的晚年,已经来临。今后一个时期,本刊将先后采写这些来华多年的老外国专家的情况.以绎渗考。一编者  相似文献   

19.
说起身份证,你会以为是现代才有的,其实早在我国隋朝,就开始有了身份证.不过,身份证不是全民所有,而是朝廷发给官员的一种类似身份证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爿,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  相似文献   

20.
人的嗅觉对哪一种气味最有好感,估计会有95%以上的人会这样回答:香味. 动物和植物,也是靠气味来维持物种的生命.一些花朵散发出香味吸引昆虫传播花粉,从而达到结出果实、延续种族的目的;大多数动物则都是要靠气味寻找食物,引诱异性,分辨种群.而所有动物、包括人类,在把食物放入嘴中之前,都必须先闻其气味,判断可否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