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读书妙联     
读书人都爱书。自古以来,不少名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情趣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互勉。宋代学者刘载好学不倦,知识渊博,他的书斋配挂一副自书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鸣先",说明学习的勤奋和刻苦。苏东坡年轻时自以为已无书不读,便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改  相似文献   

2.
杨畅 《人才瞭望》2011,(12):20-20
一有个财主为了炫耀自己,过大年时写了副对联贴在大门上:"发财户金银尽是,积善家福寿无穷。"早已对他恨之入骨的长工,在除夕夜偷偷将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铲去,使这副对联变成了:发财户金银尽,积善家福寿无。  相似文献   

3.
对联如乡贤家训,富有引领教诲作用,也颇有情趣、智慧与启迪.品读先贤对联,有时恰如读史、读家训,意在言外,受益匪浅.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 "这是明人海瑞的自题联.海瑞号"刚峰",一生刚直不阿,为惩治奸佞,竟自备棺材,以死上书,不惜罢官.他与宋代的包拯一样,被后人称为"青天",成为历史天空中又一颗令人敬仰的正义之星.海瑞做事果敢,做人坦荡,这副对联也如其人,不圆滑,不含糊.  相似文献   

4.
有一副名联,人们都说是郑板桥所写.对联是: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据说,这副对联是郑板桥在兴华一带游玩时,听到农村两位大嫂说笑,稍加改造而成.有两位大嫂在柳树下的河边洗衣,恰巧头天晚上下了一场春雨,田里麦子一夜之间转绿,生机勃勃.一阵春风吹来,一位大嫂脱口说道:  相似文献   

5.
现代不少名人为了教育好下一代,精心撰写出许多含义隽永、情深意切的对联,为后人留下了一副副家教妙联.它对今天的家长们教育好子女,也是很有启发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对孩子进行言教和身教的同时,特地写了一副对联悬于堂前: 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 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 他教育子女切不可追求虚荣奢侈讲排场,要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做长辈的人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处处做出好样子,成为后辈效仿的楷模.  相似文献   

6.
曾洪根 《人才瞭望》2016,(17):10-10
清朝时候,杭州灵隐的冷泉亭上,挂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传说清朝有名的文人俞樾曾和他妻子到飞来峰下游玩,坐在冷泉旁边休息,欣赏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7.
在写好的对联中加字、减字或改动个别字,使原意向其反面转化的对联,称为“逆转联”. 相传宋代文豪苏东坡少年时天资聪慧,得意之余,曾在自家门口贴一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世间书. 有点狂妄自大的这副对联,引来一位皓首老翁持书求教.苏东坡一看书中之字,很多都不认识,羞得面红耳赤.老翁走后,他便在对联每句句首加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决心读尽世间书.  相似文献   

8.
巧改对联     
杨畅 《人才瞭望》2014,(1):41-41
有个财主为了炫耀自己,过大年时写了副对联贴在大门上:"发财户金银尽是,积善家福寿无穷。"早已对他恨之入骨的长工,在除夕夜偷偷将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铲去,使这副对联变成了:发财户金银尽,积善家福寿无。有个秀才平时常吃喝玩乐、挥霍无度,过年连饺子都吃不上了。为了装门面,他借钱买红纸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行节俭事。过淡泊年。”乡亲们看后,为了教育他,便在上下联上各添了一字:  相似文献   

9.
官贫与民富     
官贫与民富萧德安“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乃是清。”这是清代戴远山为他的一位朋友去云南任职而题赠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虽然在有的书中曾记载过,但如今却几乎再没有人提到及它了。笔者重温之,倒还有有些感触的。古往今来,太凡真正的清官,都是宁贫而不贪的。人们...  相似文献   

10.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这副对联把舞台比作人生、社会;把社会、人生比作舞台,比作一场戏。这样的对联写得不少,做官的、不做官的都可以想想。  相似文献   

11.
一字属对法     
成路 《人才瞭望》2011,(11):31-31
一字属对法这种形式,一般说来是不能成为一副对联的(个别例外),这种属对方法实际上是说明对联中单一的词或词组的属性(类别),同另一词组含义相一致(有部分伴有比较或相反义),如,"智"对"愚","穷"对"富"。也有相辅词意的,如月对星,山对水(名词类)。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一位老秀才经常乐于助人,捎带给乡亲们写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对联,乡亲们找他时,他从不推辞,再加上他根据你的家境、事由,对联编写得妙趣横生。有一年春节,他忙得不可开交,到大年三十晚上,有一家境特别贫困的连春联都没贴,心想大过年的,再穷也得帖副春联啊。于是就请老秀才给写副春联。老秀才根据他的家境,提笔编写了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3.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战刚刚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逢慈禧太后庆祝六十整寿,在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这副对联,上联火热,下联冰冷,一褒一贬,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光绪三十年夏历十月,慈禧太后大肆庆祝其七十岁生日,章太炎曾撰写了这样一副长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相似文献   

14.
我们承认对联是从律诗衍化生成的.研究对联更宜从格律诗中收集素材.格律诗的一联(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合乎声律规则,就是平仄协调.其中那些对仗工整的,可以单独运用,即根据需要安排作为对联使用;不能构成对仗的不宜当对联使用,例如原来武侯祠误将杜甫《古柏行》的"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当作门联,后经识者指出不是对仗的律联,也就取下不用了.  相似文献   

15.
郑文 《人才瞭望》2014,(3):77-77
清代时,有一天,江苏镇江金山寺来了两个寻常客人.寺中住持见这两个人穿着平常,没有半点气派,就非常冷淡地哼哈了两下,算是招呼,连招待一杯清茶也觉得多余.过了一会儿,从旁人口中,得知其中一位游客正是鼎鼎大名的文士——“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是这位势利的和尚匆忙厚着脸皮,乞求郑板桥写一副对联留念.郑板桥并不拒绝,当场抻纸挥毫写道:  相似文献   

16.
近岭遥山铺鹤氅,千条万树尽梨花. 这是黑龙江哈尔滨赏雪对联. 城处在北国雪原,亭建于松花江畔,正是赏雪的极佳处. 上下联没有一个"雪"字,却以鹤氅、梨花借指雪之白,简单明了,是赏雪联中之佳品.  相似文献   

17.
清朝有个名叫王寅的县官,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无恶不作,人民对他非常愤恨。于是有人在大年夜写了副对联贴到县衙的大门上,深刻揭露了王寅的贪婪嘴脸:  相似文献   

18.
读书这等事,并不是什么非做不可的任务,也不是某书非读不可,有人觉得"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有人长年不读书反觉得"简单即快乐"。人各有志,不必勉强,更何况读"闲书"。如果要板着面孔说你一定要读书,读某书,那不是好为人师过了头,就是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其实,郑板桥撰写的对联也称得上是一绝,尤其是关于治学论文的格联,意蕴深远,至今传诵不衰。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副治学联,构思新巧,含蕴丰厚借助"咬定",上联形象地说明对人有益的书本知识,应楔而不舍地刻苦学习,毫不松懈;凭着"比喻",下联告诫自己要加强品德修养,保持翠竹般的高风亮节,也希望儿孙像拔节而起的嫩竹正  相似文献   

20.
寿联撷英     
潘春华 《人才瞭望》2016,(11):22-22
相传,清代文人王文清曾为当地一位百岁老人题赠一副对联:“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独逢。”此联上下句虽没有直接道明“百岁”二字,但联句中却巧妙地含有“百岁”之意,这是因为联语中蕴含了民间的“人生不满百”和“世上难逢百岁人”两句俗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