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中几个突出问题张善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地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在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解决收入分配中产生的新的矛盾和问题总方针制定的,符合当前发经济的需要,符合人心民意的重要决策。个人收...  相似文献   

2.
李莹 《理论界》2008,(7):195-196
民意与若干社会科学理论相关。具有近似地位集、地位序列和角色集的人持相似的意见。民意的传统理论将对民意的观点限制在政治方面,而民意调查者记录所有主要生活领域中的意见。从社会分层的视角看,民意研究者应当区分社会精英与其他国民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王腾 《南方论刊》2008,(12):77-78
网络民意的合法性决定于网络社会的现实性、网民利益的正当性和网民利益的群众代表性。尊重网络民意的合法性与化解网络民意对应着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相互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本质特征。在网络民意的维度下,各级党政机关坚决要做到“五个统一”。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十年动乱,旁观了苏联解体,并体验到全面推进改革阵痛的我国人民,现在愈加认识到社会稳定的珍贵,领悟到其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意义。没有社会稳定,我们人民生活想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实现社会稳定,除了无产阶级专政及其他物质保证外,舆论特别是媒体传播至关重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社会新闻的贴近群众性、易于传播性,以及其发生的相对不确定性,它在导向上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又有激起大波澜的作用,与人心的稳定继而与社会的稳定关系重大。我国正处干改革开放的关键时…  相似文献   

5.
民意(公众意见)是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但不同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研究兴趣、目标以及不同的研究方式。在传统政治学研究中,对民意的关注和研究是一个重要传统,其中民意被视为民主理论的起点和基石。现代政治学中的民意研究已由政治学的传统研究主题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在被作为规范研究主题的同时获得了经验研究的重要特征。其中,民意的多元化界定及民意的分布等构成了最为核心的问题领域。在今天可以被概括为"民意至上"的民粹主义社会氛围中,民意的力量以及民意对政府及其决策的影响都达到了最高点,民意应被置于政治学的学科透镜下得到更为全面和客观的检视,在治理理性的观照下实现其政治与社会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6.
民意调查中真实性“公共民意”获取的方法论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民意调查,真实地反映民众对公共事务的社会态度和公共民意;使前者成为社会变迁预警系统的构建基础,后者成为引导与确证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起点。既往的民意调查方法,由于简单地移植了一般社会调查方法的技术工具,无法克服伪装型社会态度和虚假型公共民意的出现。通过定期统计网络特定多数议题的修辞框架,把握真实性民意的社会态度;通过行政吸纳政治的制度培育路径,发掘和引领公共民意的价值生成;是完善和创新当代中国民意调查方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李强  胡宝荣 《河北学刊》2012,32(5):105-111
所谓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管理,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二是对人心的管理.行为管理主要依靠制度强制,人心管理主要依靠道德教化.综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社会管理基本上都是以人心管理为主,以行为管理为辅,亦即“德主刑辅”.统治者们期望通过道德礼俗的教化作用,提高人们的内在修养,从而凝聚人心,规范行为.这种特殊的社会管理方式也造就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社会秩序,即“礼俗社会”或“伦理社会”.可是,人心似乎并非完全受制于社会道德,同时还要受制于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可以说是一切社会管理的基础,它引导着人们是最终“向善”还是“向恶”.所以,人们的需求满足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心能否凝聚,行为是否规范.因此,强化人心管理,除了需要进行道德教化之外,还必须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8.
要想正确认识和引导各类社会思潮,首先就应该对“社会思潮”的内涵进行科学全面地把握,但目前多数是从不同侧面对其内涵进行诠释。因此,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思潮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特殊的群体意识、时代精神的动态表现和表述人们思想愿望利益要求的方法以及新时期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等方面对其内涵及概念予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功能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功能集中表现在 :优化社会控制目标、凝聚人心和规范社会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0.
民意影响司法的个案不只是简单或复杂的法律问题,而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必然反映。如何正确对待民意问题已引起司法实务界应有的重视。当前刑事司法应以理性的思维、制度化的方式有限度地吸纳民意。民意的合理成分在刑事裁判中得以体现,有赖于必要的体制机制的构建。同时,立足我国司法实践现状,优化相关司法制度并使其具备前瞻性,既是实现民意与司法良性互动的需要,亦是刑事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台湾民意的结构化现象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台湾民意结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经过历史因素的沉淀、现实长期的互动,形成了有一定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框架,具有难变动性,又处于一个持续存在又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它不但反映了现实的民意状态,也和现实有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回溯社会、历史文化,寻找民意结构分合的支点,这一结构又是怎样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再生产的?影响台湾民意结构化生成的因素有哪些?本文拟根据社会影响与顺从、议题设定、媒体倚赖理论的启示,从政治文化的浸染,地域、族群、派系、社会范畴内群体的顺从与相互影响以及媒体与社会结构和阅听人的互动等层面来分析影响台湾民意结构化生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论心术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刘潼福当现代社会各种谋略大全、公关心理、成功秘诀、处世奇方纷纷进人市场和打人人心以及干预竞争时,正统的实践哲学大都还停留在主体、客体和目的、手段的概念分析中,无法步入五彩缤纷的生活.哲学源于生活,本应回归于生活,只是入世更比出...  相似文献   

13.
张昌辉 《天府新论》2016,(2):131-136
法庭之友制度是民意参与司法、司法回应民意的重要机制。法庭之友制度具有汇聚民智以实现司法公正、吸纳民意以推进司法民主的优势与取向,这是通过法庭之友的民意参与司法的价值基础。在制度运作上,民意通过政府、社会组织或利益集团、专家等法庭之友的书状意见得以有序参与司法并产生相应影响。作为民意参与司法的中国实践形式,我国专家法律意见书应该借鉴国外法庭之友制度实践的成功经验,从扩展主体范围、限定论证内容、强化启动程序等方面进行正式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诸多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社会问题的征表,易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民众普遍对弱势群体犯罪的原因表示同情,对弱势群体犯罪的关注已经不限于案件事实及其法律适用,而是基于对现实社会制度的不满。民意对刑事审判施压,客观上影响了刑事审判。对于弱势群体犯罪的审判,牺牲法治、顺应民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有利于化解舆情、缓和矛盾,但从长远来看,对法治社会的构建却是有害的。民意与刑事司法的冲突和磨合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必然面临的问题,孤立地谈司法应摆脱民意的干预没有现实意义,而是应营造合理的环境来实现刑事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陈健 《江西社会科学》2003,4(6):137-140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及社会信息的广泛传播,使社会各方面民意的表达,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此,必须牢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有效发挥其作用;不断认识现代社会民意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树立现代社会思想意识,注重理论、方法的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在加强对现实社会治理、加强对现实群众领导的同时,必须顺应网络社会的特点,提高对网络社会的领导力。要求树立平等、开放、自信的理念,融入“互联网政治”新空间;主动抢占网上制高点,提高对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积极应对网络民意,开辟与网民沟通的新渠道;消解网络广场效应,引导和平息公共舆论事件;善于调动网络民间力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这将使互联网成为创新社会治理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正能量,凝聚各种力量“顶起”一个富有建设性的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17.
民意有时是大众社会道德观的体现,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与其相关的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刑法本身包括道德的内容,刑法的善恶需要由道德标准加以判断.但刑法与道德之间的冲突是必定存在的,民意实际上成为刑法与道德冲突协调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在正当的民意实现的过程中,刑事司法将法律与道德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但是,民意不能等同于公共道德,民意是可煽动和引导的情感,民意缺乏标准,从而对刑法罪刑法定原则构成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刑事司法应当坚守罪刑法定的底线,因为法律本身的价值得到确认,比迎合民意要求更加具有社会的正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征和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高风险性,迫切需要加强对社会风险的防范。加快社会改革的步伐,疏通民意表达和利益诉求的管道,建立调适民众心理、缓解社会情绪、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长效机制,让社会情绪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及时有序地得到舒解和宣泄,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贺亮 《天府新论》2015,(6):114-119
“无主体熟人社会”为理解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舆论失灵”、“面子贬值”、“‘社会资本’流散”和“熟人社会特征的周期性呈现”四个特征是其所呈现的异于“熟人社会”的质变图景,可从主体缺失、关系脱嵌和结构失衡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理解。“无主体”揭示了空心村的典型特征,然而主体即青壮年的缺失并不能解释非空心村运作逻辑的变化。个体与村庄的关系不仅包括空间意义上的活动区域是否脱离村庄场域,还包括与村庄心理联系的强弱,可将个体与村庄的关系按照“身体依附程度”和“人心归属程度”进行交叉分类,借此分类体系可加深对当前乡村社会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协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单位制社会管理体制的解体 ,迫切要求构建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协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要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网络 ;要加强社区建设 ,不断提高城市基层社会自我管理水平 ;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