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整一百年前,也就是一八六三年四月五日(同治二年二月十八日),伟大的农民领袖、捻军盟主、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在安徽省涡阳县义门集西北的周郢,壮烈地牺牲了。他为了中国农民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五十三岁。张乐行是农民革命的领袖,是反封建的战士。他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斗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当今天我们正在和国内外一切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一支反元武装力量的首领,最后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对朱元璋如何评价,历来争论纷纭。近年来,有人认为,“朱元璋原是一位佃农出身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蜕变成封建皇帝”;也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又有人认为,“朱元璋的一生有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民革命阶段和向封建转化后封建帝王阶段’”;而吴晗同志早就认定朱元璋“最后背叛了农民革命”。上述种种议论,虽有些微分歧,但总的都认为朱元璋是一个由农民起义的领袖转化为封建皇帝的典型人物。尽管也有人提出朱元璋领导的是封建统一战争,“朱元璋实际上充当了农民战争的‘遗嘱执行人’的角色”,结论为:“他对农民的起义斗争并没有作出什么象样的贡献”,但是,仍然把朱元璋与元末农民大起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朱元璋是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论断。我们认为,朱元璋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根据历史事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转化”、“蜕变”或“背叛”的问题;如果说他“背叛”,也只能说他背叛了农民出身的本阶级,而不是背叛了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3.
在捻军史研究中,对捻军早期活动的主要领导人张乐行的评价,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曰张乐行是“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①一曰张乐行“是一个曾多次出卖农民利益,出卖革命的叛徒”。②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张乐行是否接受过清朝政府的招抚,是否参与进攻陆遐龄农民起义这两个问题上。郑兆玺同志“张乐行受招抚与打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对于鲁迅的爱国主义研究不够,对于鲁迅的爱国主义及其小说中的人民性的关系,尤其缺乏研究。这里,我仅就此问题谈一些体会 (一) 爱祖国爱人民,为争取祖国民族的解放和人民大众的自由幸福而斗争,是鲁迅一生的根本精神,是他一贯坚持追求真理、坚持前进、坚持革命的动力,也是他的小说所以具有高度人民性的根本原因。 十九世纪俄国的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强调文学中的人民性,认为真正的文学家应当是属于人民和民族的,文学应当“象镜子一般反映出人民的精神和生活”(《别林斯  相似文献   

5.
彭湃早期革命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湃是我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不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彭湃非常重视革命实践,并善于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他的革命思想既保留在他  相似文献   

6.
宋庆龄是中国妇女的楷模,“国之瑰宝”。她的一生是英勇战斗、无私奉献的一生。本文主要谈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之后,继承与发展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正确立场,同一切违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反对国共合作的行为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为创建新中国建立的不朽功勋。1孙中山于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后,宋庆龄没有被悲痛压倒,也没有像当时有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因此消沉,“悄然退居幕后”①。她化悲痛为力量,很快地振作起革命精神,勇敢地投入了为实现孙中山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一生一直处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之中。在实践中 ,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正确地处理人民群众与领袖的关系 ,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地评价历史人物、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其中许多原则和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深化和补充 ,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鲁迅文化革命思想和他实践所及的丰富内容:一、鲁迅把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做为我国文化革命的主要对象,并把它的严重性估计得很充分;他在这方面的认识和进行的犀利批判、持久斗争,是迄今没有一个人可以比拟的。二、鲁迅正确地解决了文化革命的主要服务对象问题——在他把农民问题做为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反映出来时,我们党还正在孕育和诞生。三、知识分子问题同农民问题一起是鲁迅作品中双峰耸立的主题。他尖锐地批判知识分子的弱点,但从不忽视他们的作用。他认为文化革命必须依靠知识分子。四、鲁迅非常重视学习外国的文明和挖掘民族文化遗产,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并做了大量工作。五、鲁迅一生中对以胡适为代表的右翼势力及革命队伍内部的“左”倾机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从而形成了他正确的策略思想。他始终把握着以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做为文化革命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的总方向。文章指出,自“五四”运动开始的文化革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经验教训充分证明鲁迅所开拓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今天,为着建设民族的高度精神文明,鲁迅的方向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9.
邓演达品格初探朱春燕李鸿生邓演达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一生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独裁政权,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而且“人格很高尚”。①“一生壮节炳千秋”。②本文将试对邓演达的...  相似文献   

10.
<正> 孔尚任(1648——1718)生活的清代初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极其错综复杂和尖锐激烈。这种时代特点不能不反映在他的思想和作品里。他的思想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攘夷的正统观念与颂清的感恩思想的矛盾统一于尊孔思想孔尚任主要生活在清康熙年间,他并没有赶上那改朝换代的兴亡变乱。然而,明末清初动乱的社会现实,特别是那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却对他的一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清朝初年,民族矛盾仍然尖锐激烈,汉族人民的反清斗争一直继续了七、八十年之久。其间,既有李白成余部李来亨、张献忠余部李定国等所率农民军的持久斗争,也有誓师抗清、兵败自杀的几社领袖陈子龙,坚守三月、殆被杀尽却“无一人顺从”(?)的江阴民众的斗争,还有明末文臣武将如瞿式耜、何腾蛟坚守桂林的斗争。孔尚任的家乡,鲁东农民于七领导的反清斗争坚持了十七、八年之久。曹州一带榆园军也英勇奋斗了七、八个春秋。自顺治至康熙初  相似文献   

11.
论戴震“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震(1723—1777)生活于雍正、乾隆清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折而复苏,市民阶层反封建束缚的斗争进一步展开,地主阶级同广大农民的矛盾更加尖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他以“自奋末流”的精神,坚持“由词以通道”。以考掘为武器,进行了不妥协地反宋明理学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契诃夫一生写了七、八百个中、短篇小说和约二十部剧本,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大师。《宝贝儿》就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宝贝儿》写于1899年,它和契诃夫的其他许多作品一样,是俄国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的反映。那时俄国正处在极端反动的沙皇统治时期,资产阶级的民粹派运动已经彻底破产;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革命运动正在成长,为将来的斗争积蓄力量。民粹派不了解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先进作用,认为主要的革命力量是农民;但他们并不了解农民的实际生活和利益,得不到农民的拥护。于是民粹派的秘密组织“民意党”决定不依靠人民,而用个人的力量来跟沙皇专制政权进行斗争。1881年3月1日,民意党  相似文献   

13.
“吾人事革命,生死本寻常。所痛风云急,中原丧栋梁。”这是陈毅同志在《哭彭雪枫同志》的輓诗里对雪枫同志的光辉一生所作的高度评价。彭雪枫同志是我党我军一位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优秀军事家和政治家,是对党无限忠诚的“共产党人好榜样”。他自1925年参加革命后,经历过公开的与秘密的、合法的与非法的,文化的与武装的斗争,以及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士兵运动,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抗战时期,他与吴芝圃,张爱萍、韦国清,张震、萧望东等同志一起,首创豫皖苏边区和皖东  相似文献   

14.
(一) 鲁迅与坚持斗争的女师大同学没有一起拍照。有一篇文章说鲁迅与女师大同学共同斗争,取得胜利,女师大复校后,“鲁迅与坚持斗争到底的同学一起在校门口摄了一张照片,并且题了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表示斗争虽然胜利了,但是革命的道路正长,要不断磨锐我的武器,与你们共同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这八个字是鲁迅和革命青年共同战斗的写照,也是鲁迅一生带领革命青年迎着风浪去搏斗的缩写。” (1) 鲁迅没有和同学们一起合影。一九七五年底,上海鲁迅纪念馆得到了刘和珍、许  相似文献   

15.
南宋初年的钟相、杨么起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千百次农民起义中规模较大的一次。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南宋统治者。在当时金宋对立,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起义军在反对南宋统治的同时,拒绝伪齐的诱降,保持了民族气节。农民起义军“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复杂环境中,坚持反对宋朝地主阶级的统治,又坚持抗拒金、齐、始终如一,大义凛然,充分表现了起义农民的坚定的原则立场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但近几年来,对杨么及其领导的起义军,也出现了不同的评价。如有人认为杨么“有亏于民族大节”,杨么“这支农民军已从一个具有民族斗争性质的农民政权逐渐蜕变为割据一方,甚至与伪齐勾连,破坏宋军抗金的反动地方军阀集团。”对于这种杨么“有亏于民族大节”的说法,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他为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断地寻找真理,探索革命的道路。他一生的革命实践,经历了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革命时期,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反袁”、“护法”的斗争时期,以及坚决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的时期。概括地说,他一生经历了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二九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体现,也是邯郸红色革命文化的主要支撑。“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精神内涵对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锤炼担当品格、培养创新精神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将一二九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价值引领,弘扬特色文化,形成协同效应,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18.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部斗争史。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毛泽东关于斗争的论述和策略为共产党人坚持敢于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斗争立场,自我革命的斗争实践,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共同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并为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提供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四年十月主力红军长征后,我留在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在这艰苦卓绝的三年中,他们不仅粉碎了敌人残酷而持久的“清剿”,积蓄了革命的力量,而且还开展了农民土地斗争,保卫了土地革命的果实。他们这一斗争的胜利,为党领导  相似文献   

20.
鲁迅逝世已经整整五十周年了。半个世纪以来,他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一直栩栩如生,给人教益、鼓舞和力量。在他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观、革命观、社会观、文艺观等,也无不如此。本文试就鲁迅的革命思想谈点看法。“无论如何,总要改革才好”鲁迅一生,为拯救祖国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而一直进行着大胆的探索,不停的斗争,改革的思想,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