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化成果的共享已成趋势,任何地域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他域文化的影响。四川文化特色鲜明,我们在突出四川文化魅力的同时,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互动,不仅接受他域文化的影响,而且通过四川文化的对外交流,汇入到整个世界新文化的建设中,参与并影响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走出去”是四川文化获得新文化滋养的关键。建立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有重点有计划地推出大批代表四川文化水准的文化产品到海外市场,搭建起文化交流双向同构的互动平台。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四川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四川与世界文化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2.
论四川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 ,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大开发 ,也包括文化资源的大开发。四川建设文化大省 ,必须要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支撑。四川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不仅是四川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还是四川最具特色、最具市场开发潜力的部分。四川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一座丰富的宝库 ,而且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独有性、垄断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什么是“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和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机理等基础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或创新 ,并且就四川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原则、途径和方法展开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探讨 ,提出了一套可供操作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四川思想家》(1988年巴蜀书社出版)是一部系统地集中了四川历代主要思想家的书,对于正确总结巴蜀文化的特点及其经验、教训具有重要学木价值,也填补了我国在地方思想史研究上的一大空白,不能不令人欣喜。我认为这本书在以下几方面是颇有特色的。 一、表现了具有融合外来文化的特点的四川思想文化。 四川处于内陆盆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四川便有“资阳人”这样的原始人群。随着历史的发展,一方面四川出现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初期的广汉三星堆那样的国家政权和文化,但另一方面它又逐渐地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走上了与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合一的道路。所以该书认为,“融合黄河流域的齐鲁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楚文化”,“使  相似文献   

4.
近代四川俊杰辈出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的四川是俊杰辈出的时代,形成了四川思想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一是新式教育在四川的崛起,二是西方文化深入内地,三是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四是大量移民融入并发展了巴蜀文化,五是四川人才走出夔门,在更广阔的空间去施展。几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促动,从而推动了闪光的四川近现代历史的迅速发展。分析这些原因,对今天也是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5.
四川拥有极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但文化品牌发展的现状与丰富的资源不相匹配,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发挥四川的比较优势,从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因此,为促进四川向文化强省跨越以及提升四川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文化产业品牌的策划,通过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来。  相似文献   

6.
研究文化必须从历史的基准出发,去观察、思考文化及与之相关联事物的发展历程。认识文化开放、交流、融合与文化传承、更新、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从而探索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生态环境,推进四川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四川历史文化形成的多民族性考察,从古蜀口传文化、图腾崇拜、四川经贸与人员往来、宗教与儒学文化的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四川文化所具有的开放、交流与融合的特性,强调了开放与交流在当前四川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并积极思考进一步促进四川文化开放与交流所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造成了四川人口的锐减和经济文化的萧条。清代初年 ,为了挽救四川的残破局面 ,稳定中央政府对西南的统治 ,从顺治帝开始 ,掀起了移民入川进行开发的运动 ,至康熙、乾隆时达到高潮 ,史称“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入川 ,不但恢复了四川的繁荣 ,而且引起了四川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和巴蜀文化的流变 ,对近代巴蜀文化的新面貌产生了直接作用 ,对四川经济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影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的四川是俊杰辈出的时代,形成了四川思想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一是新式教育在四川的崛起,二是西方文化深入内地,三是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四是大量移民融人并发展了巴蜀文化,五是四川人才走出夔门,在更广阔的空间去施展。几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促动,从而推动了闪光的四川近现代历史的迅速发展。分析这些原因,对今天也是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9.
客家文化资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文化资源相比,在开发利用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以近年来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促进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作为案例,并联系我国台湾地区发展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围绕开发主题与打造品牌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了开发利用四川客家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代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高涨期.秦代移民入蜀之后,四川主要农业区的农业文化固然受到中原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周边各族地区的农牧渔猎经济,也在四川社会历史中有其独特、重要的地位.两者互相影响,共同构造了秦汉时代四川农业面貌.本文即试图从历史农业地理角度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赋是一种兼有韵文和骈文特色的文体,宋代赋的创作很兴盛。此外,古代的书目里赋不是单收在集部中的。以宋代书目中著录的赋为研究案例,讨论宋代赋的创作和古代书目赋著录的情况。发现宋赋的题材扩大体现了宋代各类学科各种知识的交叉影响,为我们展示了宋人文学创作的一幅画卷。  相似文献   

12.
"歌曲译配"与"歌曲翻译"是一对易混的词,目前学界对其内涵与外延尚缺乏严格界定与辨析.其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歌曲翻译"是通称,而"歌曲译配"是专称;"歌曲译配"的内涵在于翻译歌词,并使之配上原曲.  相似文献   

13.
有宋一代的词人于宋玉可谓情有独钟,在《全宋词》中屡有提及,且多引用化用其辞赋之作。本文通过对《全宋词》中关涉宋玉的词作进行检索、整理和分析,力图挖掘宋人笔墨何以屡屡指向宋玉的深层原因,并以之窥测宋玉其人其文作用于宋词而产生的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夜莺之歌     
济慈诗歌的走向恰似一个矛盾的组合,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一面是直觉与想象的迷狂,另一面是理智的顿悟和伸张。所以,他总是处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他善于制造各种对立而不作解答,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和想象的空间,这在《夜莺颂》和《忧郁颂》中尤为明显。在这两首诗中,济慈一反闲适、平和与宁静的常态,以其强烈的移情向我们展示了他迅疾狂迷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5.
夜莺之歌     
济慈诗歌的走向恰似一个矛盾的组合,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一面是直觉与想象的迷狂,另一面是理智的顿悟和伸张。所以,他总是处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他善于制造各种对立而不作解答,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和想象的空间,这在《夜莺颂》和《忧郁颂》中尤为明显。在这两首诗中,济慈一反闲适、平和与宁静的常态,以其强烈的情移向我们展示了他迅疾狂迷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6.
疑《鲁颂》《商颂》非《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颂》、《鲁颂》、《商颂》,并称《诗经》三《颂》。但是无论从鲁、宋的诸侯国地位与周王室天子之国的地位绝然不能等列的礼仪角度理论,还是从《鲁颂》、《商颂》之诗与《周颂》之诗章句构成体式?格不合的角度考察,《鲁颂》、《商颂》实非《颂》诗之属类。其所以入于《颂》,乃是由于孔子修订整理《诗经》时人为错编所致。  相似文献   

17.
夏天是唱毕业歌的季节,这是麻瓜们的毕业季,也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毕业季。在电影、畅销书、流行文化的混战中,波特家的男孩凭借他的魔法力量,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学术研究强调使用多样性的资料来探讨过往的历史。但是,使用视觉资料(尤其是绘画资料)的历史研究比较罕见。相较文字资料而言,绘画资料可以更加直接地传达当时的社会情景。反映北宋晚期都市与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图卷,在2012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被展出,受到日本新闻媒体与广大民众的热情关注。日本学者尝试利用绘画、壁画、雕刻等图像资料,解读宋代都市、社会及其变迁,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根据黄河周边卫南县出土的石刻资料,可以反映开封城外地方商业活动的活跃,可能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原型。  相似文献   

19.
南宋院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极其特殊,在这个时期中国绘画的技术达到了成熟阶段,但后世对于南宋院画的评价颇显偏颇。后世文人画家把南宋院画划入北宗的语境之中,甚至因画院画家的群体身份和部分风格对南宋院画的风格进行批判。这种态度一直在宋以后的绘画史中出现,甚至影响到现代早期的中国绘画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北宋馆阁文人宋匪躬,乃仁宗朝参知政事宋绶之孙,神宗朝馆阁学士、著名藏书家宋敏求之子,然生平事迹零落,后世不显。本文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考证得出:宋匪躬字履中,宋氏和毕氏有两代姻亲关系,宋匪躬和彭汝砺乃翁婿关系。元祐期间,匪躬参与校定《资治通鉴》,担任礼部考试点检试卷官、编修官制检讨官,并以馆职身份参与了朝廷郊祀、信安公园雅集等活动。匪躬《馆阁录》对陈骙《南宋馆阁录》稽考制度、编排体例都有相当的影响。通过匪躬行止的考察,揭示了宋代馆阁文人的日常生活情态、社会交往,馆阁文人群体与宋代学术文化之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