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但是,过去我们在理论上仅重视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研究,在实践上对供求平衡的宏观控制也只是偏重于总量平衡控制。其实,要真正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仅在数量上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供求结构上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总量平衡分析和控制,还必须对结构平衡进行分析和控制。 一、供求结构平衡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宏观控制的根本目标 国民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再生产过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也是在这个再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控制的根本目标,应该从再生产过程中去认识。 社会再生产中的供给,是指在既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可供销售的物质产品及劳务技术的数量;而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需求,则是指社会对物资、劳务及技术等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商品的二重性,产品一经生产出来,便形成社会再生产中和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对立统一的两种运动。一种  相似文献   

2.
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力争社会总需求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就是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社会总需求就是由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的购买力总量。要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就必须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使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与商品物资的可供量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一、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供给量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匀速发展需要以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为前提条件。在社会总体供需均衡与失衡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在社会总需求上,如何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来保持社会总体供需的均衡,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经济问题。社会总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它直接由政府或银行提供的货币形成。货币一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总供给划分为全总供给、意愿总供给、现实总供给和闲置(过剩)总供给;将总需求划分为全总需求、意愿总需求、现实总需求和闲置(过剩)总需求。论述了各类总供给与各类总需求的相互关系,认为现实总供给恒等于现实总需求,其他类型的总供给与其他类型的总需求则经常不相等。认为应以现实总供给与现实总需求的量,作为判断一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标准。各国在任何时期里的总供求都是均衡的,但是,存在着高质量均衡与低质量均衡的区别。具体地讨论了判断一个国家的总供求是否达到高质量均衡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宏观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应有的主题。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两个方面。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在理论上仅重视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研究,在实践上对供求平衡的宏观控制也偏重于总量平衡控制。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研究,虽然在方法上比我们更为注意进行动态分析和定量分析,但也仅仅局限于总量平衡的描述。其实,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仅在数量上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而想单纯凭  相似文献   

6.
我国总供给总需求分析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量失衡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在事前(ex ante)不相等从而使得宏观经济运行结果与经济主体的预期不一致,所以总量失衡是非均衡的;同时,只要总量失衡现象在所依存体制结构下是可持续的(sustainable)即可以由现行体制结构不断再生产出来,就可以对非均衡系统施行均衡分析处理。因此,在个体市场可能不出清的情形下构造我国的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进而在总体市场出清假设下使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描述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在方法论上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转轨的时期,旧体制虽然被打破,但在许多方面还继续发挥作用;新体制虽然开始建立,但尚未确立主导地位。在新旧两种体制摩擦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制度上的漏洞、脱节,不配套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以致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经济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些情况迫切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我国几年来在宏观调控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 一、要把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是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所谓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在价值量和实物量上的大体平衡;所谓结构协调,主要是指市场商品的供应结构与需求结构的比例基本合理。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实现总量平衡,经济才能稳定发展;但结构是否协调,又是总量能否平衡的基础。宏观调  相似文献   

8.
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是国民经济顺利运行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宏观经济管理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运行中总量波动与失衡的影响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经济学界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总量均衡的成本问题至今似乎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这恰恰又是分析总量均衡关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短缺经济为背景,对总量均衡的成本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有助于理论认识的深化,并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经济的反映,它不仅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影响经济的正常增长,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对投资和经济造成长期损害,而且会带来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通货膨胀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经济现象,在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为了制定适当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首先应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认真分析。 一、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认为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由于需求的变动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统称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需求牵动的通货膨胀,另一种是需求移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牵动的通货膨胀论认为,物价上升的原因是由于商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造成的。这一理论具有两种形态,其一是凯恩斯学派的过度需求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由于总支出(即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的总和)大于国民生产总量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缺口,即指商品市场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现象或劳动力市场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现象所造成的通货膨胀缺口(即“商品缺口”和“要素缺口”)。  相似文献   

10.
对一国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总需求和总供给状况的判断,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依据。所以,考察我国现实条件下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可以认识我国现实经济状况,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 我国社会总需求的状况及其成因 我们首先考察社会需求总量的主要特点。一般而言,总需求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两种状况,一种是总需求膨胀,即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另一种是总需求不足,即总需求严重小于总供给。从理论上说,由于总需求的膨胀与不足反映着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总需求的状况可以用供需差额或供需差率来表示。但事实上,供需差额或供需差率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多种矛盾互相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中,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是并存的。因此,在控制总需求规模和提高总供给水平的同时,还必须对总需求结构和总供给结构进行调节,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的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在总需求膨胀的背景下,增加总供给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积累效果而不是积累率,从而一方面有利于对总需求规模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促进总供给水平的提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经济体制转轨为前提条件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找到一条合辙的轨迹,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制度要有创新。对我国当前极具现实意义的制度创新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和转变政府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12.
一 问题的提出 一个国家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是一个重要条件;同时后者又是前者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史看,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始终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综合性经济参数。 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及其平衡问题上的认识是不足的,在某些年份和某些时期,对社会总需求或总供给几乎是毫无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一存在于我国宏观经济总量上的矛盾是:总需求旺盛,总供给不足,总需求与总供给长期处于非均衡状况。在我国迄今为止的总需求管理中,对偏大的总需求的短期调控往往带来经济发展的震荡和衰退,致使供求大体均衡的状况多发出在经济增长的低峰阶段。1.我国宏观经济的常态及其原因。对我国经济运行的长期分析表明,我国宏观经济的常态是总需求旺盛,总供给不足。这一点已经被很多人所认识。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由于总需求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正常经济生活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社会需求过旺和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供不应求,从而使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这是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二是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失衡。有些商品供不应求,需求严重膨胀;有些商品供过于求,需求不足。社会购买力集中投向少数的几种紧俏高档商品上面,引起少数商品供求紧张,物价上涨,导致人们心态失衡造成购买商品的饥渴症。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货币流通量时,传统的作法只是把它与社会的总供给相联系,即认为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量是等于一定时期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之比。笔者认为,这只有在高度理论抽象的层次上说才是正确的,因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社会可供商品(或商品价格总额)与社会所需商品(或货币收入购买力)在量上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如何从宏观供求均衡的角度来探讨货币流量的确定,就成为摆在货币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一、加强民族地区财政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民族地区财政宏观调控是指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民族地区要在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重视和运用财政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宏观经济在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总量性均衡及结构性均衡基础上稳定、持久、有效地增长。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加强民族地区财政宏观调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与作用:(一)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有助于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7.
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新课题,它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中居于核心的地位,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8.
再生产模型是马克思结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对社会再生产实现问题进行的宏观总量分析。本文依据这个宏观模型,来探讨社会经济增长状态的识别、判定问题,即经济增长究竟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均衡还是非均衡、协调还是不协调?判别的依据是什么? 一、再生产模型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核心  相似文献   

19.
投资需求是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宏观经济变量。投资需求虽然在数量上小于消费需求,但它却是总需求中最易变动并且波动很大的部分,它的波动会通过乘数过程而引起总需求乃至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巨大波动。因此,作为调节投资需求的投资政策,是稳定总需求增长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投资政策通过对投资总量的约束和调整,可以有效地保持总需求稳定增长,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一般来说,总需求的过大波动如果没有投资政策的作用,是很难稳定下来的。因此,为了稳定总需求增长和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必须要制定和使用科学的投资政策。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的实施,就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根据一定的货币供求理论建立起来的货币均衡模型的操作过程。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供求理论,建构了我国宏观经济的货币均衡的理论模型和货币调控的操作模型,以及货币调控的有效性模型。一、短期静态条件下的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理论模型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就是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是经济均衡的反映,也是经济均衡的条件。我们必须使货币的供应量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或实际的货币需要量)。否则,不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不利于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