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自由理念的"实在性"就康德先验哲学的理性存在而言是自明的,它既不能单独由理念的纯粹形式加以确定,也不能单独由经验对象加以确定;在理性存在的条件下,自由理念的"实在性"地位不仅是先验的,也是实践的,实践的地位带来自由意志决定的自然过程的存在;自由与自然的对立或统一因为回到理性的过程而成为必然,理性存在的事实所确立的既是关于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又是关于自由理念的"实在性"。  相似文献   

2.
依据哲学的“先验理性论”,作为纯粹形式存在的理性语言首先应该保持自身的先验性地位,它作为理性语言的纯粹对象总是要与理性存在的纯粹形式保持同一,并成为获取一切普遍性语言原则的根据;其次,作为纯粹形式的理性语言又应具备自身的积极特性,并呈现出一切先验形式存在的积极特征,理性语言的先验形式地位转变源于其自身存在的实践特点,并通过理性存在的言语行为者的语言意志将其颁布的普遍性原则实现于语言经验的现实之中;第三,理性语言的纯粹地位转变并非意味其先验性与经验性的同一,它所强调的是关于先验语言形式的积极作用存在,它所凸现的是先验语言形式作为理性存在的语言实践的必然要求,即人的“语言经验”必然地秉承着先验语言形式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人的意志自由问题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关于自由的学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理性批判》是论述自由的专著,而问题的提出和关键性的说明,却是以《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一章开始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形式.其中理性是"整理直观材料从而把它放在思维的最高统一之下的一种最高能力".理性的概念是理念,属于现象之外的物  相似文献   

4.
人的"此在"过程必然体现为语言行为的发生过程,即语言"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提供了语言存在与自然物存在的区分,而且提供了两者联系和统一的实现条件。人作为语言存在的实践主体和作为具有纯粹语言根据的先验主体,本身就具有以自身为目的的纯粹语言意愿。语言存在的纯粹理性原因或先验语言形式存在将其作为现象存在的语言引向作为智性存在的语言,从而呈现出人的"此在"所拥有的语言"真实"。先验语言形式或纯粹的语言意志所规定的是关于纯粹语言原则的语言理念。这样的"理念"不仅是纯粹而且是"实在"的,它一定要通过实践的理性而体现在语言行为者的经验中,从而使得理性的先验语言形式规定的纯粹性和决定性成为某种"客观"的存在。只有人的"此在"过程才能通过实践的理性将语言存在的先验王国引领到语言现象的世界中来。  相似文献   

5.
康德重新界定概念,既为解决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关于概念根源理解差异的问题,也是“认识论倒转”的必然要求。重新界定概念就是把概念规定为理性能力(广义上)的纯粹形式。由于不同的理性能力层次具有不同的运用对象和领域,概念就相应地具有不同的运用及其先验内容。知性的纯粹形式是知性范畴,理性的纯粹形式是先验理念。知性范畴作为纯粹形式为经验知识提供了必然性、普遍性的条件,理念作为纯粹形式不仅是知识体系性构建的主观性原则,更表明人是自由存在者,它为人作为自由存在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康德的先验哲学,自由源于理性存在的必然,其"实在性"的体现依托于理性存在者或人的"此在"事实;自由的"实在性"不是作为物的经验对象,而是作为经验对象之规定的纯粹形式存在;自由作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其"实在性"既指向理性原则的存在,又指向理性原则作用的存在,并必然地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统一;任何在自由问题上所取得的进展和突破都是新的路径的选择和对以往方法的解构,而非对自由和存在本身的改变,康德哲学的建立是如此,海德格尔的存在体系也不例外;因此,在不断面对困惑、重释自由之际,我们也在凭借自由的问题而进入自身存在之路,并获取人的"此在"之真实。  相似文献   

7.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章把康德的自由观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1)"先验的自由"在理论理性中为实践的自由预留了一个可能的自由的"理念";(2)"实践的自由",分为"一般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的任意"(derfreie Willkur)和"纯粹实践理性"的自由即"自由意志"(der freie Wille),两者都具有自由本体的意义(不纯粹的或纯粹的);(3)"自由感",分为审美鉴赏的自由感和社会历史中的"自由权"(言论自由、立法自由、财产权等),这两者都被划归"反思的判断力"的范围,并非人的自由本体,但却都是人的自由本体的"象征"或"类比".  相似文献   

8.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第三个二律背反是康德自由问题的出发点,它揭示出纯粹理性在超出知性范围寻求无条件者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正是这种奇怪的现象惊醒了康德独断论的迷梦,使他将考察的重心转移到理性自身的批判上,借助于先验观念论来消除理性的这种矛盾.在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中,自由一极的存在方式分为思辨领域的可能存在与实践领域的现实存在.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总结出捍卫自由的解决大纲,即自由的可能性论证与自由的实在性论证.经验性的品格和理知品格是自由的可能性论证的前提,理性的事实是自由的实在性论证的前提.思辨领域的表达式为:即便自然因果性为真,也可能存在自由.在实践领域,由于自由是道德律的必要条件,而道德律自身作为理性的事实,具有无可置疑的实在性,这就确立了自由的实在性.由于在实践领域演绎的自由与思辨领域悬拟的自由是同一个理念,因而思辨领域可能的自由就被断定下来,确实存在.至此,自由才在自然因果性的图景中得到捍卫.  相似文献   

9.
面对理性与自由的冲突,康德划分出物自体领域保留自由存在的可能,并将自由的实现寄托于人遵循纯粹理性规定,依照道德律令行事。为了确保人能实现自由,康德不得不公设上帝存在。然而,将上帝迎接回来意味着自由的实现被推向天国,康德自由观的现实生命力就此窒息。不同于康德的抽象自由观,马克思自由观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立足于现实物质世界,找到了实现自由的现实路径,完成了对康德自由观及其现实困境的克服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一人的意志自由问题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关于自由的学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理性批判》是论述自由的专著,而问题的提出和关键性的说明,却是以《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一章开始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形式。其中理性是“整理直观材料从而把它放在思维的最高统一之下的一种最高能力”。理性的概念是理念,属于现象之外的物自身,是我们可以思想,但不能认识的东西。理性要求认识无条件的绝对的统一体,但却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