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革命正处在一个转变关头。全国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动,武汉政府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动实行战略转变出师东征,而是仍按原定计划作出继续北伐的战略决策。长期以来一些现代史论著都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最近我们读到周恩来等写给中共中央的意见书《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使我们感到对这个战略决策有重新评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一)1980年底《周恩来选集》上卷出版后,许多同志发表文章,根据周恩来《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一文的意见,否定了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的决策,认为只有东征讨蒋才是唯一正确的战略决策,才是“挽救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最有效的办法”(苏东海《周恩来同志挽救大革命失败的战略措施》,《光明日报》1981年1月6日)。最近,又有人再次肯定东征建议“及时提出了挽救革命与危亡的战略决策,表现了周恩来等人卓越的政治才干与军事才能”(阮银甫《关于东征建议与两湖议案》,《江汉论坛》1986年第6期)。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与1927年"迁都"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北伐的推进,蒋介石较早提出"迁都"武汉,但随后又力图将中央党部与政府留在南昌,从而引发"迁都"之争.蒋介石与武汉国民党左派的争执,乃至最后决裂,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通过研读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日记,不难发现蒋自命不凡,而又慷慨悲歌,他的疑忌之心太甚,从而使自己与对手的裂隙不仅难以愈合,而且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4.
最近,河南省罗山县涩港公社群众,在扒房时发现一张油印的保存尚好、字迹清晰的,由贺龙、周逸群同志签署的布告。 这是一九二七年五月,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师在河南信阳至武胜关一带颁发的布告。 为什么在这时颁发这样一张布告呢?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九日,武汉革命政府在武昌举行了第二次北伐师誓大会,宣布继续进行北伐。 五月份,北伐军将进军郑州、开封时,武胜关至信阳一带的红枪会,经常出来骚扰破坏。红枪会是国民党西山会议派姓刘的所组织的,时时破坏交通,以致火车不能畅行。那时,一方面要派军队保护,一方面靠铁路工人修复。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日武汉革命政府的《民国日报》写道:  相似文献   

5.
论武汉国民政府与蒋介石集团争夺东南地区的斗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南地区,尤其是苏浙皖三省,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夕,客观上已经成为武汉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右派军事集团争夺的最重要的区域。蒋介石集团在争斗中逐渐控制了东南地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而武汉国民政府则逐渐丧失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笔者认为,这一过程,是决定武汉国民政府命运的关键的一环。所以,探讨这一过程,对研究武汉国民政府史将有所裨益。一蒋介石在北伐开始时,集党政军民财等各权于一身。但北伐开始后,蒋氏权力开始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其一是北伐军内部将领,主要是唐生智,开始与蒋争权较势。唐部在北伐开始后先行入湘,实力猛增,等蒋介石入湘时,唐已控有了湘省的民政和财政。此后,唐又先蒋攻下武汉三镇中的汉口、汉阳,而蒋攻武昌则失利,湖北实权又落唐手,蒋介石因为唐生智力量的崛起和对湘、鄂的控制,先是感到自己的地位有受到威胁的危险,对唐生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进行北伐。就在北伐正式出师的前两天,即1926年7月7日,中共机关刊物《向导》上刊出了陈独秀的一篇文章《论国民政府之北伐》①。此文一出,各界哗然,国共两党内部更掀起了轩然大波。国民党中央主席张静江书面指责共产党是破坏北伐,蒋介石在公众集会上对共产党进行恶毒攻击,声言一定要制裁中共,并禁止购买《向导》报,所以这篇文章在当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史学的研究领域,台湾学者认为陈独秀作为中共的总书记是反对北伐的,其文章挑拨人民与国民政府间的感情,破坏国民革命。国内史学界也以此…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七年五月,武汉政府继续北伐。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出陕东进,配合作战。直吴,奉张北洋军,在国民革命军的夹击下,不足二十天,相继溃败。奉军退守豫北,吴佩孚亡命入川,北伐军与冯军会师中原。但是,犹如前期北伐的结局一样,仗打胜了,革命失败了,革命军变成了反革命军,北伐嘎然而止,卷旗撤兵。 北伐军何以能够速胜?胜利之师为何又突然中止北伐?本文试作回答。 一 武汉政府北伐,战场在河南,中原形势的利弊,与北伐军的进退成败,息息相关。 一九二六年九月,北伐军进占武胜关,战场推进到了鄂豫边界。退至河南的吴佩孚,虽仍有兵马二十万,但已是强驽之末了。内部四分五裂,乃至火并内讧。 穷途末日的直吴军,这时约有十派: 一、靳云鹗部。四个师,二万五千人,主力驻信阳。靳非吴氏嫡系,只是在北京政变直系跨台之后,他仍在河南保有一师人马,才被吴佩孚所重  相似文献   

8.
在1920年代,蒋介石与李济深在走过一段较长的密切合作和相互扶持历程后,转而以凶终隙末收场。两人关系始于陈炯明粤军时期,历经东征、讨伐刘、杨、北伐、宁汉分裂、"分共"等重大战事和变故,总体上仍属密切及良好。从1927年"张黄事变"起,蒋李矛盾开始凸显。1928~1929年间,随着北伐成功后国民党集权统一进程加快,中央谋划削弱与收取地方权力及利益,蒋李两人及宁粤双方关系骤然趋紧,复因蒋桂之争的勾连及相互激发,双方矛盾开始激化。到1929年3月,在蒋桂关系实际破裂之际,蒋介石以"通桂谋叛"为名,扣押了李济深,宣告两人关系最后破裂。扣李事件实为蒋李个人恩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蒋桂派系之争等多方面因素累积及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论宁汉战争     
一九二七年下半年,已经夺取北伐胜利果实的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国南方建立起他们的统治,即使还面临北方旧军阀张作霖、孙传芳两大武装集团的严重威胁,却丝毫不放松争夺权力的斗争,形成了宁汉对立的局面。武汉方面和南京方面分别以国民  相似文献   

10.
北伐时期 ,国民政府鉴于日本同英美的矛盾、日本在华势力分布特点和日本对华政策特点 ,受苏联革命外交战略的影响 ,实施了接近日本、联络日本的对日政策。这一政策也是北伐前单独对英政策的继续和发展。在北伐开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起到了牵制英国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作用。但也为蒋介石与日本的妥协活动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二七年,正当北伐战争胜利发展的时候,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第二方面军中我党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借“东征讨蒋”名义,从武汉集结九江。  相似文献   

12.
<正> 《南开大学学报》1981年第三期发表邹身城同志《太平军北伐主帅辨疑》(以下简称《辨疑》)一文认为,太平军北伐主帅是李开芳而不是林凤祥。理由之一是“李开芳参军后大部分时间职位都比林凤祥高”,并引《李秀成供词》为证。理由之二是说“在北伐途次,由于屡战屡胜而加封侯爵……依旧看出定胡候李开芳是最高统帅。”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辨疑》所用不是第一手材料。第一手材料所证事实与此相反。其次,《李秀成供词》之所以把李开芳排在林凤祥之前,列为首位,根据的是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清同治二年)追封北伐牺牲功臣,  相似文献   

13.
"赤化"的符号最初指向改组前后的国民党.1925年底,原属奉系的李景林部以"反赤化"的名义率先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发动进攻,此后,奉、直等系军阀越来越多地应用此一旗帜为自身的军事政治行动正名.奉直联军攻入北京之后,"反赤"景象高涨.1926年夏蒋介石兴师北伐之后,"反赤"主要针对的已经是南方国民革命军,此时的蒋介石与冯玉祥并称"南北二赤".北伐军攻入武汉之后, "反赤"局面开始逆转.蒋介石"清党"之后,"反赤"旗帜的针对性逐渐失效.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反赤"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同志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的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个文件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的珍藏,原刊于一九二七年四月武汉长江书局出版的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单行本。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报告曾在一九二七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响导》第一九一期发表了前半部分,由于彭述之的压制,没有继续发表。瞿秋白同志对这篇报告非常重视,主张继续发表,但又为彭述之所拒绝。为此瞿秋白同志把报告交给了党办的长江书局,以《湖南农民革命》的书名出版,并写了这篇热情洋溢的序言,赞扬这篇报告。本刊重加发表,供读者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26年冬至1927年春,国民政府由广州北迁武汉问题,是当时关系时局中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那时,在北伐节节胜利,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新右派也非常猖獗,蒋介石为了进一步篡夺领导权,挑起了迁都之争。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反击下,蒋介石改都南昌的阴谋被挫败了。这一斗争,反映出了当时各阶级及各派政治势力的动向。  相似文献   

16.
1927年至1929年,蒋介石与桂系以武汉政治分会的设置与存废为中心,展开了一场对全局的角逐。武汉政治分会的设置,是双方协议分占东南与两湖和蒋桂相安、共同北伐的必然结果。它成立后在对两湖的治理尤其与蒋介石的财政较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成为当时各政治分会中的典型和蒋介石的眼中钉。它的撤销,既是桂系在这场角逐中败北的必然结果,亦是国民党政府的政治体制不可能是分权共掌而是专制独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评《技术创新经济学》东文东南大学李廉水同志的新著《技术创新经济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是一本研究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著作。技术创新是近些年来许多国家都很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同时也是许多国家的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理论界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  相似文献   

18.
阎锡山与国民党中央及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拥蒋防蒋”。阎锡山这一政治策略的形成,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过程。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前,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和阎锡山善于钻营的本性驱使,阎和当时的广州国民革命政府以及蒋介石之间还没有什么来往。后来,在北伐中,阎锡山看到北方的局势将发生急剧变化,再不容观望迟疑,遂声言响应北伐,愿在北方作反奉的先锋。蒋介石叛变  相似文献   

19.
顾全芳先生《评北宋雍熙北伐》一文,是一篇关于北宋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赵光义倾全国之力北向伐辽的专论。文中着重叙述了雍熙北伐的失败,咎由谁取,雍熙北伐的起因,谁是始作俑者;雍熙北伐的性质,正义在谁方。  相似文献   

20.
从孙中山逝世到北伐前是蒋介石崛起的关键时期。本文对蒋介石在这段时期的崛起作了分析,认为,蒋介石一方面利用孙中山的威望,打着孙中山的旗帜在政治上获得了主动;另一方面蒋介石打着革命的旗号,玩弄两面派手法,打击左右两派,发展个人势力;同时,蒋介石的个人素质也是他在这个时期崛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