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著名美国华人作家白先勇是描写女性的高手,其小说有一个突出主题,即对女性命运深刻关注。其《游园惊梦》、《玉卿嫂》、《一把青》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光彩照人,通过对她们命运的描绘,作品体现出浓浓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
女性反抗者悲剧的解锁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君、爱姑形象分别出自于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伤逝》与《离婚》。鲁迅是站在一个思想家的高度来揭示两位最具反抗性的女性的悲剧命运。通过作品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站在作品背后的作为先知者和青年思想导师的鲁迅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3.
《日出》塑造了一系列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悲剧女性形象。曹禺以对中国女性的同情和理解,用深沉哀婉的笔调描绘了在"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背景中,陈白露、翠喜和小东西等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她们复杂的矛盾心理及其悲剧命运的根源。这些女性人物的悲剧增添了作品控诉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离婚》、《伤逝》主人公爱姑和子君的悲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她们的悲剧分别是“熟睡国民”的悲剧和“梦醒女性”的悲剧。上升到美学范畴 ,本文把这两个悲剧分别归入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 ,并在此基础上把鲁迅的悲剧作品作了大致划分 ,肯定了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究竟有没有悲剧?这是一个论者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重要的不是从某个固定的模式出发,划分出这是悲剧或者那不是悲剧;重要的是从分析具体的作品入手,辨明此作品的精神实质何以有别于彼作品的精神实质,此民族的悲剧精神何以有别于彼民族的悲剧精神。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分析具体的作品,特别是通过分析作品的主人公,以求探明中西悲剧精神之间的根本差异。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两部悲剧杰作,即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和中国的《窦娥冤》。《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主人公愈是反抗命运,就愈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嘲弄。然而,这并不说明他毫无办法避免悲剧的发生。他只需不积极行动,就可以摆脱命运。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欧洲的作家们精心塑造了一个个受压抑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世纪欧洲不同阶层妇女的命运。其中小仲马的《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中的娜司泰雅,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欧也妮,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这一类女性的代表。文章对这六位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并揭示出造成其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一部整体的家族悲剧,在这个悲剧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是最为打动人心的,也最为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对人性摧残。本文将贾府的太太、奶奶们分为四个类型,通过她们悲剧性的命运来分析《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多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早期悲剧作品,反映了物质主义和清教主义异化下人物的悲剧命运。根据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冲突双方是两种对立的伦理力量,只有通过一方退让或双方同归于尽才能达成和解。基于黑格尔悲剧理论,通过分析剧本《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悲剧冲突,,探讨了人物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浮生六记》里的女人,均带有悲剧色彩。女主人公陈芸的命运固然是悲剧性的。除陈芸外,其他女性的人生也 十分悲苦,如沈母、憨园、翠姑、喜儿等。因此,笔者拟对这几个女性形象的悲剧人生予以探析。从而让人们给予她们更多的关 注、理解与悲悯。并进一步认识戕害人性的旧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摧残,在深思那个黑暗时代女性悲剧性命运的根源的同时, 从又一侧面感受作品深蕴的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10.
婉儿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作品《浮城》中的悲剧女性。作品围绕女主人公婉儿的"抗争"展开故事情节,从人性的角度揭示了造成婉儿悲剧的社会原因和"浮城"毁灭的必然性,进而凸现了婉儿形象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熹天命观的构成体现为“天”与“命”的统一;时代认知表现为对天命的认知.朱熹在融合了各历史时期儒家天命思想基础上,对其丰富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天命观.朱熹天命观不再把“天”与“命”看作是对立的两种事物,而把“天”与“命”看作统一构成体,他们统一于理之中,以此适应时代的需要.朱熹天命观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思想、言行、都要适合君之命令,这是人的天命.朱熹天命观的时代境遇还在于人们对天命的认知,以此自觉的引导人们思想精神,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朱熹天命观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这是“人”之所以“成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喀什地区是维吾尔族古老的交通、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在对喀什地区维吾尔妇女命运观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维吾尔妇女的命运观进行分类总结,进而对维吾尔妇女的命运观特点及成因进行归纳分析,认为维吾尔妇女总体上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由此来窥视维吾尔妇女未来发展和自我提升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话剧着力探寻了“命运”这一神秘的命题。剧作中,命运是一种变幻莫测、难以把握又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命运的变幻莫测与难以把握体现在:离奇的题材、人物关系与冲突的错综复杂、事情发展的突然扭转以及各种不可预料的致命巧合四个方面。命运的不可抗拒则表现为:人对命运的徒劳抗争和永难冲破的命定轮回。其中,命定的轮回现象又包括人生轮回、生死轮回和业报轮回等。“命运”在曹禺话剧中显示出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控的神秘魔力。  相似文献   

14.
《爱玛》是简·奥斯丁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对世态人情进行了不少描写,当时的英国社会是一个等级差异明显却又经历着巨大变迁的社会。这是一个以财产来界定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社会,作者在描写小说人物时突出了婚姻制度和生活环境对女主人公们的婚姻观念及命运的影响,揭示了当时英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相似文献   

15.
昭君和亲本是一个历史事件,但由于其“掖庭待诏”的身份,后世对昭君和亲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评价,其中不乏悲剧的论调。然而,那些论调大多没有抓住昭君人生悲剧命运的实质。从传统的儒家观念出发,君王与后宫女子的关系就是一种潜在的极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昭君与汉元帝的微妙关系,使得昭君和亲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王昭君,为后世文学创作留下了可供开掘的空间。和亲是汉家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在政治的大层面上考虑是一回事,具体到王昭君个人,那只能是被当作货物或筹码,牺牲、使用、被侮辱损害的对象。昭君悲剧的开始,并不始于和亲事件,也不始于她待诏掖庭的身份时,而是从她被征召入宫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与其他和亲女子一样,“昭君们”和亲可以做的,就是出卖自己的身体,获得国家社会的安宁和国民的富足。在这中间,她们非但没有选择的自由,也失去了作人的自尊。由于人生选择自由的被剥夺,无论如何,其人生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评价昭君和亲,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就会因为只看到了昭君和亲的皆大欢喜的结果,从而忽略或歪曲王昭君这个鲜活生命的想法和感受。与历史上绝大多数和亲女子一样,昭君和亲并不是个人的人生选择,而是政治和外交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16.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最得意的一部悲剧性小说,苔丝是其笔下最优秀的悲剧女性形象,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反传统的先驱。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很多,文章从苔丝本人、苔丝之母和安琪儿的性格缺陷分析出发,探讨苔丝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史记·外戚世家》中描写的女子归为两类,一类努力追求掌握自已的命运,但最后归于失败,另一类随遇而安。但最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地位。不管是努力追求,还是无奈地听天由命,一个共同的悲剧在于她们对于自己命运无力掌控。她们命运的结局不是宿命,而是各种政治力量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民族想象和国家表征是胡风新诗的主要政治主题。在《野花与箭》中,胡风虽有对民族未来和国家命运的迷惘与茫然,却也在坚毅地探索和勇敢地前行;《为祖国而歌》则是诗人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发自内心和灵魂的激越的战歌;《时间开始了》是诗人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成为现实后的充满欢乐和感激的颂歌。  相似文献   

19.
顾随所作杂剧六种,既自觉继承元杂剧的体制规范、结构特色与风格特征,努力维护和传承杂剧的艺术传统,又着意尝试变革杂剧传统的某些方面,在新文化背景下寻求杂剧生存与延续的可能性。顾随杂剧既继承了中国戏曲叙述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剧诗传统,又自觉借鉴和运用西方戏剧观念,寄托着理性精神和哲学智慧,从而在思想内涵和精神指向上与传统戏曲表现出显著不同。顾随一代戏曲家的传奇杂剧创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最后命运和思想艺术光辉,也寄托着对其未来出路和最终命运的沉重思考。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同时塑造了两个侍妾形象,即贾政之妾赵姨娘,严监生之妾赵氏。小说家通过这两个姓赵的姨娘,把封建家庭的侍妾形象、社会地位以及她们所代表的侍妾文化,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赵姨娘有儿子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赵氏没有了儿子,她的命运却急转直下。赵姨娘和赵氏的命运可谓殊途同归。有儿子,并不能改善作为妾的地位,没有了儿子,作为妾的身份却牢不可破。到底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礼教左右人生,比较两个姓赵的姨娘的生命归宿,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