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玲 《学术论坛》2001,(6):87-89
艺术的灵魂既非现实主义,又非浪漫主义;既非再现,又非表现;既非道德的劝善惩恶,又非历史的展示和预言,而在于审美的自由.这种自由,既体现在艺术精神内容特质上,又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发展变化上,同时,更鲜明地体现在艺术主体的人格内涵中.自由,是艺术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试论舒婷诗歌的情感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秀华 《江淮论坛》2000,38(3):86-92
在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诗坛上,舒婷是和一个全新的诗歌流派———朦胧诗联系在一起的,她独领风骚,雄霸诗坛近十年之久,是当代最杰出的女诗人。她始终把爱与人道作为自己的起点与归宿,恪守诗歌艺术中情感这一核心,在浪漫主义的基调上,融入了古典韵味与现代手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构成她诗歌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她的情感思维方式,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多极的情感调式中国古典诗学一向把情感作为审美灵魂。“情者,文之经”,“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刘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黄…  相似文献   

3.
刘小艳 《云梦学刊》2013,(4):125-127
随着环境需要与自我需要的不同,西尔维亚.普拉斯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人格面具:从幼年时期的"乖女儿"人格面具,到青年时期的"笑容可掬"人格面具,直到为人妻、为人母的"幸福主妇"和"贤妻良母"的人格面具。普拉斯每个时期的人格面具都与其真自我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致使普拉斯的一生陷入忧郁、痛苦、绝望之中,最后她撕下自己的人格面具,践行"死亡是一门艺术",灵魂终于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4.
萧红作为东北作家 ,她的创作与东北的山水以及这种山水的灵气———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灵气 ,不仅赋予她特有的艺术才能 ,更赋予她忧郁而深沉的思想和坚韧的个性品质 ,她正是在这种灵气的陶冶下 ,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 ,构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她从东北人特有的生命意识出发 ,在表现鲜活的形而下的人生内容的同时 ,又在各种作品中贯注了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她在爱与恨的感情纠葛中塑造人物、描摹事态 ,在清醒的理智与奔放的激情中表情达意 ,显示了自己特有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她创作的魅力也由此而力透纸背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陈染凭借个体生命的体验,对人类精神与情感的"残缺"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在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一个个因生命"残缺"而孤独、幽闭、叛逆的女性形象.这种生命"残缺"意识与女性意识、孤独意识紧密相连,她试图通过女性写作实现女性自我的确认,在孤独之中追寻灵魂的完整,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虽然,她的小说因为性别的强调而突出了孤独,丧失了完整的生活空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女性生命"残缺"的执著抒写,使她实现了对"残缺"的认同与自我的承担,实现了女性灵魂的飞翔.她笔下的"残缺"也因此化作一种苍凉、旷远、永恒的美.  相似文献   

6.
《优雅》2021,(7)
Christina Bothwell出生于美国,是一名用玻璃制作雕塑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对玻璃的呈现不同于人们传统印象中透明而光滑的外观,而是有着半透明且略显粗砺的质感.这种稚拙的质感正适合表达她作品的主题:灵魂.Christina从小就对灵魂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认为躯体只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灵魂比躯体更重要,这一见解贯穿...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的个人感情生活出现坎坷,一度陷入"失语"状态.她努力改变自己的文学创作轨迹,寻求个人与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新中国成立后,她在上海创作了<十八春>、<小艾>.这是两部非张爱玲式的作品,表明了作者力图与新中国合拍的努力.她一方面在努力保持自己对生活、对人性的基本理解,另一方面又在寻找自己的艺术个性与通俗小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以她独道的视觉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抒写着人类生存的困顿与无奈 ;勾勒着充满活力而又直视人性的悲剧。她笔下的悲剧大多都洋溢着一种荒凉感 ,这正昭示了她悲剧的内涵 ,人类因无法摆脱自身的弱点 ,才挣扎不出自己既定的命运 ;由于人性本身的矛盾及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冲突 ,才导致人性的毁灭  相似文献   

9.
<正> 原始氏族社会,朦胧混沌,人与自然浑融一体;光怪陆离的万变自然赐于人们以浮想联翩的广阔思维锁地和智慧之光。人类一切思维、宗教乃至文化艺术一概由此萌芽并逐步得到发展。灵魂观念即是那时继自然物崇拜之后而出现的一种宗教现象,且伴随氏族社会的成长和发展而成为原始宗教以致原始文化艺术的精神核心。倘能正确透视灵魂观念的基本特质,无疑有助于领会整个原始宗教、原始思维及原始文学艺术甚而原始人的全部精神属性。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的魅力,得益于她丰富的艺术联想.她喜欢联想到身边小事上去,能从平淡中发现新意,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写得饶有趣味.她小说中的艺术联想具有三重功能,一是制造一种类似于音乐主旋律那样的效果,为作品奠定基调;二是表示时间的流逝,简洁而富有诗意;三是表示空间的转换,通过空间转换所形成的反差,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奈.与钱钟书艺术联想的博学机智不同,张爱玲的优势在于联想的细腻熨帖,具有女性的感知特色.但她又与一般女性有别,她静观世人的表演,怀着一种悲悯,其联想所及多呈现苍凉的色调,而要像她这样的看人之深,是需要丰富的阅历和不俗的文化修养的.  相似文献   

11.
论艺术抽象     
<正> 就艺术自身的存在规律来说,内容与形式是一体性的,并且形式所处的位置往往比内容更重要更显著,因此,对艺术形式的考察就是对艺术自身特性的考察。那么,什么是艺术形式呢?麦克斯·雷勃曼说:“艺术的形式即生命形式,很显然,这个形式是所有绘画艺术的基础。然而更重要的,它还是艺术的目的和顶峰”(转引自《情感与形式》第94页)。苏珊·朗格把这句话抄在自己书中决非一般的引用,而是代表了她对艺术形式始终如一的看法。无论是在《情感与形式》中还是在《艺术问题》中,随处可见她对“艺术即生命形式”这一命题的肯定与论证。从我们曾把自我生命意识看做广义的艺术精神这一点说,最困难的倒不在于接受她的观点,而在于用这一观点解释生命形式对动物这类生命体的有效性与“美只是对人才有效”(康德语)这一命题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恰恰为苏珊·朗格所忽视了。  相似文献   

12.
魏微是近年在文坛上崛起的优秀青年作家,她的作品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文笔细腻深刻,挖掘人性入木三分。《化妆》、《异乡》和《大老郑的女人》是她近年的三篇短篇小说力作,享誉文坛。对悲情人世始终如一的灵魂守望,对平凡人物矢志不移的悲悯情怀,成就了魏微小说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而审丑艺术的极致表现,异化想象的深度探寻,自然人性的大胆赞颂,则共同构成了魏微小说独一无二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3.
蒋锦璐的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她的<双人床><城市困兽><美丽嘉年华><爱情跑道>等小说也以女性生存主题及地域文化色彩延续了其审美立场和写实风格.而其中表露的女性焦虑与困惑又是女性生命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执著书写两性关系的冲突,解构当下的婚姻伦理,以一种技巧艺术的理性和道德社会的判断来定位自己以人为本的文学立场,实现了以情感穿透故事的新突围.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雏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5.
从黛玉诗词看黛玉性格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诗词运用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与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构成一体,诗词为塑造小说的人物性格服务。诗词因为人的性格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不是千人一面,如出一炉。林黛玉这位具有诗人气质的少女是作者尽全心力塑造的艺术典型。诗人的气质是构成林黛玉形象独特个性的一个侧面。在林黛玉'孤傲'的灵魂里,能够充分发挥她的才智,点燃她炽热情思的正是那诗的王国。诗是她真挚情感流露的一种手段,从她的诗中可以找到她任情任性、不矫饰不屈从、孤高自恃。敏感而自尊的性格。这些诗词自然突出表现了她不合时宜的叛逆性格,这就是她的所…  相似文献   

16.
黄晓娟 《江汉论坛》2003,(11):118-121
萧红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的文化构成和文化影响也是多方位、多层面的.萧红不仅仅只是一个天赋型的作家,她的创作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现象,她注意借鉴和吸收与自己风格相近、创作意趣相投的中外作家的创作经验,将借鉴别人的东西揉进新的意境,再造就完全个性化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是当下较特出的女作家,与其他女作家和晚生代小说家迥然不同.迟子建于传统审美惯性中找到生长点,传统成就了她但也迅速开始淹没了她.为了抵抗无奈而必然的淹没,她选择诗意作为特出于传统的舢板和普渡莲花,在呓语叙述与记忆的当下怀想中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但似乎仍旧无法避免自我包裹、掩耳盗铃式的归宿.迟子建的困境,是单凭记忆和想象力进行创作之途径的困境.这也是当前大量作家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极度匮乏,导致想象力处于无根浮游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是当下较特出的女作家,与其他女作家和晚生代小说家迥然不同.迟子建于传统审美惯性中找到生长点,传统成就了她但也迅速开始淹没了她.为了抵抗无奈而必然的淹没,她选择诗意作为特出于传统的舢板和普渡莲花,在呓语叙述与记忆的当下怀想中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但似乎仍旧无法避免自我包裹、掩耳盗铃式的归宿.迟子建的困境,是单凭记忆和想象力进行创作之途径的困境.这也是当前大量作家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极度匮乏,导致想象力处于无根浮游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蔡梅娟 《东岳论丛》2004,25(5):126-129
小说艺术对生活的审美转化是通过展示“人的活动”来揭示人物灵魂而完成的 ,它的具体转化过程表现为 :把人物转化为人的精神灵魂的载体 ,把故事情节转化为表现人物灵魂的内形式 ,把环境转化为表现人物灵魂的艺术动因  相似文献   

20.
穆旦诗歌文本的晦涩标志着现代派含蓄追求发展的极致,他创造的意象不仅新颖而且自成体系,其诗在具有哲理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穆旦对诗歌形式的选择或他诗歌艺术形式的特色与他诗歌的内容密切相关.诗歌内容的思辩性是穆旦诗歌的晦涩难懂的根本原因;他诗中大量的意象是他灵魂的追逐、艰难与痛苦的显现;也正因为穆旦反复倾诉着自己无法排遣的痛苦,其诗才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