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文杰  刘德定 《现代交际》2023,(7):12-22+122
作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总结,“五个必由之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在出场逻辑上具有共同性,即相同的理论、历史、实践逻辑;在价值旨归上具有相通性,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遵循和解答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在实践中,“五个必由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方向、精神、理念、保障的指引。二者的密切结合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照进现实。  相似文献   

2.
“世界中国学论坛”之“反思传统与现代” 近代以来以“西化”为内容的中国改革、革命每一次的挫折与失败,都加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和批判,要求进一步西方化乃至“全盘西化”。反过来,“西化”的成功却又促成了中国在文化上对传统的认同与回归。  相似文献   

3.
凌唯钊  陆倩倩 《现代交际》2023,(5):36-43+12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在价值逻辑上,西方现代化遵循资本逻辑,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本逻辑,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使广大人民群众解放出来。在价值规范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式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与竭泽而渔、掠夺式发展的道路有着本质区别。在价值旨归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人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躺平”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青年网络流行语,其对抗性特质值得引起关注。通过深度访谈方式对社交媒体中“躺平”话语进行研究发现,“躺平”的内涵在传播中发生流变,出现词义和性质的脱逸:在社交媒体实用、情感等需求的驱动下“躺平”在使用中逐渐丧失了对抗性,衍变为强化主流共识的话语,逐步实现了对主流共识的确认与反哺。“躺平”话语衍变的路径体现了中国青年亚文化实践的特点,同时也显示出中国主流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中国社会中“集体—个体”的互动关系本位。语义的虚浮性与社会文化的症候性是中国式对抗话语的总体性标识,这也成为迥异于西方青年亚文化语境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5.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形象的关键举措。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就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尊重历史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吸收优秀文化,利用好数据化设施,创新文化发展路径,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绵延不绝,最终在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文化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宋绍霞 《现代妇女》2014,(10):71-72
本文运用政治文化理论,从政治文化的定义、功能、核心要素等方面对“中国梦”的政治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论述了“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实现对于我国政治文化及其建设的重大意义,并针对我国实际提出了实现“中国梦”,推动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与现代化同频共振,在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不断促进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中国现代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功能的发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体现了社会保障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成果与制度成就、中国集体主义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共享型社会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家风家教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六个世代的养老观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认同家庭养老,认为子女应当承担家中长者的医疗照护和给予经济支持,并希望其他子女和老人的同住者共同分担养老责任,持家庭分担式养老观念。中国青年依然奉行传统孝道文化,愿意承担家庭养老责任,并赋予家庭赡养新的时代内涵。这既传承和发展了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对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家风家教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9.
《现代交际》2006,(2):8-9
小时候听说,实现了共产主义就幸福了,但多年过去了,共产主义始终没能实现;再大一点又听说,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那时候会很幸福,后来发现“现代化”最多带来舒适和方便,当然,也带来一大堆麻烦,“现代”与“古典”与幸福不幸福无关;再长大一点,幸福的指标变得很具体了,比如:有好工作、赚大钱、买大房、开名车、娶漂亮老婆、生大胖儿子等等。周围不少人陆续达了标,  相似文献   

10.
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力,引领制度型开放和突破性改革,以思想解放的引领者、自主创新的新高地、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节点、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本,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无人区”,引领后发区域的现代化实践,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不仅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措施,更是世界机遇之路,一带一路不仅为各国与中国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一带一路的实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世界经济经验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促进了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更能推动世界经济合作交流的发展,为各国之间实现互惠共赢停工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共同富裕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并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战略部署,以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编辑部特邀8位专家学者以笔谈的方式就“共同富裕、社会保障与乡村振兴”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家”文化更是深入人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构想是我国在解决台湾问题时的重要思想理论.台湾问题,作为我国和平统一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一直是牵动两岸人民内心的大问题.“家”文化与解决台湾问题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台湾文学在内的台湾文化与传统“家”文化亦存在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工艺美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艺美术院校及相应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因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传播还不是十分理想。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现实意义,探讨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是以建构和践履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人文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是以达致“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为其本质特征的.它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不仅在古代社会曾经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历史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斌 《当代青年研究》2022,(6):59-66+77
随着平台社会的来临,基于数据商品化的平台机制将“功绩至上”的主体化模式推向极致,由此引起抑郁、过劳等负面情绪爆发的危机。“躺平”是这一危机在中国平台社会的情感征候。“躺平”情绪有内外两方面成因,外因是平台机制过度压缩了人的自由、自控与自主,内因则是中国青年价值虚无感在平台社会的进一步放大。从理论上看,“躺平”情绪形成的社会根源不在速度,而在数据。“躺平”也绝非单纯的低欲望,而是欲求不满与欲望调试的复杂混合。同时,“躺平”情绪还反映了人们在平台生态系统中竞逐自我却丧失自我的困境。现阶段,重整平台生态势在必行,以理想信念匡正被不良平台机制扰乱的心态秩序,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容忽视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7.
到此文落笔为止,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大肆宣扬“2003年中国文化新闻”排行榜的重要媒体,就超过五家。这些排行榜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SARS疫情引发“报告文学热”、“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揭晓、百年巴金、金庸“华山论剑”、“电影属地审查制”获得通过、张国荣之死、“英皇”事件,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报刊整顿、咬嚼余秋雨、湖南两位老作家退出作协引发争议、王蒙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故宫天价购买《出师颂》涉嫌内幕交易、中国唯一的性文化博  相似文献   

18.
吴房添 《职业》2023,(24):7-9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坚持做到“三近”“三中”“三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部相对落后的国家,与先发现代化国家相比.在民族、法治、个性等文化传统方面是缺乏的,与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由后发行的现代化的特点决定的。本文从介绍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由社会失序引出社会秩序的定义,进一步讨论社会转型期社会秩序重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董芳芳  杨宏 《现代交际》2022,(8):62-70+122-123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立发展了“三农”思想。不同发展阶段,虽然“三农”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党的领导集体始终把握“三农”事业科学发展的脉搏,并把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尊重农民作为始终如一的使命追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