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佛教水陆画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青龙寺壁画再现了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和一部分社会生活的内容,题材范围广、覆盖面大、表现形式多样,是佛教及其绘图传入中国后吸纳中国本土文化并经过长期改造和融合后产生的宗教绘画样式.青龙寺壁画线条飞动、色彩绚丽,充分展现了元代佛教壁画的艺术精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壁画的内容布局、构图、色彩、线条、人物形体结构诸方面比较了巴米扬和龟兹两地石窟的壁画,认为巴米扬石窟壁画与龟兹石窟壁画风格Ⅰ、Ⅱ类型之间有着一些共同点,作者认为巴米扬西大佛的建造年代早于东大佛,西大佛的年代在6世纪晚期或7世纪早期;从绘画风格看,巴米扬对龟兹壁画风格没有多大影响,从两地大像窟的形制及造大像的传统来看,龟兹大像窟的开创没有受到巴米扬的影响,而是直接源自犍陀罗.  相似文献   

3.
在敦煌壁画中有一些具有鹿的特征的鞍马绘画,它们与汉唐以来中原鞍马绘画矫健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如果把汉唐以来形成的中原鞍马比喻成米开朗琪罗的绘画,那么敦煌壁画中的鞍马则是拉斐尔的绘画。在中原鞍马绘画的文化背景中,马是被歌颂的对象,它是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因素,反映在绘画上,是按中原人的良马标准进行细致的图绘;在草原鞍马绘画的文化背景中,神灵是被歌颂的对象,马只是神灵的使者,反映在绘画上,是留意于马身上的使者标志。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绘画分南北两派,南传即显宗,北传即密宗。两派的侧重点、壁画风格迥然不同。密宗壁画比显宗壁画更加晦涩怪异、深奥难懂。佛本无形,佛教绘画创作中各种化身的创造,来源于始作俑者对人和动物的切身感受。佛教绘画不仅是一种宗教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现象。  相似文献   

5.
宁夏北朝隋唐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百余幅历史与艺术价值颇高的壁画。北周李贤墓壁画第一次完整展现了北周墓葬绘画风采,填补了我国绘画史空白,并对隋唐墓葬壁画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田弘墓壁画为搞清西魏—北周墓葬壁画的全貌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隋史射勿墓壁画为隋代考古所稀见。  相似文献   

6.
卢世华 《阴山学刊》2006,19(3):27-32
元代平话在人物形象、思想倾向、表达方式上,均表现出野性和率性的风格,这是元代平话这一白话小说发展阶段特有的风格特征,与明清小说迥然有别.这种写作风格虽然说不上成熟完善,但自有其自然可爱之处.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原因与元代平话的主要内容来自民间说话有关系;与元代北方民族的审美风格有关系;与元代文人的处境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对高句丽壁画和中原壁画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它们在制作工艺、风格、内容、技巧、材料上是同出一炉,一脉相承。充分反映出高句丽绘画艺术在其生成进程中既吸收中原文化,发展、完善自己,又注重本民族个性表现的特点,可以从中看出高句丽壁画的渊源与特色。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从杂剧诞生到元末一百多年间,涌现了众多的杂剧作家和作品,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这一繁盛景象,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罕见的,在同时代的世界剧坛上也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元代杂剧特别兴盛?本文拟对促使元代杂剧繁荣的条件和因素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奇洁 《阴山学刊》2013,(4):23-27
乌素图召庆缘寺是乌素图召鼎盛时期的主寺,其规模较召内其他寺院宏大。庆缘寺的建寺年代目前较有争议,多数文献史料的记载和分析倾向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目前庆缘寺壁画保存状况较差。庆缘寺东厢殿壁画所体现出的绘画风格在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中是较为独树一帜的,无论是绘画技法、色彩效果、尊像造型、画面构图等都具有一定个别性,在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形成了别致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0.
陕西唐墓壁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悠久传统和独特风格的中国壁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绘画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屈原在《楚辞·天问》描述了楚国先王及公卿祠堂中的壁画;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的廊房东、西壁绘有长卷轴式建筑壁画,这都反映出壁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地位。到了唐代前期,由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安定,出现了艺术上千岩竞秀的局面,中国壁画也达到了空前成熟的兴盛阶段,成为唐代造型艺术中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11.
广州十三行时期,岭南绘画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嬗变,形成了以"居派"绘画风格为代表的早期岭南画派。而十三行时期岭南绘画风格之所以出现明显"折衷中西"特征,是与以下四种因素密切相关,即传教士的东来与西洋画的引入、西洋人的文化需求及外销画的市场交易、岭南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以及十三行商对艺术事业的热衷与推动。十三行时期特殊的外贸体制和行商的独特作用对岭南画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岭南艺术家们开放接纳、学习借鉴的创新精神在岭南绘画风格嬗变和岭南画派形成中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元代戏曲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现在保存在山西省洪洞县明应王庙正殿.笔者已撰文对其题名作了考释,在首届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和兴趣.本文仅从服饰研究之视角做些补充.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对此壁画亦有所论列,说到:  相似文献   

13.
西藏佛画的传入决定了西夏藏传风格绘画的产生,但后者并非是前者的简单翻版。二者具有共同的象征语汇系统、风格渊源和绘画程式,但在描绘的对象、主导的风格以及风格的衍化方面,西夏藏传风格绘画都表现出颇具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全面论述二者的异同对于学界进一步探究这种异同所形成的根源、背景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迭戈·里维拉在1932年受到洛克菲勒家族的邀请,为洛克菲勒中心开始绘制《十字路口的人类》的壁画,这幅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的壁画,因有列宁头像而引起双方的争议,无法达成共识.壁画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领域、代表不同利益团体的人们参与了争论.宣传媒体的积极参与,使得壁画争议上升到了对于艺术的功能、艺术家的权利、社会制度的选择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委托者与作者、支持者与参与者双方形成对立的两大阵营.洛克菲勒中心于1934年将此壁画销毁,争议再次白热化.最终,这幅未完成的壁画在同年里维拉回到墨西哥后,在墨西哥美术馆重新完成了洛克菲勒中心被毁的壁画,以表明对特定的社会变革的假想的信仰和理念.  相似文献   

15.
敦煌石窟保存的大量佛教壁画集中展示了我国古代绘画的成就和技艺,因而近百年来的中国美术史与佛教美术史都不会忽视对敦煌艺术的介绍和研究.这类著作中除了各种敦煌艺术图集以外,还有不少是专门研究敦煌壁画的.  相似文献   

16.
自南朝谢赫"六法"确立了古典绘画以形象为中心、笔墨服务于形象的规范后,古典绘画在唐宋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时至元代,书法介入绘画,古典绘画出现了异常现象。从赵孟頫到董其昌的系列绘画作品告诉我们:自元代至晚明,以形象为中心的古典绘画规范正逐渐发生量变,进而质变成以笔墨为中心的文人画规范。  相似文献   

17.
库伦一号辽墓是吉林省博物馆1972年6月在哲盟库伦旗发掘的一座辽代晚期壁画墓。这是一座贵族墓葬。该墓保存了大量精彩完好的壁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技巧高超,规模宏伟,为历来辽墓出土壁画所罕见。从绘画风格上看,与唐宋的写实主义画风一脉相承。它是我们研究辽代社会习俗和艺术传统技法的难得的珍贵资料。壁画根据不同内容分绘在墓门、天井和墓道的墙壁上。墓门两侧绘门神,彩凤、祥云等。天井两侧绘山水、竹林仙鹤、湖石牡丹,男仆女侍。在墓道两侧的巨幅壁面上则绘墓主人“出行”和“归来”图。出行图全长22米,描写墓主人出行前的场面。  相似文献   

18.
"凹凸法"又名"天竺遗法",指的是古代印度绘画中的染色方法。汉译佛经和梵语文献《画经》都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印度阿旃陀石窟现在保存着较多的用"凹凸法"绘制的壁画实物。本文逐一分析文字记载和壁画实物,综合三种资料总结出印度古代绘画中凹凸效果的三种表现方式,比较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凹凸画与印度古代绘画在"凹凸法"应用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张艳 《北方论丛》2016,(4):59-63
元代出现文人雅俗双栖创作现象,双栖创作类型主要有诗文词兼散曲、诗文词兼杂剧、诗文词兼曲(杂剧散曲)等三大类.以双栖文人的诗歌和散曲作品为例,其内容、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内容、风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内容是其乡思羁愁感怀诗的情感总汇.其二,内容、风格迥异.最典型的是徐琰,其诗文受正统儒教影响,庄重严肃.但其散曲,尤其咏妓之作,却是趣味低俗.通观认识雅俗双栖作家不同文体创作的差异及联系,有助于突破元代文学不同文体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既是客观认识元代丈人的需要,也是准确认识元代文坛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壁画隐晦曲折地反映了世俗生活情态,大批寺庙客观上保护了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家从事创作的广阔舞台。中国佛教壁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研究佛教壁画,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