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个体精神家园的结构要素进行学理性研究,这既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极为欠缺但对于大学生、国家和民族发展又至关重要。从主体角度看,个体精神家园是人的主体精神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认知状态、情感表达和精神追求所构成的心理世界,从中抽象出个体精神家园的三个主体性要素:认知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从客体角度看,个体精神家园的实质内容又是人类文化价值矩阵构成的文化世界,得出了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是社会文化价值内化为个人价值的动态过程。提出了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路径是通过回归生活世界唤醒大学生主体的文化自觉,整合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等客体性要素的文化教化,帮助大学生内化为主体性要素即树立科学的认知方式、正确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情感生活凸显情感自我中心化、情感主义泛化以及情感异化等不良状况,大学生情感社会化变得更加重要。大学生情感社会化追求的是个体对社会情感的进一步适应和创造。无论从个体体验的个体性角度还是社会性角度,公共情感都是情感社会化的根本所在。学校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教育者应当发掘其各种资源,通过建设良好学习生活、恰当社会生活以及高尚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公共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以及引领社会风气的中坚力量,率先示范"八荣八耻"精神,"立德"、"立功",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光荣使命。通过大学生公寓,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荣辱观教育机制,是"八荣八耻"精神真正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由"观"到"感"到"做"的切实可行的路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大学生公寓实现的条件是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实现的方法是个体道德叙事;实现的关键是道德价值同感。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技术将人类的社会交往从现实世界拓宽和延伸到网络虚拟空间,互联网络日益成为青年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栖息地和新空间。同时,互联网也催生了大学生在生活场域、信息交换、网络社交等层面的困境。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需关照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新需求,运用新思维从“阵地引导”、“价值引导”、“思想引导”、“行为引导”和“内容引导”五个维度引领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闲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人”的本质的完善,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对自由的追寻中不断超越自己。“闲暇”的本质是自由,它使个体能以自己所喜好的、本能地感到价值的方式,并为高尚信仰的养成提供一个基础。因此,能否引导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适度娱乐、调节生活,陶冶情操、舒展个性,拥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较高水准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成败,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闲暇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6.
娱乐是大众文化所承载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是过度追求娱乐效果所造成的泛娱乐化倾向,却潜藏着文化价值危机。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在消解权威的同时又为新的权威所支配,大众文化的泛娱乐化导致了个体自我价值的迷失以及娱乐聚合背后个体间的疏离。应明确并规范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促进文化生产者和接受者的良性互动,以技术和法律手段管控泛娱乐化现象,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影视艺术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亿万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作为一门艺术,它有着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作用。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利用学生对影视艺术的热情和兴趣,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女偏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青年生育观念变迁的最新特征。文章遵循主体性建构的方法论,考察大学生生女偏好的特征与形成机制,彰显了新一代中国人生育实践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生女偏好不仅仅是个体私人的感性偏爱,其背后折射出身份认同逻辑、情感价值逻辑、工具理性逻辑的多重形成机制。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化崛起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不再一味追求生育男嗣背后的神圣意义,而是强调生女偏好背后情感价值和生活体验的世俗意义;另一方面,生女偏好依然彰显了性别文化的传统规范。人们既在家庭的框架下思考实践,又使家庭主义成为个体乃至家庭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生活策略,从而来应对市场化和个体化背景下的生活负担与精神孤独,重构现代进程中家庭生活的再传统化。由此,生女偏好既是私人生活变革中的个性化表达,也是传统生育观念对接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反性结果。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包括适应良好和发展完善,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素质之一,对大学生的成才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是个体适应社会、缓解基本焦虑、发展完善的重要资源,因而自我价值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通过培育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增进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作者从调节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出发,在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出建立社会、学校、家庭、自我四个有效的支持系统以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当前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命题,更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访谈和文献分析发现,个体需求是价值观产生的基础,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利益需求是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核心价值观认同引领着利益需求。研究结果表明,物质生活需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生活基础,精神生活需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依据,全面发展需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源泉。实现从利益需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仅符合大学生个体的精神需求、成长需要、理想追求,更是促进大学生自觉接受、遵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途径。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利益需求与价值观认同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利益需求,高度关注并满足大学生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精神利益需求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利益需求,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儒学当代价值之可能就在于其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的核心在于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就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而言,它把个体价值的实现寓于对社会群体的贡献之中,着眼于个体对社会的历史贡献;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而言,它强调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儒学价值的当代实践可以从见义勇为、遵循“忠恕之道”、要行进有耻、节制适度等方面做起,通过切身实践把传统的儒家学说及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2.
契约精神源自商品交换所衍生的契约关系及内在原则。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公共参与意识日渐觉醒的自媒体时代,契约精神所蕴含的正义、责任、尚法、信守等德性目标为大学生正确的网络生存方式提供了必要参考。厘析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契约精神的价值意蕴,检视大学生契约精神缺失的基本表现,找寻大学生契约精神化育的主要路径,有利于构筑立基于良知与准则的大学生新型互动式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八荣八耻”体现了新时期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诉求,确立了社会主义新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率先示范“八荣八耻”精神,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光荣使命。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要求得个体对这些道德要求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的过程中也要更加关注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个体价值育的个体价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个体价值在于:增强大学生的整体性,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帮助大学生确立对待竞争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5.
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谷文昌精神",是共产党员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价值引领。当前,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同时也暴露诸多问题。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和弘扬"谷文昌精神"。通过深入挖掘"谷文昌精神"的以民为本、艰苦奋斗和清廉自律的实质性内涵,从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实际出发,以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自身理想与社会实践、为人与处事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去切实培育好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16.
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在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具有继承、弘扬与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高校体育课的改革,丰富大学生的娱乐生活,培养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是一种满足个体需要,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教育行为,其内涵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历程教育与生命价值教育。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迁、高等教育的功利性与工具性倾向、大学生群体生存与生活压力的加大是实施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完善生命认知、培养生命情感和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一系列社会现象或事件引起的广泛道德争议,凸显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价值冲突及其认同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道德失范、道德冷漠等道德困境。重建道德价值认同、走出道德困境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强制性地划清个体情感、意义价值与社会规范价值的边界,建立规范价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形成社会规范性价值共识,为个体生活提供公正的社会秩序;二是个体保持清醒的价值理性,依靠文化自觉,为自我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泛娱乐化”是近年来肆虐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愚乐”思潮,也是娱乐话语走出自身“场域”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以发泄性娱乐及满足性游戏的形式日益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仅容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削弱其价值判断能力,还会弱化高校教育引导力,扰乱教育生态系统,从而加速社会风气的“愚乐”化转向,破坏主流舆论氛围。故而,唯有从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法制人四重维度破除藩篱阻碍,度越鸿沟阻隔,才能最终夯实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基,有效预防其精神矮化,保持生命张力;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强化其政治信仰;培育媒介素养,填补理性缺位,进而达到裨补缺漏、载一抱素、进德修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在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具有继承、弘扬与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高校体育课的改革,丰富大学生的娱乐生活,培养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