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公众参与对减污、降碳和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公众参与在减污、降碳和减污降碳协同方面都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作用;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公众参与会推动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加大和技术创新水平提高,进而间接影响减污、降碳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在区域视角下,经济欠发达区域的环境问题治理难度低,故公众参与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发挥的作用比发达地区更明显;此外,公众参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地的公众参与不仅能对本地减污、降碳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发挥正向作用,同时这种正向作用又能辐射到周边地区。因此,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环境治理能够弥补正式环境规制的不足,本研究对减污降碳治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道路,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因地制宜推动区域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引导各省能源发展增强对标意识和赶超意识,亟需构建一套可追踪、可评估、可勘测的中国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数。从能源保供、能源消费、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四个维度展开,界定16项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内涵指标,以此对中国31个省份2012—2022年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动态演变进行测算分析,并预测2023年变动趋势。结果显示:中国整体能源高质量发展在小幅波动中稳步向高水平迈进,并呈现省际差异缩小态势。2022年,广东、江苏、北京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标杆省份;山西、内蒙古在能源稳价保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四川在应急、调峰等系统调节方面能力严重不足。预期2023年头部省份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定,尾部省份稳中向好,而中后部省份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通过对2012—2016年中国制造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整体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总体发展态势良好。针对2012—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各个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的相关结果,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并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实施产业错位发展的战略,深入推进"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2004—2018年25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污染产业转移实现污染减排;异质性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双碳”目标战略的实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时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调整升级意味着与之相对应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也要随之调整和升级,以满足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法治需求。受制于时代背景和立法目的的局限,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法制体系存在诸多不足,没有将“降碳”问题纳入其中,与“减污”问题作整体考虑和协同安排。应以《宪法》规定的“生态文明”“新发展理念”“美丽中国”等法治思想为指引,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融入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目的性条款,从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增强主体责任原则出发,夯实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防控的制度基础,重构以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总量协同双控、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中央环保督察、协同管理体制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探索制定《碳中和促进法》,并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进行修改,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理念融入其中,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法律依据,为实现协同增效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非导向、非径向且规模报酬可变的窗口MinDS超效率模型测度各省份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检验省域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然后使用变异系数、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行σ收敛、β收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均值为0.7499,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差异较明显,依次降低;10年期间东部、中部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有降有升,而西部则基本上稳定上升;省域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全国与分区域均未出现σ收敛,但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本研究明晰了各省份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收敛性,为缩小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距、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30个省(区、市)的最新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选取系统GMM方法,实证考察环境保护税、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波动平缓,东部地区优于全国均值,而中、西、东北地区则低于全国均值。从全国看,狭义环境保护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义环境保护税的作用相反,制造业、服务业集聚均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程度加深和地区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会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优化环境保护税、推动产业绿色升级,从而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然而现行环境立法无力回应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实质化构建需要,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法典表达的价值得到彰显。大气污染治理与碳减排的同根同源性使污染控制规范体系对二者的规制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由此决定,污染控制编更适宜承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环境法典表达需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机制在环境法典污染控制编的表达宜依两层面递进展开:在构建理路层面明确其调适融合功能、实现从形式表达向实质表达的适度超越、明确生态环境部门监管主体地位并以制度机制监督主体履职;在规范构造层面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机制配置于污染控制编“基本规定”一章、创制基础性与配套性条款、诠释拓展调整范围条款意涵与基本原则条款边界。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作为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能源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往对天然气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方式,并未实际测评高质量发展水平。为了客观评价我国天然气市场高质量发展水平,从供需规模、基础设施、市场效率、低碳环保和经济发展五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30个省份的天然气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分层聚类法定量测评我国天然气市场区域和省域间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天然气市场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间呈东部发展最优、中部其次、西部和东北发展水平较低的特征,省域间呈两极分化较大的特征;通过聚类分析可将我国30个省份天然气市场发展质量分为好、较好、一般和较差4类。为促进天然气市场高质量发展,我国应推进天然气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和省域天然气市场发展战略,构建低碳清洁、经济高效且安全可靠的天然气市场。  相似文献   

10.
研究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结果表明:我国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整体较低,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之间差距明显,大多数省份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考察期内,各构建维度中的技术开发能力呈下降趋势,利基市场开拓能力与外部关联强化能力呈上升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并未呈现出经济发展的“东高、中平、西低”的区域分布格局,即东部地区的综合能力及各构建维度能力均远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有各自的优势领域及有待强化的领域。研究结论有利于理解区域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本质,为落实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察联,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计划。中国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既是对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探索适合我国能源墙构特征,符合我国转型发展实际,科学构建“双碳”背景下致密气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决策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推动“双碳”目标过程中倡导用清洁能源代替传统高能耗碳能源,形成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模态,推动绿色经济模式发展。在这一背景下,能源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执行者,积极创新管理理念,将绿色创新理念植入管理中,有效实现能源企业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共赢,不断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PEST和SWOT分析模型,根据中国“双碳”发展策略的演变与趋势,紧密围绕“双碳”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能源企业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能源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能源企业与地方实践等多方面内容,对当前四川盆地致密气产业发展现状状况及问题展开深入的剖析,并通过分析传统企业管理理念的局限与“双碳”时代背景下对能源企业创新的高质量要求,提出针对性、可行性的创新管理策略。从建立和完善新型能源企业人才体系、明确相关考核技术标准、健全服务政策体系等多角度,尝试探索“双碳”背景下四川盆地致密气企业发展管理的新路径,以期助力和强化四川盆地能源保障、有力推动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区域能源发展新布局,引导相关能源企业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并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二者的交互响应。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整体呈现出“东—中—西”梯度递减的分布格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自我累积效应,但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较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正向交互响应,但二者的响应强度不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均较大程度来源于自身的方差贡献,而相互之间的贡献则较小。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制定差异化战略以发挥区域优势,强化协同意识以发挥协同效应,立足阶段特征以构建长效机制等,从而推进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的主题,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担当和责任,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布了碳中和的雄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对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从中国实际国情和碳减排目标出发,通过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得出中国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能源需求总量和CO2排放量将继续增加、能源结构转型更加困难等挑战;但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会倒逼能源高质量发展,抢占技术制高点,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从碳中和的定义和目标出发,发现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要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化石能源占比和单位化石能源碳排放量,增加森林碳汇和发展CCS(含CCUS)。在此基础上,提出碳中和背景下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三大显性途径,即节能提效、优化能源结构和技术创新;以及一大隐性途径,即思想观念创新。对于全球来讲,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去应对,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面向2030年和2060年两大节点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国家行动方案》;围绕技术链和产业链,识别出关键核心技术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并加强示范工程建设与推广应用;针对同种类别废物治理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未来碳减排与“三废”协同治理将是大势所趋,建议深入探索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2006-2020年30个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增长速度最快。(2)空间上正相关性显著,多数省份处于HH区和LL区且无跃迁现象,时间上核密度估计曲线逐渐右移,西部地区省际差异趋于收敛,其余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扩大。(3)基尼系数呈“U”型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为首要来源,分地区看,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最大,分维度看,创新及开放发展区域间差异最大。(4)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金融支农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然而,碳中和与稳增长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挑战的叠加,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即节能降碳减污与经济增长存在两难抉择。应当建立流动机制,推动减碳与发展平衡;建立供求机制,促进产业链协同减碳;建立长效机制,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建立开放机制,推动国际与国内低碳循环。就实现路径而言,应努力形成“供给侧—需求侧—市场—政府”四联并行的合力,协同推进国家政策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企业生产体系和家庭消费体系的多层次系统变革。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30个省市区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发展水平指数,考察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中国省域互联网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由东到西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2)各省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空间视角下互联网发展对经济关联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大于空间邻接地区;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中部地区呈倒“U”型趋势,西部地区暂不明显;(3)从创新主体来看,高等院校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大于企业和科研机构。因此,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既要着力提升全国网络信息化整体水平,也要因地制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2014—2020年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及其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增长,其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而受制于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其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地区高速发展、中部地区发展“塌陷”和西部地区快速追赶态势。(2)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区域间差异主要源于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异,区域内差异主要源于居高不下的东部地区内部差异。(3)核密度估计显示,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离散程度有所扩大,多极分化特征持续显现。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 2014—2020年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及其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增长,其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而受制于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其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地区高速发展、中部地区发展“塌陷”和西部地区快速追赶态势。(2)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区域间差异主要源于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异,区域内差异主要源于居高不下的东部地区内部差异。(3)核密度估计显示,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离散程度有所扩大,多极分化特征持续显现。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熵值法测算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检验绿色信贷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从能源消费视角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异较大且综合水平不高;从总体上看,绿色信贷促进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信贷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传统金融供给水平较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绿色信贷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绿色信贷可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消费效率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柴油消费税是通过价格引导消费者行为、促进车辆减污的市场化手段,但目前税率偏低,与柴油车污染排放占比最高、对道路磨损程度大的现象背离。同时,现有研究侧重分析成品油消费税的整体减污效果,没有区分汽柴油车在用户和消费决策行为方面的巨大差异,无法起到税收精准引导减污的作用。为了优化柴油消费税,以中国2012—2019年省级层面数据为依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采用工具变量法避免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柴油消费税的车辆减污效果,并从财政分权程度和柴油车保有量两个维度进一步分析了柴油消费税减污效果的地区异质性。结果显示:柴油消费税税负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柴油车颗粒物排放量减少0.10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0.266万吨,但减排量占总体污染量的比重小;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财政分权程度高及柴油车保有量高的地区,柴油消费税对污染物有更强的减排作用。因此,建议提高柴油消费税税率及税收的地方共享比例,柴油车保有量高的地区提高幅度应该更大,才能更好地发挥柴油消费税降污减排的环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