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球共34个碳市场正在运行,国际碳市场短期内不确定性增加,但长期发展向好。国内碳市场建设更加规范,碳配额累计成交额达104.74亿元,累计成交量达2.29亿吨,价格波动性相较于试点碳市场最低;试点碳市场碳配额累计线上成交额达106.40亿元,累计线上成交量达3.98亿吨,价格水平较2021年提升了约64%。近年来国内企业对全国碳市场启动的响应明显。针对全国碳市场建设计划内和计划外行业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下一阶段全国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时的行业优先纳入顺序建议为:水泥制造、炼钢、平板玻璃制造、非木竹浆制造、木竹浆制造、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氮肥制造等计划内行业,以及热力生产和供应、铁合金冶炼、其他专用化学产品制造、黑色金属铸造、水泥制品制造、炼铁、其他水泥类似制品制造、砼结构构件制造、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计划外行业。预计全国碳市场2023年以后将逐步纳入更多行业,增加碳金融产品种类,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始设置碳配额有偿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2.
截至2021年,全球投入运行的碳市场共覆盖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16%。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初步建立了全球性碳市场的基本制度框架。2021年7月16日,首批纳入发电行业的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线上交易,截至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79亿吨,成交额达76.84亿元,运行较为稳健,价格基本平稳,临近履约期交易活跃度急速攀升。2020年中国试点碳市场受新冠疫情影响,活跃度有所降低,价格整体稳定。2021年试点碳市场的交易量整体有所增加,价格稳中有升,各试点之间的差异仍然较大,其中北京碳市场的成交均价最高、价格波动性最大,广东碳市场的总交易量最多、市场最为活跃。全国碳市场2022年后有望逐步纳入建材和钢铁行业并引入机构投资者,缩减碳配额总量,增加交易产品种类,强化和其他减污降碳政策措施的协同性,发挥规模优势并探索国际化道路,成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截至2019年,全球已经投入运行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8%,未来全球碳市场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2017年底,中国启动了纳入发电行业的全国碳市场,未来正式开启交易后预计年配额将达到30多亿吨CO2,成为超越欧盟的全球第一大碳市场。2018—2019年,中国碳市场主要进行基础能力建设工作,七个试点碳市场仍在继续运行,未来将逐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截至2019年底,七个试点共完成线上配额交易量1.8亿吨,实现交易额41.3亿元,其中湖北碳市场成交总量和成交总额最高,北京碳市场成交均价最高,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和深圳碳市场表现较为活跃,天津和重庆碳市场表现相对低迷。预计2020年后,全国碳市场将迎来发电行业首单配额交易,“十四五”期间逐步纳入其他高耗能行业。当前中国已经实现了2020年的碳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未来全国碳市场的顺利运行将对中国低成本实现碳排放在2030年前尽早达峰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队以来,湖北各级国家调查队加强党对统计调查工作的领导,敢于谋在人先、善于干在实处、勇于走在前列,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组织体系,夯实三基建设,壮大调查力量,提升调查能力,优化服务水平,民生调查提质增效,调查队伍风清气正,统计生态持续改善.同时,坚持守创相成,加强基层治理,提升管理效能.坚持政治建队,走正发展之路;坚持质量立队,走实数据之路;坚持服务兴队,走稳民生之路;坚持创新强队,走好效能之路;坚持依规治队,走深从严之路.立足新时代,直面新挑战,湖北调查队系统正迈步走向加快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5.
碳信息披露是外部利益关系人了解企业碳管理绩效的重要方式.为了探索碳信息披露的规律,文章总结了碳信息披露项目(CDP)2003至2012十年间在促进碳信息披露方面的发展历程,对碳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碳信息披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且不均衡,多重因素影响天然气价格走势,JKM(Japan-Korean Marker,东北亚天然气日韩基准价格)和TTF(Title Transfer Facility,荷兰产权转让设施指数)价格关联性强,HH(Henry Hub,亨利中心价格)价格维持低位震荡。展望2024年,从供需基本面入手,区分三大国际市场,补充中国情况,分析部门消费、进出口、产量、替代能源、储气、基础设施、突发事件等因素动向。结合预测模型客观计算和专家的主观判断,对2024年三大国际天然气价格走势进行综合判断和预测,预计HH、TTF、JKM均价分别在2.90~3.5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15~1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和15.5~1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相似文献   

7.
基于深圳、湖北、广东、北京、上海五个碳市场的交易数据,综合考虑各碳市场的纵向压力情况和横向相关性,构建日度中国碳市场压力指数(CCMSI),以反映中国碳市场总体风险表现,且将CCMSI与中国制造业PMI相结合,利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对CCMSI的门限值和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15年4月—2019年7月,中国碳市场高压力时期主要出现在2015年和2016年的履约期前后以及2016年制造业运行相对不景气的时期。而进入2017年后则均处于低压力时期,说明中国碳市场的运行逐渐趋于稳定。进一步分析各区域碳市场压力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后发现,北京、上海、广东三个碳市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和一定的联动性,一方面表明,这三个碳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传染风险,应加强监管;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三个市场之间可能存在建立统一碳市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碳交易体系日益完善,有必要系统性分析中国试点碳市场与能源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基于溢出指数模型,使用2014年4月4日—2019年6月28日的周度波动率,刻画中国碳市场与能源市场之间的静态波动溢出指数和时变的波动溢出指数。结果表明:中国碳市场与能源市场之间存在双向的溢出效应,不同区域碳市场与能源市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净溢出关系存在差异。通过滚动宽口方法计算的溢出指数呈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市场间的总溢出水平主要在能源市场震荡期内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总体来看,在能源市场震荡时期中国碳市场接收到的风险溢出效应显著高于其他时期,但中国不同试点碳市场在相应时期受能源市场的波动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据此认为,下一步应加快形成中国碳市场与能源市场间内在稳定的价格机制,完善中国碳市场自身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构建统一碳市场交易体系的同时,综合考量并有效协调各地区差异以促进碳交易体系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
在碳市场参与中,中国应当更为深入和实质性地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纳入政策法规的主流,制定并完善清晰明确的对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效和节能等低碳经济技术的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投资领域从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转向为低碳经济技术提供投融资服务。  相似文献   

10.
宁波市鄞州区卫生系统依托新建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人员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年龄梯队更加合理,服务范围和能力显著提高,探索出一条社区卫生人员发展的新模式——"大学生村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碳交易市场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12月19日,首先纳入发电行业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1万吨标煤的准入门槛使全国碳市场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火电企业。全国碳市场短期内虽然不会产生明显效果,但长期来看,将通过倒逼发电行业优化结构来促进低碳发展。对中国碳市场建设的相关政策发展及进程进行梳理,分析各个试点碳市场的市场表现及履约情况,通过对其配额和CCER交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各个试点市场的政策效果,并对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进行展望。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7个试点的碳市场累计完成线上配额交易量逾1.35亿吨,达成交易额逾20亿元,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7年,7个试点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大量交易集中于履约期前后的情况。重庆碳市场一改以往低迷的市场表现,交易量和活跃度增加迅速;天津碳市场因全年长时间休市,交易量较低;湖北超过广东成为交易量最大的试点碳市场,交易集中度也为7个试点中最低。2018年是全国碳市场的基础建设期,各试点碳市场将继续并行运行,全国碳市场在实际的配额交易前将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模拟交易。碳市场的机制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要真正发挥全国碳市场降低碳减排成本和促进碳排放量下降的作用还需要至少两三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目前该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碳市场发展滞后,缺乏国际话语权;区域性碳市场失衡,全国性碳市场缺失;碳减排指标无法分解,碳交易制度尚未建立。中国碳交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体制不健全,碳交易非标准化,交易成本难下降,人才和中介短缺,交易所"有场无市"。这种碳交易市场不完整性的机理在于:尚未界定碳排放权,交易缺乏法律基础;碳排放权初始分配难体现公平和效率;碳监测和报告制度缺失导致管控不力;碳交易制度缺乏制度衔接和制度支持。只有事先在内在机理和作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真正解决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上述问题,才能使整个市场的建立和运作更加有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碳市场的建立是针对空气质量和全球变暖所作出的重大举措,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建立健全中国碳市场既是趋势也是责任。【设计/方法】基于分位数框架下的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模型,本文研究了空气质量与碳市场收益率在不同情境下的因果关系。【结论/发现】第一,空气质量与碳市场收益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大多存在于尾部区域,表明只有极端情况下两者才会相互影响;第二,空气质量与碳市场收益率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是碳市场收益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弱,意味着空气质量可以作为解释碳市场收益率变动的重要因素,碳市场的减排成效仍需长期验证;第三,不同样本时期空气质量与碳市场收益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异质性。研究结论有助于完善试点碳市场的定价机制,更有力地改善空气质量,为全面建立中国碳交易市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探索碳市场价格驱动力是能源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碳期货价格,综合运用结构性断点检验、协整技术和岭回归方法分析碳市场价格驱动因素和驱动模式。结果表明:2007年巴厘行动计划、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均对碳市场价格走势产生了显著影响,导致了碳市场价格发生结构性变化;碳市场价格与能源价格、工业生产、气温条件等因素间存在协整关系;自2009年10月以来,碳市场价格观测值低于均衡值,未来碳市场价格仍将倾向于贬值。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重大威胁,只有向低碳经济转型才有可能遏制这一趋势.碳市场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碳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可以降低减排的全球成本.自《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市场发展迅速,中国是世界碳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合理而充分地利用碳市场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低碳化的实现.未来中国的碳市场建设必须在服务于国家战略、坚持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的制度环境,并尝试建立中国排放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运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测算欧盟市场苹果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并比较分析中国苹果与主要竞争国苹果在欧盟市场的价格竞争力。结果表明,相对欧盟内部市场苹果而言,中国苹果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相对美国、智利、俄罗斯苹果,中国苹果在欧盟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提高中国苹果出口欧盟的竞争力,除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外,还要采取的措施:完善应对欧盟贸易壁垒的机制;加强检验检疫部门对苹果质量的监督;加强对苹果生产源头的监管;提高中国苹果的科技含量和绿色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在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的基础上,实行经营权的流转是协调我国家庭承包责任制分散承包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之间矛盾的必由途径,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而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流转是我国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的改革目标与必然选择。从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特征、市场培育的影响因素、市场化程度测定、市场建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影响、市场建设对策等方面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并对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研究进行展望: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下的经营权产权特征研究是基础;因地制宜地培育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内在机制研究是重点;明确承包地流转市场化程度的评价测定框架必不可少;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加强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内外环境建设;切实保障农民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利益是促进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加强案例研究,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探索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是不可缺失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碳市场与电力市场联动互促发展将成为“双碳”战略下市场机制发展的重要特征。针对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国外成熟碳电市场,对于国内碳电市场联动实证研究较少,且多关注价格关系、相关研究并不全面深入的问题,综合考虑市场的结构、运行及主体行为互动,阐述碳电市场协同互动机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索未来不同市场发展情景下的碳市场与电力市场的联动效果。研究显示,价格方面,2021—2030年碳价将经历“前期长期低位—后期快速上涨”的发展阶段,预计2030年碳价上涨至118~200元/吨;电价初期受碳成本的影响不明显,后期随着碳价走高将上涨至0.50~0.65元/千瓦时,且配额拍卖比例越高,碳成本对电价的传导作用越明显;市场结构方面,碳市场有助于优化电力市场资源配置,淘汰高碳落后机组,203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占比可达29.23%~33.0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已经给全球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为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积极推行碳限额与交易机制,与此同时,学者们也采用实证、模型等范式对碳限额与交易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尚且缺乏关于碳限额与交易机制的文献综述。鉴于此,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展开综述分析,这将丰富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的研究内容,并为碳交易市场的运营提供参考。【设计/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宏观角度包括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微观角度主要是指企业运营层面,并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将其归类、总结和分析。【结论/发现】通过对碳限额与交易机制领域内的107篇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综述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展望:一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中碳价格的研究;二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三是对多种碳减排政策的研究;四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中碳减排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被确定为战略主题,此后,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整体推进取得了很大进展,也获得了不少经验,尤其在政策推进、实验区与实验学校建设、可持续教与学方式研究、地方课程建设及人员培训、国际交流等方面成绩突出。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将逐步从对话走向融合、从笼统的理念走向具体的国际共识、从文件号召走向政策推动、从关注教育走向关注学习、从“纳入法”走向“全系统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