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叶。教育人类学有不同的流派。以美、英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强调经验研究,注重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撰写。在我国,教育人类学与民族教育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来源于作为其学科母体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与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方法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研究的民族教育学不同,教育人类学并不局限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更注重田野工作等传统人类学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这篇访谈录中,滕星教授以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外开展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亲身经验,特别针对他在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社区女童教育问题开展的田野工作,做了深度的教育人类学报道与阐释,提出了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标准,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化和理论化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文化传播学派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学的发展同样如此。文化人类学的一个理论流派———文化传播学派中的一些观点,对教育学中的比较教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以及创新教育理念都能获得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体现了司马迁三种类型的实地考察:青年时期的壮游,奉命出使西南和侍从之游。借鉴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四种视角分析司马迁这三种类型的实地考察:主位和客位研究的视角,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社区与个案的视角,专题与综合研究的视角。司马迁实地考察的具体方法包括:参与观察,访谈方法,口述史料的运用等。通过对《史记》的人类学解读和分析,为人类学研究在中国的本土化寻找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田野工作方法的完善是现代社会文化人类学发生发展的开端 ,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田野工作的发展过程中 ,论争始终与其相伴随。但论争没有延缓田野工作的发展进程 ,也并不影响对它的评价。田野工作仍然是人类学重要的标志性方法。田野工作的发展及其争论为中国的田野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人类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大多是对田野调查成果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在田野工作的推动下,民族志文本和话语的表述方式渐趋多样性和科学性。伴随着田野工作范式的动态演变,论争始终与其相随,同时也给中国的田野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期在中国人类学学科建立之后,一批中国人类学家就深入到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田野工作,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使中国西南开始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沃土。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的发展对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中外学术交流、民族国家缔造、民族和族群的划分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世纪学术发展过程中,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将对学科的进步和繁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资料收集是田野工作的核心,是从事民族志写作的基础,是一切人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资料的收集对每一位人类学研究人员和民族志作者来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中不仅阐述了人类学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与要求,而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参考案例。同时,还指出了人类学研究资料收集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旨在为同行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9.
P.弗莱雷扫盲模式的理论基础即行动性教育人类学,包括批判性的文化人类学和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其实践运用即"弗莱雷方法",这一教育人类学模式值得我们合理地借鉴。针对我国乡村扫盲教育较普遍存在与当地社会和个人发展未能密切结合的现象,不难发现当地文化主体的自觉、民众意识的提升、经验的运用等策略,对乡村扫盲实践和研究革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费孝通、林耀华两位中国人类学大师的相关论述和研究实践出发,对中国人类学界田野民族志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人类学专业学术训练、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撰写中田野工作的深入、民族志材料与理论的关联性、民族志文本的场景和能动性、"可持续性"的田野民族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强调深入、细致的田野工作与民族志研究中的理论反思与创新对于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视角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类属性;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来源及其社会功能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人文性、教育工具性、社会性、综合性等特有属性。现有研究中的“政策导向性”和“实用经验性”抑制了学科属性研究的“规范性”。建构理论与实践相对分离的研究理念、建立以研究对象和方法为核心要素的学科属性研究规范、锁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作为学科属性研究突破口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明恩溥的"窥视法"比喻入手,探讨了中国乡村民族志田野工作中隐含的乡村中心主义与尴尬问题。文章首先讨论了乡村中心主义的持续影响,即农村代表"真正的"中国的观点。它将农村和城市割裂开来,并否认农村也有现代日常生活。若承认如今中国农村也出现了现代日常生活,并且普通百姓清楚乡村中心主义和它的对立面(城市中心主义和现代性),那我们就需要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去处理日常生活中乡村主义和现代主义表述的社会用途与纠葛。文章接着论证了"反思窥视法"正是一种合适的方法。从笔者在湖北省西南部做田野调查遇到的尴尬入手,笔者认为"窥视法"的窘境是一个反思当代中国乡村道德话语与行为日益模糊的好起点。  相似文献   

13.
晏阳初“定县实验”中的参与式农业推广方式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式发展思想在我国并不完全是舶来品,其与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的乡村建设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20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所领导的“定县实验”创造和运用了大量“参与式”发展的“人本”理念,对当前弘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中“表证农家”就是参与式农业推广方式的重要体现,它对改造传统的农业推广理念和自上而下的推广体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在经济学视野下的教育理念的基础是经济学逻辑,是思考教育根本性问题的一个新视角。经济学逻辑是经济学方法的内核。文章介绍。了优秀教师标准和基础课程设置原则等有代表性的这类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人为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辩证地分析把握这一课题,师德建设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效。这就需要我们在师德建设过程中:遵循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基础、前提、核心、要求和保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坚持以人(教师、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一套人性、科学的工作方法,树立辩证的道德教育和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6.
解释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研究,就是以解释学理论为基点,以期打破以往的对文本(文章、文学)的概念化的解读模式,旨在为语文教育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解释学是一种研究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的系统理论。它把解释本体视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读者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即既建构"文本"意义又建构自我世界。解释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研究一般涉及"基本原理"、"主导技术"和"应用工程"等理论问题。这是一个牵动语文教育生命的课题,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的功效和成败。  相似文献   

17.
“在档案馆中做田野工作”、“在田野工作中做历史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做田野工作”可能是“历史的民族志”的三种实践形态。如何更好地融通“过去”与“现在”,并对“制作历史”进行知识论反思,是“历史的民族志”实践所面对的方法论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作业法、访谈法等方法,着重对"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校本课程资源优势及课程实践与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研究表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须和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必须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纲;要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和市场化相结合,为社会服务,拓展办学路子。校本课程的开发转变了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并对弘扬海洋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拓展和提升。从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心理和思想价值取向看,生命教育的开展非常必要。要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必须对生命的本质有一个基本认识,要从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学的高度来把握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就其内容和过程而言,生命教育有一个由表入里、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