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问题,国内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提出各种看法。现将主要情况综述如下,供研究参考。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贡献的基本内容关于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贡献,有的认为,可以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几个方面来探讨。1.在唯物论方面:有的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是中外著名的一篇哲学论文.但是《矛盾论》这个题名是何时有的呢?学术界的说法并不一致,有的说是原来就有的,有的说是后来改加的.据查阅有关文献获知,《矛盾论》原先并不是一篇单独的文章,而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在给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上哲学课时写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三章中的一节,当时的标题叫“矛盾统一法则”,即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 或  相似文献   

3.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简称“两变”),仅仅属于认识论,还是同时也属于唯物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这是我省较长期以来争鸣和讨论的焦点。为了继续深入争鸣,我想就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与“两变”的关系,以及“两变”是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诸同志。一、怎样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基本问题来理解“两变”兼有认识论和唯物论的意义有的同志划定一条界线:只能从认识论方面来理解“两变”,如果超越于这个范围,看作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概括,这就违背毛泽东同志的原意,造成混乱和荒谬。我们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两变”的原意,既要着重从“两变”哲学思想本身,从《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近代哲学史的研究大抵经过三个阶段:开始人们认为中国近代没有象样的哲学家,因此,中国近代没有成体系的哲学,这种意见至今仍有少数人坚持;接着,有人认为中国近代也有哲学,不过其体系是主观唯心主义;一九八○年前后,有同志经过深入研究后,不仅指出中国近代有成体系的哲学,而且,认为中国近代哲学主流是进化唯物论。进化唯物论是中国近代哲学的主流,这个命题,是一个带有突破性的命题,标志着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的新飞跃。但这个问题要成为科学的理论形态,尚须根据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进行具体的、充分的论证。一九八二年六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近代哲学史讨论会用了较多时间讨论这个课题。在讨论中肖万源、曾乐山、杨宪邦等同志,先后论证了进化唯物论。会后,肖万源和曾乐山同志进一步把他们的意见整理成文,今天我们发表在这里。肖万源同志不但根据自然科学和唯物论形态的辩证关系,论证了中国近代哲学的主流是进化唯物论,而且概括了进化唯物论的特点;曾乐山同志既具体论证了进化唯物论,又辩驳了一些流行性的误解。这两篇文章是几年来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们的发表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哲学史的研究,必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具有本体论的意义,第二方面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它只是“推广”到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而否认哲学基本问题本身具有社会历史观的意义。最近几年,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论争中。有的同志认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只是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为中心的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它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均有杰出的贡献。本文主要就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一般说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个认识论命题,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但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一切”,我们认为,应当包括人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有关论述和运用来看,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对实践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规定。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客观的活动”;列宁把实践称为“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认为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环节”和“交错点”。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把实践的含义科学地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指出实践就是“做或行动”,是“人类  相似文献   

8.
过去,对中国哲学是否存在唯物主义传统的问题,学术界许多人心存疑虑。其原因大致是一方面认为唯物论唯心论之分,是由胡适以来套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模式,中国难有像西方那样明确以物质为本体的哲学家;另一方面是以往一讲哲学传统,习惯于开口就是孔孟老庄、程朱陆王,有的只是“道统”,没有唯物论传统的一席之地。以张岱年先生为代表的许多哲学史家,则以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是由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各部分组成的有机整  相似文献   

10.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有一段著名的论述“辩证法唯物论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把世界观转过来去分析问题,去指导工作,就成了方法论。 毛泽东的这一观点,作为不证自明的命题已列入中国哲学教课书。但是近年来,这一观点被认为是“左”的东西,说“这个命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左”的教条主义思想在哲学中的反映”。笔者持与此相反的看法,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只是由于过去未做过具体的论证,才引起了某些误解。现将这一命题论述如下,以求教于哲学界。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哲学界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哲学命题继续展开深入讨论。现将部分观点综合介绍如下:一、“两变”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他们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两变”命题,是对  相似文献   

13.
对于荀子哲学,学者大多认为是唯物论,但又以为其中包含某些唯心论因素;偶或有人认为是唯心论,但夹杂唯物论因素。二者都没有把荀子哲学的基本倾向和对立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讲清楚,就是说,都没有找到其内在逻辑结构上的根据。其实,心物二重化世界观和以一举多的方法论,是荀子哲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有人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哲学上“两个列子”的论断为依据,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哲学的“两个列子”,其中既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对子”,也包括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个对子”;并断言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概括”(见七八年元月八日《光明日报》《哲学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实践”第二期刊出了章沛同志的“关于陈白沙的哲学思想问题”一文后,接着在第四、五期合刊上,又有李锦全、陈玉森二同志撰写了“陈白沙哲学思想是唯物论的吗”一文,对章同志论述的诸有关问题提出异议。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对于整理中国哲学遗产是有好处的。现在谨根据我在读白沙诗词的过程中所发现的白沙哲学思想,把它初步补缀成篇,用以就教于章沛、李锦全、陈玉森等同志及研究哲学史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6.
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仅仅注意到它与马列主义哲学的共同点是不够的,还要研究它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哲学思想。什么是特点呢?从哲学上说,就是事物的特殊性,即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本质。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5页)毛泽东哲学思想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等方面构成的。从总体上看,它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从内容上看,由于它所考察的对象不同,因而,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杨献珍同志的《唯物论的命运》是答复我的《辩证法的命运》的;《辩证法的命运》又是我答复近年来杨献珍同志和其他几位同志对艾思奇同志和我的批评的。有一个读者看了这些文章以后,写信对我说,他现在担心起“哲学论争的命运”来了。他的意思是:杨献珍同志并没有针对我的问题作出答复。这使我想到,我也不应该回避杨献珍同志对我的批评。本来,“唯物论的命运”是应当和“辩证法的命运”一致的:辩证法的胜利只是意味着形而上学的失败而不会意味着唯物论的失败;唯物论只有和辩证法携手前进,才能真正战胜唯心论。这是哲学史证明了的真理。现在,为什么唯物论的命运和辩证法的命运冲突起来了呢?这里面总有值得探究之处。本文首先从学术角度同杨献珍同志讨论;至于这个问题的政治方面,既然杨献珍同志坚持他的批评,我也准备在后面答复。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杨献珍同志的指正。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号召哲学工作者“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①无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哲学工作者应该着重研究中国建设的逻辑。但是,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在哲学研究中似乎并没有被明确地提到日程上。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哲学界的不少同志正在对“合二而一”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有的同志还发表了既有丰富资料又有理论分析的论文。这是一件大好事。它说明由那个“理论权威”、中央文革顾问和“四人帮”一伙所精心设置的哲学上的又一个禁区被冲垮了,说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学术界正在得到恢复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不少哲学史工作者都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范畴体系问题,在逻辑论述的方式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才能真实地再现出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众说不一。有的同志认为应采用“全部哲学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的“对子”结构,也有的同志认为应采用由多系列、多层次、多“圆圈”构成的“螺旋”结构。我们知道,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采用何种结构,必须根据对象本身的“历史”来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