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弊端,从乘数、消费、投资三个角度研究了改革与完善税制的必要性和意义,探索了一些具体建议措施,其总体方向是降低大口径宏观税负比重,降低企业实际负担;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以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调整税制结构,发挥税收-收入再分配作用,促使居民更新消费观念,刺激个人消费;鼓励科研开发投入,鼓励企业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投资于西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税收效率论     
税收效率一是指征税能有助于宕现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指税收征纳成本的最小化。税收会产生一种超额税负,使政府税收收入小于纳税人的福利牺牲,中性税收能避免这种超额税负.在今年我国的税制改革中,鲜明地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但改革后的增值税仍有不规范之处.为了配合税制改革,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已开始起步,旨在降低我国税收的征纳成本。税制改革后,还要努力防止避税主义在我国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面对我国入世将带给国家财政方面的影响,作用国内经济发展较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的苏州地区财政,在充分依据和严格执行国家财政宏观决策的前提下,应积极应对,及时调整、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地方财政策略。这主要包括:在税收调整策略方面,一是利用关税减让政策,间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利用出口退税政策,鼓励本地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扩展财源。在财源结构调整策略方面;根据不同产业的产出增长与税收变化,应进一步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降低出口成本,鼓励出口;继续促进国企改革深化,培育企业集团,稳定和扩大现有财源;扶植并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形成新的财源增长点。在财政投资策略方面,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解决好财政投资“越位”问题;投资重点产业和项目,解决好财政投资“缺位”问题,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科技产业、城市功能建设以及社会保险的投入。此外,还应尽快实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策略,更好地发挥出地方财政的行政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税收的效率、公平两原则中,我国强调的是前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94年的税制改革选择增值税为主体税种,体现了效率优先;而税收调节收入功能的弱化则说明对税收公平原则的背离;我国宏观税负呈下降趋势和强调效率原则有关,因此宏观税负的下降是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税收增长势头较快,企业负担加重,这对刺激投资、扩大内需、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不利.因此,政府部门应审时度势,适当降低税负,拉动内需,调动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为企业增强投资能力和竞争能力创造条件,以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公平竞争 ,是WTO为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所倡导的基本原则。它体现在WTO各项规则和协议中 ,在税收方面 ,就是要求公平税负 ,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我国在税制建设上 ,虽为各类纳税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了一定条件 ,但从公平税负方面考虑 ,特别是与WTO的要求仍相差甚远。加入WTO后 ,应针对目前我国税制在公平税负方面存在的不足 ,按照WTO公平竞争的要求 ,对我国现行税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以2001—2009年的俄罗斯税收分年度、分税种、分部门的相关数据分析表明,俄罗斯税收在总体上保证了国家的财政预算收入,促进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但是现行的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期投资与创新,特别是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折旧政策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投资的作用。目前看,为促进俄罗斯技术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而从总体上降低税负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税收结构的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创新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流行着“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税负转嫁”的理论教条。本文认为,以税收刚性规律、物质利益规律和价值规律为直接存在依据的税负转嫁,并不是资本主义税收分配中特有的,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普遍现象;不能全盘否定税负转嫁效应,国家必须兴利除弊,大胆利用税负转嫁机制调节经济,完善税制。文章吸收西方税负转嫁学说的“合理内核”,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税负转嫁的涵义、机理、效应及其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改革与企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别性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是顺应我国改革开放而设置的税制,它适应了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税制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税收功能的正常发挥,难以实现内外资企业的平等竞争。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应尽快深化完善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以公平税负,促进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税收筹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税收筹划在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决策等财务决策中的具体应用设想;强调了税收筹划与偷逃税的原则性区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税负“宏观看轻、微观看重”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完善税制 ,增加税收收入的思路 :改变观念 ,市场主体成员都应纳入税务管理之中 ;调整税收政策 ,使各微观主体在宏观税收负担率的分母、分子的作用相对称 ;进行分配和负担上的综合治理 ,保证分配秩序井然、负担合理  相似文献   

12.
论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企业理财具有重要作用,从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和经营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筹划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分配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国的税收政策、税制结构、税收征管的改革相对滞后,依然将税源的重点压在国有企业、国内企业、生产性行业、传统行业、以及商品销售等流动性的税基上。然而,要冲出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企业负担较重这一“怪圈”,促进税收与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其基本思路:调整税源结构,纵深地拓宽税基;以税代费,恢复被不规范收费侵蚀的税基;改革、完善税制,挖掘现有税基潜力。  相似文献   

14.
财政分权通过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与支出竞争影响企业税负,其影响是中性的。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并考察了这种影响在不同性质企业间的差异。上市公司的税负整体上与财政分权程度呈U型关系,中央企业的所有权属性与企业税负没有显著关系,但地方国企与非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性与企业税负显著正相关。东、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竞争偏好差异,决定了财政分权程度与企业税负的U型关系。长期而言,应建立新型央地财政关系,赋予地方更多税权,合理引导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短期而言,改进税制才是降低企业税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关于税收负担、税制改革的种种讨论是为当前宏观经济中讨论得最为热烈的话题。来自微观层面的声音无不表明,税收同经济增长息息相关。企业将投资欲望不强、社会投资停滞归咎于对投资徵税过重;消费者则声称,现在的购买动机弱化同样与现行税制有关。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抱怨之声并非都是无稽之谈,“减税”也因此而似乎成了政府必然的举措。但另一方面,仅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宏观税负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相恍,不但算不上高,反倒是显得有点低得异乎寻常。姑且不论西方国家的税负比例高达30%以上,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负比例也在2…  相似文献   

16.
净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后的余额,净利润不仅来源于公司的经营活动收入,也来自于投资活动带来的投资收益,还会来自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各行业利润来源构成及税收优惠政策对行业净利润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建筑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流转税税负较重,建议将建筑业、房地产业尽快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以降低行业税负,进而降低房价。  相似文献   

17.
从内、外资企业税制的差异探讨两税合一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税制、税种、税收优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内、外资企业存在的差异,阐述了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的利弊得失、涉外税制改革的对策,就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关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问题提出了统一税制、调整税收优惠、争取税收饶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吸引外资和外国的先进技术,自1994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税收优惠尤为突出.这些优惠措施在运行过程中,确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难发现其对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本文就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措施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外企所得税税收优惠中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旨在提高税收优惠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信息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制订各种政策给予支持,其中税收政策是最重要的政策之一。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存在税收优惠形式单一、所得税政策鼓励力度不够等问题。建立与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相匹配的税收政策体系,就是充分利用税收对税源、税基的影响效应,调整信息产业发展步伐,使其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完善现行税制,调整信息产业科技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利于鼓励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体现国家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20.
浅析当前我国税制改革的四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税制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人们在税制改革中产生的一些认识误区进行分析 ,并通过历史经验和数据对比来澄清错误观念 ,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