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秀山,位于渝、湘、黔、鄂4省(市)边区结合部,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居住在这里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尤以秀山花灯最受青睐。秀山花灯,是一门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戏表演为一体,并以打击乐器、琴弦乐器为伴奏的综合艺术。源远流长秀山花灯秀山花灯,起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政府提倡的“新文化运动”,辉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秀山花灯的原始名称叫“跳团团”,属土著人祭祀歌舞的形式。清代“改土归流”、“赶苗夺业”后,大量的汉兵汉人从江浙湖广一带迁居秀山,高度文…  相似文献   

2.
一台以《花烛夜》、《师生情》、《年关宴》为主要戏目的花灯戏,正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紧张排练,这是为11月上旬即将召开的全国秀山花灯论坛献演准备的。秀山因花灯而扬名,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秀山花灯以歌舞为主要表演形式,融百戏、礼乐、纸扎艺术和宗教、民俗为一体,这一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一直保留着原始宗教特点和表演习俗以及以歌舞为主体的“跳团团”等艺术特色,全县,有以清溪、溶溪、龙池、洪安、梅江为代表的6个地区风格流派。秀山花灯起于唐,兴于宋,明末清初时开始有掌调师和完善的…  相似文献   

3.
武吉海 《民族论坛》2014,(12):58-59
湘西苗族椎牛祭亦称“跳鼓脏”,苗语叫“拢尼”,即“吃牛”之意,是湘西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习俗。据文献记载和民间口碑资料证实,它产生于苗族远古的渔猎文化时期,并迅速地在本民族中传扬开来。  相似文献   

4.
<正> 土家人跳花灯,唱小调,伴着音乐,踩着鼓点,边唱边舞,优雅风趣,多姿多彩。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一到傍晚花灯队就打起灯笼,敲响锣鼓,走村串寨或登门到户进行拜年活动。花灯队每到一处,首唱《观灯》,祝愿人们新年吉祥、百事如意。继嗝《道贺词》,向主人道贺新喜,行拜年礼。再唱《开财门》,祝贺主人家业兴旺,恭喜发财。后唱《祝寿歌》,祝愿主人家的老人健康长寿,儿孙团圆。离开时,主人家会高兴地给唱花灯的人打发赏钱或赠以香烟水果。于是,又有了《谢主》一节。正月十五晚上要举行送灯烧灯仪式,一年一度的新春花灯活动到此结束。  相似文献   

5.
秀山花灯戏是由载歌载舞的秀山花灯派生出来的一个剧种。其形成时间可追溯到清末民国初年。在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秀山边沿地区的梅江、洪安、石堤、溶溪、峨溶等地,相继传入了辰河戏、阳戏、灯儿戏、京剧、川剧等剧种。一些花灯艺人受到启发,创编了一些时间在10—30分钟,角色限于生、旦、丑,故事情节短小单一的折子戏,又称“单边戏”。花灯小戏表演少者2人,多者不超出5人;道白纯系秀山方言,特别是花子(丑角)的刷白(讲白话,吹牛)风趣诙谐,起着承上启下,烘托气氛的作用;人物身段动作生活化,随意性强;唱腔多为一至两个调子贯通始…  相似文献   

6.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21,12(3):29-36, 97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立足于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应用,重视日常生活化“接地气”的交往功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落脚点在“交”,即“相互交汇,有所接触”的“交往”。这样通过“民族群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常生活的应用理解,阐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的核心要义及其逻辑起点。风俗习惯在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与传承,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活动。重庆国家级民俗类非遗的秀山花灯,当代以来舞台化精品打造历史经验收获不少,但我们可能更应注意的是其民间交往功能存在的问题,政府主导的秀山花灯春节“跳花灯”习俗活动,成为本地“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间文化交往功能重要载体,有助于美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愿景的达成。  相似文献   

7.
<正> “跳香”是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及湘西的吉首、泸溪、古文、沅陵等市县苗族人民庆祝丰收、酬谢神灵的祭祀活动。历代文献对“跳香”很少记载,笔者曾对龙胜、城步等县苗族“跳香”进行了系统调查。现结合有关民族学材料,试图就跳香概况、实质、跳香活动与苗族族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8.
密枝节是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及周边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祭祀神灵、祈祷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原始宗教祭典活动,也是撒尼人三大隆重节庆之一(其余两节为春节和火把节)。密枝节一般从农历冬月(十一月)的第一个鼠日到马日,历时七天。“密枝”是彝文的音译,“密”有土、地之意,“枝”则有跳、酒、财帛之意。祭密枝和中国古代的汉族社祭有相同之处,都是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不同之处是密枝节只许男性参加。 闻名遐迩,号称天下第一奇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林,就在这个彝族自治县境内。电影《阿诗玛》使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勤劳勇敢的撒尼人声名鹊起,“阿  相似文献   

9.
凡都到过藏族地区的人都曾见到过那种经幡飘扬、神秘莫测的“Lartse”崇拜,有人也能形象地描述它的祭祀过程和解释其内在含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一种遗俗.“Lartse”从藏文字面意义上讲是山巅或山峰的意思、汉语的引神意是山神.从“Lartse”的祭祀形式和藏族对它的崇拜、信仰的表层观察,的确有点自然崇拜的意味.每年祭一次,一般在农历四、五、六月份进行.当地汉族等称这种活动为“插箭”或“造山神”.从藏族的原始宗教本教的“三界”说来分析“造山神”这一现象,本教认为天神、地神、地底神是万物的主宰,无处不有.而山神仅在某一山头或地段.山神因不同部落、氏族的精神寄托,其形象也不尽相似.这似乎又反映出原始人类自然崇拜的影子.有的将牦牛作为“Lartse”的替身;有的将山羊等作为传递供奉者愿于“Lartse”之间的信使.在不排除自然崇拜这种可能的前题下,它是否与畜牧业经济及其生产方式有关.畜牧业的发展,离  相似文献   

10.
瑶族祭祀盘古的宗教仪式与祭祀其他保护神的仪式一样,均记载于现存的汉族文献之中。瑶族在接受他们现在所信奉的宗教时,便学会了道教的这一套宗教仪式。然而,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过去数十年中许多观察者都未能看到这些仪式的全过程,以及这些仪式所依据的经书与神像。只有一二十名曾到过瑶山的中国研究人员在叙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某些仪式时,认为它们“与道教相似”。但是,大多数人类学家都把瑶族宗教解释为一种原始的、当地固有的部落传统信仰。这种解释令人惊奇,因为只要略懂一点中国传统宗教基本常识的人就能明白:瑶族宗教及其宗教仪式只能是从一个更为强大的传统中借鉴而来,这个传统就是  相似文献   

11.
殖民时期,英国以“无主地”的名义占领了包括托雷斯海峡岛屿在内的澳洲土地,并因此建立了对原住民的欺凌统治。1992年6月3日,联邦高等法院对埃迪·马宝等人提起的土地权诉讼案做出终裁,名曰“马宝裁定”。这一裁决让“无主地”论调成为历史笑柄。“无主地”论调的破产标志着土著的反殖民化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它不仅表明土著及托雷斯海峡岛民是澳大利亚的“第一民族”,而且坚定了他们反殖民化的信念;不仅表明澳大利亚习惯法涵盖土著习惯法,而且意味着土著土地权得到了澳大利亚习惯法的承认;不仅促使政府开始着手全国土著土地权立法工作,而且使得宪法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要想真正地消除强加在土著身上的殖民包袱,澳大利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2.
罗水乡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西部。这里群山环抱,景色秀美,民风古朴。土家“六月六”祭祀活动及茅古斯舞,代代相传,从不曾中断。1993年,该乡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1998年该乡的传统文艺节目茅古斯舞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中亮相,一时名冠京华,主持人称“罗水乡的茅古斯舞人人能跳,老人能跳,小孩也能跳”。1999年11月,经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协会第八届年会的47位专家考察与审核,罗水乡被正式命名为“罗水茅古斯民俗文化村”。2001年古历6月6日,该乡隆重纪念土…  相似文献   

13.
彝族《铜鼓舞》,是根据流行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麻栗坡、广南、西畴等四县彝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跳“妻丽”的素材,整理、加工、创作而成的。因跳“妻丽”时击铜鼓伴奏,又称“铜鼓”舞。铜鼓,是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古代铜鼓的铸造始于春秋时代,汉朝是铸造铜鼓的鼎盛时期。古代铜鼓用于军事、祭祀和娱乐。每当节日、祭祀和宴请宾  相似文献   

14.
金陵 《民族论坛》2004,(8):44-44
张家界花灯是一种非常有趣、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性小戏曲。每逢春节,张家界各乡各村的花灯队伍便云集城镇,登台演唱,引来千百群众围观。台上演员全身投入,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不断。花灯在张家界如此深得人心,魅力无穷。那么,它是怎样在该地生根、发展并壮大的呢?  花灯艺术扎根张家界,成为张家界人人喜爱的传统小戏。笔者以为:辰溪县是花灯从四川传入张家界的通道之一。清道光元年《辰溪县志》载:“庆元宵,有采茶歌及川调贵调之属,其词俚鄙,操土音。”这种在元宵上演的音“土”词“鄙”的川调贵调,与四川花灯极为相似。辰溪县…  相似文献   

15.
关于澳洲土著的来源问题,英国航海家罗伯特.菲次罗伊最早提出了“非洲来源说”,认为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土著人来源于非洲大陆,他们因遭风暴袭击、迷失航向而偶然漂流至此。1847年,人类学家普里查德提出了“东南亚来源说”,认为澳洲土著属于东南亚尼格利陀人种,途经帝汶岛或新几内亚渡海来到澳洲大陆定居,这个观点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肯定。虽然多数学者赞成澳洲土著来源于东南亚地区,但其解释和结论不尽相同:以布兰多斯克为代表的“一元论”认为,土著起源于体质特征基本相似的一个人种;以米恩德.沃帕夫为代表的“二元论”认为,土著来源于两个人种,粗壮种源自爪哇,纤细种源自华南柳江;以廷德尔和伯德塞尔为代表的“多元论”提出,现代澳洲土著实际上是三个具有不同体质、文化特征的东南亚人种的后裔。  相似文献   

16.
若是像有人形容的那样,非洲人是跳着舞来到这个世界,跳着舞生活劳作,又跳着舞离开人世的话,那么,也可以说非洲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刻也离不开鼓,因为有舞便有鼓。非洲人与鼓的关系极为密切,每逢节日、婚丧、祭祀,人们总是击鼓,同时载歌载舞。丰富多彩的鼓类乐器,和非洲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男子或妇女,还是儿童和老翁,几乎人人都会击鼓。鼓已经成为非  相似文献   

17.
川西南的大凉山,承载着数千年的彝族文化,小凉山,更有无数彝族的传统文化孕育其中,彝族“说唱”便是其中之一,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彝族“二人转”。彝族“二人转”产生于东汉以前,与东北“二人转”如出一辙,距今已有200多0年的历史,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不唱山歌冷啾啾,唱起山歌闹说唱艺人在表演凉州。好个凉州闹坏了,我的山歌才开头……”“各种柴火碰到一起了,就能生出熊熊的火焰。各种人聚在一起了,就会发出智慧的光芒……”就这样,“唱”了“说”,“说”了“唱”,你方唱罢我登场。彝族说唱多为两人表演,与东北“二人转”确…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04,(4):8-8
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日前,在贵州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民俗专家就傩文化的研究、保护及国际间的交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傩文化也因此走进了很多人的视角。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最早的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周代傩祭活动的记载,分为季春“国傩”、仲秋“天子傩”和季冬“…  相似文献   

19.
看了壮族“歌圩”的讨论文章,我联想起苗族的“跳坡”。粉碎“四人帮”后,我多次到苗族地区工作,在和苗族干部群众的接触中,他们提出已禁十来年的“跳坡”可不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20.
秀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处渝湘黔三省市交汇处,风光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以他们勤劳与智慧,纯朴与力量,创造着新的生活。秀山是全国著名的花灯歌舞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名扬中外的《黄杨扁担》名歌,原本就是地地道道的秀山花灯歌曲。秀山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起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民间深深扎根,广为流传。秀山花灯旋律婉转动听,舞姿优美抒情,生活气息浓郁,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曾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各种文艺调演,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