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均面临"新常态"现象,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金融资本时代的集中表现。而中国经济"新常态"则是国际资本主义危机和中国自身资本逻辑运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用社会主义力量克服资本主义矛盾的过程,并以"转型"与"换档"作为标志。与资本主义国家无力克服资本矛盾不同,社会主义中国可以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性,用公有制经济力量和国家政治力量来引导资本、驾驭资本,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避免资本扩张悖论在中国发生,探索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优越于其他西方思想的地方就在于其揭示了经济发展及其背后的逻辑架构:资本增殖的逻辑。资本的逻辑所支配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三个悖论:环境悖论、两极悖论与存在悖论,而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无法解决的。中国道路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这三个悖论性问题,即社会主义如何驾驭资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以国家政权支配资本逻辑,通过行政权力和国有资本去调控和引导资本,才能最终避免经济发展的三个悖论,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两极分化、权钱崇拜是"后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现代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驯服资本。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样本,但同时也造成了现代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寻求一条超越"资本的文明"的道路。从精神—文化建制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需要建立一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客观精神;从政治—法律建制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应当建构一种控制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政治与法治体制。只有从这两条路径同时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经济理论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强大的理论武器,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哲学观的改造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前提,马克思首先确立了客观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而非终极形态,这为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术语革命"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形成的逻辑核心,通过剩余价值概念,马克思揭示出了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逻辑,发现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不仅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并激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而且还会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逻辑,为构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现实,同时也需要努力实现一些"术语革命"。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江泽民同志也曾多次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这些精辟的论断无疑在告诉人们,只有实行开放,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才会发展中国的经济,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化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中国立足本国实际,通过驾驭资本逻辑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前,市场经济是世界市场的通行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呈现“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面对资本的二重性,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驾驭资本逻辑的实践探索,如,建立理性和法治化的市场经济规范,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设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和平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超越资本逻辑的创新性探索。  相似文献   

7.
詹姆逊把全球化作为晚期或跨国资本主义的空间表现,并在文化政治策略上提出反思、批判资本主义达到个体解放的可能形式——"认知测绘"。经由詹姆逊关于全球化空间的理解,将考察视角由个体转换为民族国家,由文化层面延伸至经济领域,可以彰显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资本理论能够揭示造成后发展国家历史处境的根本原因,建构中国关于全球化的"认知测绘"。中国需要辩证对待资本逻辑支配的全球化及其双重效应,谋求以资本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存在于马克思原著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终极关怀"的意境感召人类超越现实局限而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我国今天实践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意义的"成熟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尽管它在本质上否定资本主义,但因其所处的社会存在基础尚未超越资本逻辑统治的全球化时代,因此它乃"立足于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据此,我国制定的发展战略,就不应是彻底否定资本逻辑的"纯粹社会主义"性质,而应是仍然利用资本的力量来发展自身,并据此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合历史规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8,(1):208-215
只有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性方法视域出发,才能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构性总体逻辑,"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总体,每一项内容都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化过程,是历史合力的必然结果,是历史意识和历史担当的表现。我们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遇到的矛盾需要依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性实践逻辑,并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是通过对资本追求利润本性和资本运行逻辑与生态危机关系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支配的全球权力体系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指导下的技术使用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生态危机,资本物欲至上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会进一步强化生态危机.只有构建以反对资本逻辑为宗旨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要求通过劳动创造幸福观和新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克服消费主义生存方式及其意识形态,构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完整内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归宿以及如何看待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的关系问题上,同"深绿"思潮和"浅绿"思潮存在着根本区别.他们分别代表了以抽象的伦理生态共同体思想还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维护资本的利益还是反对资本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把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对立起来还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共同体思想,摆脱具有浓厚的以资本与西方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束缚,坚持把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技术运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依然是探索"时代精神的精华"、建构"时代文明的灵魂",阐释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凝结出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共同意志,凝聚亿万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理性指引。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论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在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取无穷的营养,才能跃上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真理和道义之巅的新境界。发展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总结和凝练中国道路中蕴含的"中国智慧"——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二者的有机统一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统一的基本逻辑,以便在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中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2.
郗戈撰文指出,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马克思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能够指导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一种总体性的现代社会理论,主要透过资本主义、资本逻辑来审视现代性的生成、矛盾与超越问题,通过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来开启社会主义新现代性建构的路径。这些思想只有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彰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是我们党对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指导地位作出的重大创新性论断,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逻辑、十分严密的理论逻辑和丰富多彩的实践逻辑。正确认识和深入把握这三重逻辑,对于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活运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一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在相互依赖、相互吸收、相互利用中各自求得发展,构成矛盾统一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根本对立,界限分明,不容混淆.社会主义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当前“一球两制”的态势下和世界经济趋向国际化的条件下.各国之间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加强,形成世界性生产体系和销售市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双方特别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只有在斗争中注意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不大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就不能尽快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依赖的矛盾同一性,正确地加以处理和运用,使之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方面发挥作用,在当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任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三重超越:理论上,西方现代性以理性哲学为主导,但它最终走向工具理性并受制于资本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超越了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实践上,西方现代性的政治实践所推崇的民主是一种形式民主,其经济实践所坚持的自由市场经济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文化实践倡导的普世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渗透,而中国式现代化以政治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价值上,西方现代性所追求的普世价值最终带来的是世界和平秩序的破坏,而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在价值维度上超越了西方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信仰及其存在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泳于马克思笔触的与资本主义质底殊异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作为理想模式存在的未来社会构思,它从"终极关怀"的意境感召人类超越现实局限两追求未来理想,因此可被看作是一种无神论信仰.这种信仰的理论基石是人的社会化本质.正是在"人应当拥有与自身本质相配称的社会"的意境中.马克思界定社会主义社会是高于共产主义社会(至少与共产主义社会同义)的未来理想社会.这种社会主义信仰对我们今夭资本逻辑统治的全球化时代具有批判性、导向性、意识形态性三大功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今天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本质上并非马克思原意的后资本时代的社会主义,而是立足于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因此,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发展战略都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是“人的解放”,它既是理论更是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就是“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它们直面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在理论上创造性地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中,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中国分别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前后继承又各有区别的“三次飞跃”,形成“人的解放”进程的逻辑;其理论呼应和表达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其实践又激发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生动地绘制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是探索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的前提条件 ;根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坚持实践优先的原则 ,一切着眼于现实的实践 ,是方法论的基础 ;用辩证否定的方法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 ,是科学地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看待计划和市场相互关系的正确途径 ;“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 ,是一条最具时代特色的方法论原则 ;抓住机遇 ,发展自己 ,也是一条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的原则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是从治国安帮、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所提出的一条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方法论原则。上述方法论原则 ,构成了一个递次推进、相互紧密联系的完整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历了由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历史演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话语"新体系和辞学理论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理论大众化研究等,是克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和"失语"状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有效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话语"的认识和理论来源于"为什么话语"教育实践,创新认识和理论必须运用于实践,指导并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