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福利有两对重要的理念类型:补缺型和制度型;选择型和普惠型。前者以社会福利的政府责任为划分原则,后者以社会福利提供方式为划分原则。中国社会福利不是简单地从补缺型转型到普惠型,而是应形成新的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即普惠型福利为主,选择型福利为辅,适度普惠。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是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定位原则,国家是社会福利提供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其他多元部门也担负着社会福利提供的次要责任,政府、市场、家庭、社区连接成为层次有别、功能互补、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满足社会成员福利需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福利观念的社会福利体系。社会成员既拥有接受社会福利的公民权利,同时也承担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普惠型社会福利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之重大转型,应当分需要、分目标、分人群、分阶段逐步构建起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进入到普惠型社会福利时代,社会福利资金损失即福利漏洞则迅速增加,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福利漏洞可分为不同的形态;福利漏洞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如福利管理相对粗放、政策设计不合理、违规行为惩罚力度较小以及文化惯习的负面影响等;福利漏洞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引发福利资金紧张以及制度信任危机等问风险;治理措施包括福利制度的一元化和网络化、对违规给予相应的惩罚、完善建立福利标准以及改善运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老年社会福利供给是一国或地区的福利供给主体基于一定原则与方式进行福利资源配置,满足老年人社会需求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人口老龄化与福利国家危机的全球背景下,以国家为单一主体的福利供给模式受到挑战,多元化和市场化成为福利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主旋律。目前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供给处于由国家中心主义向多元主体转变的过程中,国家与市场、社会、家庭的责任平衡与边界划分成为福利改革的关键。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使得这一部门在与"责任"和"效率"相关的福利范围内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市场机制在老年社会福利供给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推动我国老年福利供给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消除了计划经济下福利主体单一、平均主义和低效率等种种弊端,主张福利与服务的主体多元和民间运作.它也是我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创新的正确方向.然而,改革伊始,政府和企业纷纷将福利保障职责推向市场,忽略了社会公正,诸多偏差造成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长期徘徊不前.因此,反思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以社会化为目标构建适度普惠型福利,将是今后我国社会福利创新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学术和实践角度阐释了补缺型福利供给方式的特征、政策形态和社会背景,以及补缺型与制度型、选择型与普惠型福利政策的相互关系,说明未来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包含着两重涵意:(1)制度定型:从残缺型到补缺型福利体制;(2)福利提升:从补缺型到以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混合型福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需要和需求进行语义分析,认为从老年人实际需要出发,必须建立需求导向型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由于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和正外部性特点,老年社会福利需求分为个人需求、社区需求和国家需求,应当建立国家为主导、个人和社区共同分担的覆盖特殊老年人和普通老年人、包括补救性福利、援助性福利、发展性福利和提高性福利在内的"二元——四维"适度普惠型老年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既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也就是说,既有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也要考虑社会主义的公平要求;既要具有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也要有计划、有秩序地实现均衡;既要有个人的自由发展,也要有共同利益的创造;既要有不断创新,又要有稳定的环境。这在农业财政投资上就要既尊重和扶植农民个人投资,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社会福利视角界定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福利体系中福利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过程中,其服务对象面临原有民政对象服务深化和拓宽服务对象的双重需要;社工机构是承接社工福利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其发展方向是以充分自主性为前提和政府部门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社工机构和其他类型NGO之间需要相互借鉴学习,形成平等竞争合作的良性伙伴关系;社工机构的资金来源从单一依赖政府走向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结构是其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建国以来56项社会福利制度文本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不同时期执政合法性机制不同,政府的福利责任承诺也大相径庭.建国初期,依靠“意识形态+政绩”的合法性机制,政府承担着“广覆盖、低水平、有等差”的福利责任,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1957-1977年,国家转以“意识形态+克里斯马”合法性机制为主,福利责任受到忽视;1978-1989年,合法性机制又自意识形态转向政绩,政府恢复福利责任以激励经济重建;1990-1999年则主要依赖政绩合法性机制,强调个人通过市场获得福利;2000年以来,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我国逐步确立了“民生为本”的合法性机制,政府责任趋强,福利模式亦从补缺型转向适度普惠型,并鼓励多元主体共同承担福利责任.  相似文献   

10.
浙江农村的福利总体还是一种制度补缺型福利,随着浙江经济发展,部分农村地区向普惠型福利发展,供、养、助福利体系基本形成,在社会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福利服务等方面,政策引导、开展广泛,结合实际、动态调整,基本形成政府、社区、农民共同参与,推动浙江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王洪友  廖斌 《学术界》2008,(2):216-220
自愿继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继承选择制度.继承选择制度的内容包括选择权行使的期限、方式和效力等.我国现行继承选择制度无论是在体系方面还是内容方面均存在许多不足.我国未来民法典关于继承选择制度的设计,既要维护继承人的利益又要维护遗产债权人的利益;既要体现公平又要追求效率;既要综合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例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提出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制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学理上理解"普遍性":知道"普遍主义"福利思想的根源、了解普遍主义福利模式的内涵和建构。普遍主义基于公民权的理念,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原则。这个福利模式包含了全体公民都可以享用的国家设置的多项福利设施和各项福利项目,且这个模式需要国家税收的大力支持。当前,这个模式在西方遭遇了困境。在我们知道普遍主义福利根源,梳理社会政策学理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福利普遍主义,对于构建中国适度普惠的福利体制,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将近代以来香港老年社会福利模式转型作为个案,揭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是如何影响社会福利发展的.并指出,香港老年社会福利正在经历从自由主义向合作主义的模式转型,表现为福利主体的多元化、福利对象由"补救型"转向"普救型"、高福利支出与低福利系数并存及福利资源的日趋整合;社会福利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特定历史变迁过程中受经济、政治与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香港经验对于内地社会福利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要保持"十-五"期间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房地产业既要向建设节约型,又要向省地型转变;既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又要向房地产业自主创新方向转变;既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报告指出,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里涉及“效率”与“公平”两个方面的关系。从目标的抉择的角度看,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既要效率,又要公平;从目标的实现顺序角  相似文献   

16.
人口与家庭福利是对人口工作和社会福利工作中的共同对象——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的整合,是一个全新的福利概念。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有其指向上的相似性,政策内容的重合性,以及实施过程的一致性。人口与家庭福利具有大福利、发展型福利及适度普惠型福利特征,包括儿童福利、妇女福利、老年人福利等内容,其供给主体多元,实施方式多样。构建以家庭为媒介,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福利主体多元,强调适度普惠的人口与家庭福利体系,对于以科学理论支撑并推动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福利实行的是"国家-单位制"模式,社会福利的具体事务由政府直接包办统揽,实行垄断性经营.随着社会福利发展模式逐渐向"多元福利"模式转变,社会福利服务的供给上也开始呈现出由政府包办服务向政府购买服务转型的趋势,政府购买服务成为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一种新型路径选择.政府购买服务在我国尚属于处于起步阶段,建议构建本土化的系统的政府购买社会福利服务的实践运行模式,并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否需要修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效率优先",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持续快速的发展,这始终是社会发展占第一位的因素。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决不是平均主义,应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有机会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成果。"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可以不必再提,但决不可以倒过来,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来代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不是以否定"效率优先"为代价来达到,而仍然是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来实现的。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过程,既要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也要防止急躁冒进和简单化处理。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城市社区福利的建设及运作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立华 《江汉论坛》2003,(10):108-111
社区福利包括社区提供的福利服务、社区内福利机构提供的福利和政府委托社区具体实施的福利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社区建设的现实目标应是发展社区福利。依托社区建立福利,并不是说要由社区代替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单位或政府原来所承担的社会福利职责,而是要发挥社区的人们生活聚居区的特点,发动社区内的一切资源,并尽可能地吸引社会中的资源,解决社区内居民生活问题,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社区福利与社会福利是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关系。应当发挥社会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大力培育非营利组织和各类非正式组织,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建立起国家、企业、民间组织、社区和家庭各司其职的新型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20.
包容性增长理念下的住房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动态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失衡和一部分人群居住困难已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究其根源,它与我国住房制度设计上忽视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因此,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要求出发,立足于公平与效率动态平衡的新视角,修正现行住房制度设计理念。即既要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公平与效率进行动态组合,更要把握好二者的着力点,将实现住房公平的着力点放在住房分配上,把促进住房效率的着力点放在住房供应上,使之既能实现"增长"的持续性,又能充分体现"社会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