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玉裁创立了古韵十七部。他的第七部是侵缉合部,第八部是谈盍合部,即第七第八两部闭口韵是阳入合部。但在他的《诗经韵分十七部表》和《群经韵分十七部表》中并没有阳入押韵的例子。这显然违反了从押韵事实出发归纳韵部的原则。但在谐声字里,却有大量的侵缉相谐和谈盍相谐现象。这种押韵和谐声的不平衡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关于上古楚方言韵部特点的讨论早已有之,但使用传世文献与出土语料来研究这一问题,学界见仁见智,结论不尽相同.全文以《郭店楚墓竹简》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诗经》、《楚辞》以及先秦其它非楚地语料,并结合韵部的历史演变情况,对《郭店楚简》所反映的语音现象逐一分析,更进一步考察了楚方言的韵部特点,认为幽宵音近、之鱼音近是战国早中期楚方言的韵部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 古音研究,向以《诗经》为主要依据。近三百年来,清儒对《诗经》韵部的归纳整理工作似乎做到了令人观止的地步,于是国内外学者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构拟上古音的结构体系方面。但我以为:对作为构拟依据的《诗经》韵郎系统的性质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这个问题不搞清楚,那么,上古音结构体系构拟结果的科学性是很难保证的。因此,本人不揣冒昧,试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代译经中的梵汉对音(韵母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代所译佛经中提供了大量梵汉对音的材料,梵语汉语虽然在语音系统上存在差异,但仍然可以为构拟汉语韵部提供参考。文章利用宾三藏佛陀耶舍等人的八部译作,构拟了十六国时代长安音的韵母系统,从中可以看到汉语从上古到中古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冬部归向的时代和地域特点与上古楚方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1.上古冬部因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向:先秦时期在西北方言中近于侵部,在东南楚方言中近于东部;2.战国以后东、冬、阳三部互通成为楚方言的一大特色;3.幽部兼通东、冬、阳三部,是上古楚方言的又一特点;4.现代湘、赣方言“农(犭农)”二字的读音与上古楚方音相关。 1 在上古韵部的划分中,冬部的独立与否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冬部与东、侵两部的关系从清儒到现代学者一直聚讼未决。或以东、冬不分,如顾炎武《古音表》、江永《古韵标准》、段玉裁(早年)《六书音韵表》、戴震《答段若膺论韵书》、王念孙(早年)《与李方伯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于省吾(释(?)、吕兼论古韵东冬的分  相似文献   

6.
学者们构拟的上古音里,二等韵的声母常常是个带-l-或-r-的复辅音,或者韵母带有某种介音.然而在中古音的构拟中,二等韵一般都没有介音.有相当多的证据证明,上古这类复辅音里面的流音成分到中古时并没有简单地消失,它作为二等韵介音保留到中古时期.如果二等韵存在着某种介音,那么,中古汉语的元音或许是一个七元音的系统.  相似文献   

7.
从李方桂和郑张尚芳上古复辅音比较中可以得出,他们都注重运用谐声构拟复声母,着眼于音系的对立互补,都能解释一些谐声现象;不同之处在于,郑张尚芳的复声母参照亲属语言的音系结构和同源词来构拟,所以更加丰富、系统,能解释更多、更复杂的谐声现象.只是他们的拟音是从语音层面来展开论证,没有顾及形态层面,语音层面结合形态音位研究复辅音也许是以后上古音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从高本汉最早的著作开始就把中国音韵学和方言田野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中古音的构拟和间接的上古音研究方面,方言资料是相当重要的角色。早期的方言田野调查以字音为主,后来认识到俗传词才是探索方言历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对于汉语上古韵部之间的音转情况,学术界提出过“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等四种类别,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古韵部类之间其实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以称为“旁通转”的音转现象.文章列举出古韵30部之间属于这种现象的30类音转材料,对这一音转事实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10.
"肺朝百脉"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朝百脉” ,语出《素问·经脉别论》 ,王冰等前人多训释为 :“肺受百脉之朝会”。从情理、文理、医理三方面对此解提出质疑 ,并认为在上古音中“调”与“朝”为定母双声 ,幽、宵韵旁转 ,古音极近 ,具通假之基础 ,更进一步从书证及语境角度证实“朝”乃“调”之假借字 ,“肺朝百脉”即肺调百脉。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讨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中的三个问题,一、阴声韵尾问题。没有韵尾保护的韵腹元音容易变易,阴阳入相承的韵部元音演变不同步证明了阴声韵没有辅音韵尾;开音节和闭音节的差异不是押韵和谐声的障碍;韵尾与-k配对,在音理上完全是合理的。二、复辅音问题。必须跳出《广韵》模式,用顾炎武"离析唐韵"的思路离析上古声母;同一个谐声符的汉字在异时异地的不同读音应该是在用发音原理可解释的范围之内,构拟复辅音是最简洁明快的解释。三、上古汉语声调的性质。《诗经》同调押韵并非一定要用超音段的声调来解释,用韵尾音缀也一样可以解释。我们愿意采纳上古押韵是韵尾音缀和谐的说法。超音段的韵律特征在那个阶段可能还是伴随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少数从事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者试图从音韵学的角度证明记录上古汉语的许多单个汉字可以离析出"词根 词缀"的形式;也就是说,有些汉字的单字本身就有词根和词缀.他们有两个方面的证据:一个是上古汉语内部的同根词,一个是汉藏诸语言的比较.我们从上古音的构拟、原始词和滋生词的确定方面证明,在上古汉语出现的单字里,目前还找不出词缀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出土的文献材料对上古音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20世纪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的成果做了全面的总结并简单加以评述,包括利用出土文献对上古音系的研究;对上古某一声纽或韵部的研究;对上古方言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韵母这个名称是用以代表公元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紀共約九百余年的周秦古韵,实际上是以詩經韵部研究为中心,并据以探源和析流。现在从事上古汉语韵母結构体系的研究,就是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周秦古韵区分韵类和构拟韵值的进一步探討。  相似文献   

15.
从汉语押韵的实际中提炼出正确的理论原则对研究上古汉语的元音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张尚芳以语音层面上同韵尾不同元音可以押韵的现象为出发点,推导出音位层面上同韵尾不同元音可以押韵的错误理论原则,并将此原则运用到上古音研究中,认为收舌收唇诸部"一部多元音".郑张尚芳这一作法不符合音位分析的基本原则,因此其所谓收舌收唇诸部"一部多元音"说在理论上是没有依据的.  相似文献   

16.
郑张系统将侵部一分为三:侵1*-um、侵2*-im、侵3*-um,侵部离析标准不一,通过对郑张系统所有侵部字测查,找出郑张侵部离析根据。  相似文献   

17.
假借是一种以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与这些字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的意义的用字现象。通过对1 761组假借字的上古音分析,可以发现:音近假借字表假借义的音与表本义的音大多符合王力先生提出的上古音声母与韵部变转规则,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相似文献   

18.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辨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对音材料显示,汉语知、章、庄组已经合流。时间上,《番汉合时掌中珠》早于《中原音韵》多则 200年,少则 130年左右。音理上,庄组字没有理由先演变为舌面音t ,再演变回舌叶音t 。同样,章组字也没有理由先演变为舌面塞音 ,再演变回舌面塞擦音t ,然后又演变为舌尖及舌面塞擦音t 。因此,与之相对应的西夏语七品正齿音构拟为卷舌音t 类、舌上音 类、舌面音t 类,均不妥。应构拟为舌叶音t 类。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不仅在上古韵部研究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上古声纽研究方面也创获良多。章氏的上古声纽研究,在承袭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结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典籍文献语言用例及个人的审音经验,将传统的三十六字母进行重新的分合归并,即:娘日归泥、精组归照、喉牙互易、喻母并影,提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声母系统,解释了其间的声转关系,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章氏的上古声纽说,与其上古韵部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形成了声韵兼顾、正变互补的古音研究。这种古音学说与其“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一道,共同组成了植根于汉语汉字特点、具有鲜明中国语言文字学特色的字源学理论体系,为其后撰作系联《说文》同源字族的《文始》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