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生育观是吴地传统人口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以传统社会的生活环境为前提,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吴地人口历史状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传统生育观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现当代吴地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传统生育观并未退出社会生活的舞台.其不仅成为当代吴地人口问题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当代吴地人口控制工程中的传统难题.要根本解决吴地当代的人口问题,就必须全面检视和改造传统生育观.吴地传统生育观在总体特征上与中国传统人口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尽管吴地的传统生育习俗与其他文化区域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跨区域的意义.需要提出的是,宋元以来的吴地一直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这就使吴地在传统人口思想与人口状况的研究中,具备了一定的典型区域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动态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现实社会状况的变化,但随着文化基因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人口观念亦对中国人口政策具有某些影响。通过梳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发现古代中国人口观念属于扩张性的,即努力增加国家人口总量以期增强国家力量,从而不会对民众的生育进行控制,甚至会努力吸引其它地方的人口来到本国以增加人口。此外,中华传统人口观念中重男轻女的理念对于家庭生育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当代计划生育政策会受到传统人口观念中某些消极思想的挑战,但业已纳入到能够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之中的人口发展规划必然会对经济与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挑战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已有文献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理论探讨,尚未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本文将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与2000年至2015年间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经济数据相结合,研究经济增长与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发现高房价有助于降低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而经济增长则没有显著影响;房价上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儒家伦理和传统生育文化影响力小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初期性别干预程度高的城市;女性社会地位、城镇化进程、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地区生育政策等传统的经济和社会因素也有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化发展、加强"男女平等"宣传教育并普及新型生育文化,从而继续缓解家庭生育行为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可持续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未来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控制人口数量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注重人口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走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促进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宏观管理体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与开发并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环保制度建设和市场调节,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些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人口现代化抓起。一、人口现代化的特征人口现代化着眼于人口发展全方位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现代化,人口分布态势的现代化,人口结构的现代化,人口素质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现代化等。生育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育现代化就没有现代人口转变的完成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也就不会出现建立…  相似文献   

6.
人口控制与环境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控制是消解人口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环境伦理课题。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同时不断提高人口质量。人类要有效地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就要对传统生育观念进行伦理反思与批判 ,正确认识人口控制的环境道德义务与责任 ,自觉遵守人口控制的环境伦理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原则 ;生育自由与生育控制相统一的原则 ;优生优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长期超低生育率必然对人口总量、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研究低生育率与预期寿命提高带来的人口结构性问题及应对措施,为中国低生育水平地区提供借鉴.分析太仓人口发展状况发现,长期的超低生育率使太仓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超过二十年为负值.同时基准人口比例也低于同期全国的基准人口比例,长期处在远低于1的状态,户籍人口过快衰减的特征非常明显.太仓由于户籍人口缺少生育水平提升的空间,依靠自身难以实现年龄结构均衡.这其中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女性晚婚比例的提高,使已婚育龄妇女人数明显减少,而希望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妇女也占比较低.这些因素的存在,与低生育率陷阱理论中影响出生率上升的强化机制完全吻合.太仓生育水平的提高缺少足够的动力,未来必然保持原有生育水平甚至会继续下降.太仓户籍人口依靠人口迁移缓解了自然增长的持续下降,外来人口缓解了人口数量和结构矛盾,但增速已经由快到慢.从太仓应对人口结构性问题的措施来看,面对人口结构不均衡带来的老龄化比例较高、独生子女婚育冲突以及失独家庭等问题,需要基于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现代化体制建立“三社联动”思想,发展志愿者团队和社工机构,为政府购买养老等服务提供支持,使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针对中国很多地区还是处于未富先老状态,政府购买服务缺少经济支持,需要在预防低生育率陷阱产生以及养老支持定位于保基本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国各省内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现有的省级水平上对生育率影响因素的宏观分析很难给出较为可靠的定量分析结果。本文利用1990年我国2031个县(市)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民族类型和所在地区的生育政策等资料,分析了在低生育水平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和生育政策等因素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省级生育政策对县级生育水平的差异起着重要作用,县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类型对生育水平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研究还揭示,中国各民族之间生育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政策的差异所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社会经济因素后,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显著地高于汉族地区。因此,中国民族之间生育水平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9.
均衡制度观提出了研究制度变迁的新方法。人口政策本质上是人口均衡发展路径的概要表征和信息浓缩。人口生育政策的演变是人口发展状况、原有人口政策、制度结构中的其他制度安排、经济发展及其战略、人口与资源及环境关系、参与人因素博弈的结果,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也反映了制度变迁的这一一般规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方式、消费和内需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少子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以普遍一孩为基础的人口生育政策存在严重的非均衡。稳定不稳定的制度,这是现行生育政策和其他社会政策不兼容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期有一种呼声:放松生育管制,主要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或"人口红利"丧失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也有极端观点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影响中华民族复兴和种族安全。这些认识有失偏颇:(1)主张"适度"放松管制,理论上成立,实际执行一定是远远"过度",因为现在政策上没有放松,实际执行上就有很多违背政策超生的,人口普查的结果就是证明;(2)威胁中华民族复兴和种族安全更是夸大事实,真正阻碍中华民族复兴的一定是中国巨大的人口负担。人口老龄化是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一些压力,但同时也是发展针对老龄人产业的机会,而且,相对于放松生育管制从而人口高增长而言,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和负担是小的和短期的。中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人口负担大国,巨大的人口总量,对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子孙,都有巨大的负外部性,会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想发展成为发达国家,首先经济结构必须升级,而经济结构升级又必须以生产要素结构升级为基础,必须提高技术和资本的比例,而不应该留恋于吃"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因此,中国必须长期持续地坚持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严格控制人口总量增长的前提下,提高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云南后进山地民族的人口增多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日增,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又维系着传统生育习俗在其社会中的发展与影响,形成怪圈。文章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传统生育习俗在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上仍遵循传统的价值观念,严重制约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人口、生态之间的恶性循环,传统生育习俗既属于历史范畴,又属于文化范畴,体现的是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要使二者相适应,不仅是改进医疗卫生条件、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问题,它需要进行全社会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中国三十多年“计划生育”的实践,总结并创建不同生育指标的“人口结构模型”和“过渡期人口结构图”。这些人口结构模型,揭示出不同生育指标下人口的组成状况,因为它反映的是客观规律,对实现人类有序繁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人口结构模型”,具有固定的数学模式和数字组合,存在典型的定律、定理特征,根据通用的科学定义,故称之为“人口结构定律”或“人口结构定理”。  相似文献   

13.
人口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阶段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这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区拥有80%以上的人口,且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水平不高,农村社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备,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较深的农民生育行为的转变尚需较长的过程等。但人们往往忽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我国广大农村社区某些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大国,又是一个经济文化水平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中国,最引人注目而又影响最大的社会保障工作莫过于生育保障。从总体上看,生育保障包括生育的法律保障、生育的社会保障、生育的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本文拟对此作一概略的探析。一、中国生育保障立法原则及其历史发展所谓生育保障,是指在承认并尊重生育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前提下,在一国范围内对生育行为实行宏观指导和综合保护,以保持人口再生产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保证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可见,生育保…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周恩来人口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口素质普遍低下 ,文盲、半文盲占 95 %以上 ,旧的思想观念非常浓厚 ,传统的多子多福、四世同堂、五世共昌、传宗接代等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 ,它刺激着人们早生早育 ,多生多育。同时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稳定 ,生产得到了发展 ,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而人口再生产出现了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势头。因此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的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成为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关注的问题。毛泽东周恩来都主张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人…  相似文献   

16.
生育率转变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人口学根据西方国家人口转变的经验总结出一套生育率转变的标准模式,即经济发展是生育下降的唯一动因。本文在研究中国农村生育率转变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农村生育率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标准模式,即在社会改革和社会制度的创新为生育率下降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生育率下降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表明中国农村生育率转变走的是一条计划生育与社会发展并举的特殊道路。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中国农民生育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世纪之交,中国人口控制的重点难点仍在农村。对深受传统文化濡染的中国农民来说,文化因素对其生育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后者作为文化的心理层面,是文化成为类型的灵魂。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东西,表示一种观念之流和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在深受数千年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洗礼的中国,最为保守的精神文化,在社会机体组织及人的心理——生理结构中仍有着生命力和潜影响力,并业已积淀为普遍的心理——生理素质因素,时刻规范、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其中的传统生育文化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到后来从生育出发而形成的一系列关于婚姻、家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经年累月,在农民最深层的心理意识中积淀,使他们将生育视为一生中重要的事业,是生命逻辑中主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回顾80年代江苏人口增长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逐步制定、完善生育政策,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我省有计划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但同时,超计划生育在一些地区仍然很严重,干扰着人口计划的执行。因此,总结过去10年人口增长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分析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和背景,寻求保持人口稳定增长的政策途径,对“八五”计划时期以至今后10年控制人口增长是十分必要的。一、江苏人口增长的回顾分析 1.稳定与波动——人口增长的过程分析 80年代江苏人口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  相似文献   

19.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我国现在人口正值生育高峰,人口增长过  相似文献   

20.
广东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其产生的原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传统、技术和管理、生理因素及人口迁移等多种原因。性别比失衡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会造成婚姻挤压、加剧非法妇女贩卖、影响社会稳定和败坏社会风气并造成道德滑坡,还不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和我省人口结构的优化及人口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更会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而要治理我省的人口性别比失衡,则需要从转变生育观念、提高社会保障、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等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