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艺术中最能展现人类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艺术,也是人类最敏感的艺术形象———人体,来表达人本身的思想感情以及与大自然的关系,这是当前能表达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亲密关系以及表达人是自然之精灵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用艺术中最能展现人类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艺术,也是人类最敏感的艺术形象--人体,来表达人本身的思想感情以及与大自然的关系,这是当前能表达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亲密关系以及表达人是自然之精灵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玄幻网络小说的繁盛,一是因为人类“自我超越”、“自我欣赏”这两种心理原型的外现,二是因为文学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苦修”和“气运”是两种心理原型的结构形式,所以作为这两种心理原型产物的玄幻网络小说难以摆脱“苦修加气运”的总体结构形式及类型化特点。这种极端的类型化突出表现了两种心理原型对自我的崇尚,事实上重建了人的中心地位,重构了稳定的价值体系,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原不当侵害人对不当防卫能否进行逆防卫,理论上存在赞成与反对两种观点。当面临生命或重大健康安全时人会本能地反击,这是人性的表面,国外立法和我国正当防卫制度都没有否定原不法侵害人的逆防卫权。着眼于加害与被害的关系,否定逆防卫人的逆防卫权有脱离现实之嫌。但逆防卫毕竟是一种特殊的防卫,如果按正当防卫的一般条件要求逆防卫人,不利于原防卫人权利的保护,因而还必须为其设置一些特殊的限制条件。从逆防卫的特殊性出发,除满足正当防卫的一般条件外,逆防卫的成立还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不当防卫必须严重危及人身安全;二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不当防卫非常紧迫;三是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不允许进行逆防卫;四是逆防卫人必须履行躲避义务。  相似文献   

5.
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霍布斯从抽象的人性原则和人类的理性与经验出发,阐释了国家的起源及其合法性基础,即人们自己通过缔约建立“国家”,但人们所缔之约是“带剑”的契约。为保障政治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霍布斯主张给予主权者超越于法律和臣民之上的权力。同时他也主张为个人的自由留下空间:一是在“法律沉默下”的自由,二是自我防卫的自由;并规定了主权者的义务:保卫人民的安全是其根本义务,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如此,霍布斯游弋于极权与自由的两极之间,耕耘一生也没有找到突破口,从而留给我们一个充满悖论又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有限怀柔与谨慎合作:明代封贡防卫合作的思维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军力的局限,明朝君臣的封贡防卫合作思维一直以明王朝的现实利益特别是王朝军事安全为核心,奉行一种务实性的军事外交政策,其要点在于有限怀柔与谨慎合作。在这种根本的政策思维之下,所谓和平外交、存祀主义、中立主义、干涉主义各种具体的外交政策与策略,皆各得其所、各尽其用,颇有可采,这在明朝有限的封贡防卫合作实践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虽然自嘉靖中后期始,特别是万历中期以后,明朝在东南亚海域的外缘封贡防卫体系逐渐被破坏殆尽,以陆上毗邻属国、属部为核心开展的封贡防卫合作也愈加窒碍难行,明朝封贡防卫体系的圈层性收缩与封贡多元诉求的退行性选择日益明显,但仍不脱维护本土安全之要旨,亦可谓世异时移,攻守之势相异,因此不能以汉唐盛时之事苛求于明人。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与人类意识的语言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与人类意识有一种共生关系。人类意识内容的表达使以人声为媒介的语言符号得以形成 ,语言符号也在人类意识的表达中得到发展。然而在人类意识外化要求下产生的语言及其派生形式对人类意识的表达也有某种局限性 ,语言表达的人类意识是人类意识中需要外化及语言形式所能外化的部分。在以往的研究中 ,过分地夸张了语言对人类意识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义的研究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它必须联系人类的认知心理.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语言符号的多义性与创造性离不开人类的两种思维模式:意象图式模式和隐喻认知模式.人类从具体的反复的空间经验中抽象出意象图式,以此为基础,隐喻认知能力又将物理空间概念映射到其它具有相似性的抽象的概念结构中去,从而扩充一个具体词汇的意义.多义词的语义范畴是以原型即本义或具体义为中心而储存于大脑中的,其它抽象义项围绕这个原型以辐射状结构排列.  相似文献   

9.
人口安全是关系到人口自身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安全的重要基础。边境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结构、生育文化、教育水平、人口结构等因素,致使其人口安全和人口发展对于巩固边防、树立国门形象、维护和增进民族团结、发展边境贸易、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二十年来,中蒙边境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恶化的双重影响,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蒙边境地区的人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恒常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涉及到城市的宏观、中观及微观各个层次,它动态地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等方面的特质。城市空间外在地表现为物质形态的空间生产,内在地体现着城市结构的特征与逻辑,它以多种方式展现着人们对于美好城市的向往。因此,城市空间是由事实城市、想象城市、认知城市三个方面的原型共同构成。作为认识框架,这个综合原型可以应用于对城市空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相对完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介词的空间位置意义进行认知分析,并对其空间概念向其他域映射而产生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隐喻在介词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和人类的自身体验在形成抽象概念意义中的作用和心理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3.
对空间的感知能力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人类的认知存在普遍的空间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是引起语义变化的被遮蔽的主体,意象图式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源域来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的,实现不同领域的跨越路径是空间映射。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把某种空间关系或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之中,从而把握非空间事物或概念的性质的方法。空间隐喻模式主要分为容器隐喻、距离隐喻、前后方向隐喻、整体部分隐喻。空间与英语中的空间隐喻模式之间的意象图式和理据,为空间隐喻提供了认知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5.
居住建筑群体中交往空间的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宅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为人提供居住的空间与场所,更要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来满足居住者的社会和心理需求。文章通过对城市居住建筑群体环境中交往空间的元素与素材的分析以及对交往空间层次的划分,探讨了交往空间的产生途径,提出积极营造适合现代人居住的多维化与人性化的交往空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开 NP”结构是一个以空间状态转换为基础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系统。通过隐喻的认知投射,“NP”的空间范围从物理空间层面拓展到时间层面、人体空间层面、社会空间层面、心理空间层面,“开 NP”结构由典型的“封闭开放图式”投射出了“隐蔽显现图式、不存在存在图式、静止运动图式”三种变体图式,进而形成了“开 NP”结构的范畴化系统。  相似文献   

17.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居住生活模式。文章对英国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的过程中的人类集约式居住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从城市人口集聚、城市社会制度、城市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形态发展的视角对集约式居在行为、空间、公共住宅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居住行为的角度研究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于审视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象图式是十分重要的语义结构。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人体词「頭」的语义结构,可知人体词「頭」多义结构的形成是在具有自然联系的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段来实现的。意象图式在多义词词义拓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空间资源使用的角度,提出个体在居住空间选择中的“主动分异”和“被动分异”,是从微观角度对居住空间研究中的宏观视角进行的有益补充。居住空间的“主动分异”和“被动分异”不仅是与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空间选择结果,同时影响着居民对城市空间资源相对平等的使用,并进而影响社会群体差异的“再生产”和固化。  相似文献   

20.
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空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分异已然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通过对杭州市商品住宅面积、类型和价格分异的讨论,勾勒出目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透过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探究居住空间结构分异的动力机制,以便提供一些居住融合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