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编辑部纪事     
《社区》2008,(10):1-1
楼门组长工作的价值 近日收到读者张贵启寄给编辑部的来信。信中说,北京海淀区某街道下属一个社区的居委会在年底举行了年终工作总结表彰会,社区各楼门的100余名楼门组长出席会议,就在即将宣布开会前的两分钟,一名70多岁的楼门组长突发心脏病……尽管经过多种方式的抢救,她还是没有苏醒过来,最后由120急救车送走了。病故的楼门组长,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职工,担任楼门组长近20余年,平时没有享受过社区的福利待遇,只是在年终时街道办事处根据社区的经济条件买点生活用品发给大家表示慰问。该社区居委会为了妥善办理她的后事,除了及时通知她原来的工作单位外,还向街道办事处作了《关于(楼门组长)有何待遇》的请示。最后得到的电话答复是:“病故在会场的楼门组长有何待遇没有上级文件规定,从人道的角度考虑,街道同意拿出500元,并购买一份水果作为慰问品,让居委会出面代表街道向其道属表示慰问。”  相似文献   

2.
潘广义 《社区》2012,(31):11-11
社区干部分楼包片,各楼门院设立楼门院长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新时期社区建设中出现了困境,具体表现为“六难”:一是精神传达难。社区有事通知楼门院长只能张贴通知或通过召开楼门院长工作例会进行,遇到紧急情况就需要逐一打电话落实,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效果不好。二是问题汇报难。如果楼门院长对工作中发现的大小问题都到社区当面汇报,那么社区工作者们将会陷入繁重的接待工作中。三是作用发挥评价难。楼门院长作用发挥形不成完整的统计和分析。四是表彰奖励难。  相似文献   

3.
赵永霞 《社区》2005,(12):35-35
倪克定是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东中街社区44号楼的一个楼门长,他对社区各项活动都热心参与,对公益事业热心奉献,有人说他给社区居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有人说他一把年纪该回家歇歇了。然而不论别人怎么说,他都是长年累月默默奉献。今年已79岁的倪克定是原百批公司退休职工。由于他一副“热心肠”,被社区居民选为楼门长。这样一来,老倪可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44号楼有4块黑板报,写得一手好字的老倪,主动地把出板报的任务接了下来,时政要闻、社区工作、保健方法、礼仪知识……无论是社区主任布置的,还是自己搜集的,只要是对居民有好处,…  相似文献   

4.
潘广义 《社区》2012,(21):11
社区干部分楼包片,各楼门院设立楼门院长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新时期社区建设中出现了困境,具体表现为"六难":一是精神传达难。社区有事通知楼门院长只能张贴通知或通过召开楼门院长工作例会进行,遇到紧急情况就需要逐一打电话落实,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效果不好。二是问题汇报难。如果楼门院长对工作中发现的大小问题都到社  相似文献   

5.
孟谦 《社区》2014,(12):1-1
一年多前,本刊曾刊登过—篇文章——多亏了黄夏月。说的是一位名叫黄夏月的老人,在宁波市某社区的—座居民楼里担任楼门长。前年12月16日那天,她一早发现自家居住的这座危楼很多地方有了新的开裂,所以赶紧通知了相关部门,并招呼邻居们及时撤离,而就在大家从楼内撤出后不到两小时,楼塌了。她及时而明智的决定挽救了楼里邻居的生筑事后,本刊从社区公益志愿者的价值的角度,赞扬了她的义举,现在回想起来称这位老人为“救星”一点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6.
温和 《社区》2010,(7):38-41
随着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2009年换届工作的深入进行,各区县按照《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和《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在充分调动社区各类主体建设的积极性、不断规范社区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北京市东城区在10个街道115个社区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社区共建的治理模式,在调动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健全基层民主自治机制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社区》2015,(9):8-8
“I You She”翻译成中文是“你、我、她(他)”的意思,这本是三个最普通的人称代词,平淡无奇,但如果你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社区里打听一下,人们会告诉你,这是个很有名气的社会组织——“爱有戏”。“你、我、她(他)”包含了社区中的每一个人,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和连接。  相似文献   

8.
李金清 《社区》2014,(27):42-42
随着北京市朝阳区部分住宅小区楼门文化的开展,楼门、楼道已经不仅仅是居民出入的必经之地,还成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课堂”,楼门文化丰富的内容越来越受到百姓青睐。  相似文献   

9.
汪代华 《社区》2009,(7):4-4
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市首批创新型科普社区”命名仪式上,大兴区清源街道兴华园社区、丰台区南墙缝社区、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一区、平谷区北寨村等21个社区被北京市科委授予“创新型科普社区”称号,这些社区光荣挂牌(1月21日《环渤早报》)。  相似文献   

10.
范慧 《社区》2016,(18):28-29
红莲中里社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中南位置,东起莲花河,匿至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南与红莲南里社区接壤,北与红莲北里社区为邻。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楼42栋,86个楼门,7600户居民,近2万人,是西城区目前规模最大的社区。  相似文献   

11.
周芙蓉 《社区》2005,(22):28-28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新建路社区居委会,位于东城区安外大街与外馆斜街交汇处。社区内现有居民楼8栋,27个楼门,23个平房院,常住居民1288户,3611人。辖区内的安外大街3号院是天坛家具公司的宿舍楼,天坛家具公司的一些退休老职工大部分住在这里。他们的退休金不高,不到1000元,其中还有许多低保户和残疾人,大家都开玩笑叫他们“穷老头”;青年湖北街1号、3号楼是国资委有色金属总公司的宿舍楼,楼里住的多数都是离休干部,退休金大多数在3000元以上,大家都称他们为“富老头”。经济收入的差异把“富老头”与“穷老头”割裂开来,他们虽然住得很近…  相似文献   

12.
邱美霞  佘记其 《社区》2014,(7):33-33
王夕锁大妈是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万善园社区的网格长,也是这个社区的居民。1995年,她从一家企业退休后,就当上了万善园社区居委会的一名“零薪制”的居民小组长,虽然辛苦,有时甚至讨气怄,但她却做得十分顺当,而且很开心愉快。用她的话说,“我热爱社区工作,虽然社区里的事大都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但我喜欢做,特别是做调解的事,能帮别人打开心结,很愉快!”  相似文献   

13.
东海 《社区》2003,(16):26-26
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海运仓社区,是一个危改回迁、服务设施完善的全新社区。在危改回迁的过程中,北新桥街道指导帮助海运仓社区建立了一套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温暖的家。在社区自治方面,充分发扬民主,自下而上地选举产生了社区自治组织。从楼门长直选开始,民主选举产生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都建立了规范的章程、制度。社区居委会加强对社区中介组织的指导并将其登记备案。通过建立公告制度,使居民了解其活动情况,便于居民参与和监督。海运仓社区已把对物业管理的监督纳…  相似文献   

14.
社区是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区域,以一幢楼或几幢楼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居民推荐的居民小组长。居民小组长是社区最基层的“领导干部”,是带领居民前进的带头人。在带领社区群众前进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当一名居民组长需过好“五个关”:  相似文献   

15.
王彬 《百姓生活》2013,(3):21-21
都说住楼房的邻里关系生疏,但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起重机厂社区11、12号楼之间,有一间小平房,主人傅雅岚热情帮助邻居,将小平房变成了邻里交往的平台,被街坊们称为“温馨小屋”。傅雅岚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总是表示,她是向社区的老大姐们学习,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6.
社区时讯     
《社区》2004,(8):9-10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街道社区体制改革拉开帷幕2004年3月5日,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街道率先启动社区体制改革程序。这次改革将按照“重心下移、服务社区、责权统一、费随事转”的原则,在街道机关和社区两个层面同步实施,做小街道,做大社区,理顺街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做小街道就是  相似文献   

17.
史芳芳 《社区》2010,(36):21-21
刘晓娟,是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风雨坛街道茂泉社区的社区主任,因为她比我们年长,我们都叫她大姐。她为人热情,心地善良,为居民办事不惜辛苦,是社区的主心骨,因此我们又亲切地叫她"老大"。 社区里有一名患有脑瘫的残疾人张某,在三十几年里,她虽住在一楼,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床,走出过楼门。有一年暑假,社区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在大院里放映露天电影,没有看过电影的她非常渴望走出家门看一眼电影。  相似文献   

18.
彭代国 《社区》2013,(30):44-44
“鸟语花香”“康乐之家”“幸福家园”……这是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大驿坝社区蓝色奥运小区居民楼别出心裁的楼门设计牌匾。别有韵味的楼道,不仅楼门上挂上了书画牌匾,楼道墙上也贴上了诗词书画,让人犹如走进书画作品展厅。  相似文献   

19.
刘颖 《社区》2005,(13):24-24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三友里小区有这么一个“显眼”的楼门——10门,无论是楼里的卫生,还是楼外的垃圾道,都收拾得干净利索,楼道有宣传画、宣传栏,窗前摆着各式的鲜花,住在这儿的邻居们守望相助。在这里,楼长穆剑春是大家的“当家人”,看到每天进进出出的穆姨,大家总是感到亲切、踏实。穆姨住在10门208室,自担任楼长以来,她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为楼里大家的事,操尽了心。在她的心中,早已把10门的事看作自家的事,把给大伙办事当作给家人办事。她总说,自己楼里的困难,能解决就别推给社区,我这个楼长就是要多替社区“消化”些小问题!穆姨和“美化…  相似文献   

20.
张晓华  张冬梅 《社区》2005,(21):32-32
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高家园社区的办公室,只要一有聋哑人上门,最先被找的准是他们的“声音”姑娘。“声音姑娘”名叫李晓梅,是一位精通手语的社区工作者,她总是满面笑容地帮助聋哑人。日夜为残疾人忙活的晓梅本身也承受着残障的不幸——一条腿天生畸形。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上天虽没给她健康的身体,却给了她善良的心灵。晓梅告诉记者:“也许是因为自己先天有缺陷,我更能体会残障人的内心苦楚。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让我更愿意为残障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李晓梅与手语的缘分开始于她的第一份工作。那时她上班的车间里就有用手语交流的聋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