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通篇琅琅上口 ,明白晓畅 ,千百年来 ,众口传诵。然释其首字 ,犹有两说并存。一说以为 ,“床前明月光”之“床” ,即指普通睡眠之具。全诗乃言诗人睹月思乡 ,夜不能寐 ,起床沉吟之状 ;一说以为 ,“床”乃井栏之谓 ,非卧榻之谓也。古人聚水而居 ,有人处即有井 ,故井可代指村落、城镇 ,又常引申为故乡之意 ,“市井”、“背井离乡”云云 ,皆由此而来。全诗乃言诗人绕行井边 ,望月怀乡之情。两说皆可通 ,若强欲索作者之原意 ,恐须起太白于地下也。愚以为 ,诗无达诂 ,自古而…  相似文献   

2.
“床前明月光”的“床”字还是解释为“睡床”为好──与程瑞君先生商榷鲁梁《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95年第2期载程瑞君先生《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一文(下简称程文),指出李白《静夜思》诗中的“床”字应是一种坐具,而“肯定不是睡床”。古代汉语中的“床”字...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静夜思>语言浅近、妇孺皆知,而其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当何义讲,却至今未有定论.目前学界大致有三种意见:一作"睡床"解;一作"坐具"解;一作"井栏"解.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月亮     
茹喜斌 《中华魂》2013,(18):44-45
李白那些大气磅礴的诗篇,总令我心神追远志向云霄。但我更欣赏他诗中的月亮。这或许缘于儿时就能吟诵的《静夜思》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洁朴素,粹出自然,犹同天簌云锦流泉飞歌,唱出思乡之浓浓深情,也绘就一轮华夏永恒的明月。  相似文献   

5.
张教诚 《社区》2009,(14):13-13
反复阅读马未都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和谢德明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并非马扎,而是井栏》两文(两文先后刊载《书摘》2008年第6期和第8期),发现两位先生的立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床”在户外,而不在室内;李白一上场就望月思乡.而不是一觉醒来,看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后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6.
笔者日前已作《唐诗新说七题》,今以“八题”续之,谬称“新说”,颇觉汗颜,实冀抛砖引玉,为求名家指教也。一、“床”还是解作“睡床”好李白《静夜思》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著名的思乡之作,写得十分出色,可谓言短情长,感动了古今多少他乡流落人,称之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恐怕也不过分。诗中写游子因思乡情切,所以思绪恍惚,目光迷离,竟然疑明月之光为地上白霜,转而醒悟过来,便举头望月,羡月能“团圆”,又低头思亲,叹己之独处。以上对诗意的分析,千余年来早成定论,并无异议。如清人愈樾在《湖楼笔谈》…  相似文献   

7.
[刨根问底]“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中国人都熟悉。因为它通俗易懂,还因为它充满联想。从白茫茫的月光,李白想到了凄凉的寒霜;从高悬的明月,李白想到了遥远的故乡……李白就是这样一个浮想联翩的人。古书上记载着“梦笔生花”的故事:一个夏季的夜晚,少年李白坐在院子里乘凉,不知不觉睡着了。在朦胧的梦乡中,他梦见自己所用的一支支毛笔,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一张张白纸,也都自动飞到了他跟前。李白高兴极了,拿起笔来,不觉文思如潮,写下了无数佳作。当他一觉醒来时,才知道自己做了一…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静夜思》是当代中国知名度最高、普及度最广的小诗,堪称天下第一绝句。诗中物象的亲切性、音韵的和美性、思维的单线性、空间的可变性、时间的永恒性、身心的依存性,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魅力系统。但是,《静夜思》在整个唐代并未受到评论家和诗选家们的青睐。而且"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两句,也是明代人从李白原句"床前看月光"和"举头望山月"改动而成的。"明月……明月……故乡",不仅大大增强了宇宙间的空明感,强劲延续了望月思乡的诗歌传统,而且大大凸显了明代文人群体的"大明"意识。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民族情绪,更使得这两个"明"字别具意味。因为在古典诗文中,"故乡"与"故国"同义。从明清两代开始,中国读者用集体的智慧,小小修改了李白的《静夜思》,大大强化了"作品的绝对独特性",又用集体的热情,一代代人亿万次地持续诵读。时至今日,终于在千淘万汰之后,将"床前明月光……"托上了民族记忆的珠穆朗玛峰。透视一首默默无闻的唐诗演变为天下第一绝句的特殊历程,后人可以在文学创作、作品改编、接受研究等方面获得多向度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李白《静夜思》的重新解读,否定了前人之说,重新考证了《静夜思》的作时和作地,即认为李白《静夜思》当作于天宝六载(747年)至天宝八载(749年)秋,其时李白在金陵  相似文献   

10.
广州话的oe     
一、外地人学讲广州话,读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哪些字音最难念准?最难念准的是诗的韵脚“霜、乡”二字。广州话“霜“念(?),“乡”念(?),主要元音都是(?)。二、为什么外地人学广州话念以(?)为主要元音的字音有困难? 汉语方言拥有(?)(或φ)元音韵的甚少,早已知道的只有吴方言的上海话有φ、μφ、φy,苏州话有φ,φy。闽方言的福州话有(?),建瓯话有(?)、(?)。最近才知道湖南攸县方言有aφ、iφ、(?)φ。  相似文献   

11.
由宋到清代《静夜思》版本嬗变情况可见:明代《静夜思》版本错综交杂,共有八种之多;比较宋本和当今流行的两个"明月"本,其中的"床"字具有不同的内涵,审美过程也有室外"赏月思乡"和室内"触月思乡"之别,"形象圆整性"的审美原则得到更充分的认识;明人对《静夜思》版本的改变是"故意误读",应肯定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的精华,享誉中外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也受到好多翻译大家的青睐。许渊冲的意美、形美、音美不断成为诗歌翻译的标准和追求,在此力求运用“三美”原则,以不同英译本为例,分析和探讨译者在翻译《静夜思》过程中如何将译文做到声形兼顾、意境再现。  相似文献   

13.
《中华魂》2007,(9)
唐代诗人李白的大名,是尽人皆知的。他的许多名篇,如《静夜思》、《把酒问明月》以及《蜀道难》、《将进酒》等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甚至通篇背诵的。但是,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诗仙"还写过正面歌颂工人的诗篇。最近我在学习唐诗中,读到他描写冶炼工人的一首诗《秋浦歌之十四》:  相似文献   

14.
独坐敬亭山     
我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生活在唐代。我的诗句一直是同学们的好朋友哇,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静夜思》、《思朗月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山上有敬亭,为南北朝时代诗人谢月兆(tiǎo)赋诗的地方。群鸟都高高地飞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一诗脍炙人口 ,千古流传。它借着平淡浅显的文字 ,清晰地刻画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情怀。笔者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分析 ,对李白《静夜思》一诗及其七种译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 :(1 )对同一经验的看法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过程来体现 ,但是不同类型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具体意义和意境却有所不同。 (2 )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诗歌及其译文 ,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一些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的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守住宁静     
正人生短促,人寿几何。诚如庄周之所言:"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而我们短促的一生中,能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永远陪伴着我们的是心情。千万别小看这心情,它能让天地为之动容、草木为之异色:同样是走进大观园,刘姥姥感到的是开心,林妹妹感到的却是伤心;同样面对如水的月光,李白缠绵浅吟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李白《静夜思》英译文的意境即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的对比分析,说明只有译者和作者双方思想融为一体时,译文与原文才能风格一致、进入化境,译者才能“译出神采、译出韵味”。  相似文献   

18.
于丹 《社区》2013,(2):4-4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相似文献   

19.
对唐诗《静夜思》中“床”的理解争议颇多,由此可究及英汉词汇意义的多种对等方式,“假朋友”则是其中之一。翻译中的“假朋友”可以划分为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在客观意义的“假朋友”被译者慎避之后,主观意义的“假朋友”则成为翻译的大敌,而相应的“隐性负效应”成为译者所要克服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依据,从小句关系角度对比研究李白的《送友人》、《怨情》、《静夜思》及Herbert A.Giles译作,发现译者作品在小句复合体数目、逻辑——语义关系、逻辑——依赖关系方面与原诗存在较小的差异性,由此说明Giles唐诗英译文本结构的“等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