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年代初,正是二十几岁的钱钟书先生天才挥发崭露头角的时候,外间时有议论钟书先生的文章学问均在同是学者的父亲“老钱”先生之上。钱钟书先生的父亲钱基博先生(1887-1957),字子泉,也是当时声名遐迩的学者,所著《中国文学史》《现代中国文学史》《近百...  相似文献   

2.
钱基博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古文家和教育家,以集部研究著称于世。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大的古文流派。虽然钱基博主张不立宗派,但也不排斥宗派,尤其与桐城派关系密切。不管是从宗族到出生地,从人生到交游,从教学到研究,钱基博与桐城派都有颇深的渊源。通过钱基博与桐城派的关系的深入探讨,我们既可以更好地了解钱基博的学术特征以及发展历程,也可以窥见桐城派在中国现代学术中的接受与命运。  相似文献   

3.
傅宏星 《云梦学刊》2012,33(3):36-38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号潜庐,江苏无锡人。钱基博不仅以集部之学见称于世,而且湛深兵学,成果丰硕,自谓:“余少喜论兵,五经四子书毕,能烂诵孙武书十三篇,而贯串诸史,出以己所独见。又读陈亮《酌古论》而善之,每学所为,下笔罐罐不能以自休,于山川形势险要,古今用兵战守攻取成败得失之迹,皆有折衷。”尤其是“芦沟桥事变”以后,钱基博避寇来湘,任教于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即今湖南师范大学前身,以下简称国师),乃重拾少时所好,经世致用,由谈兵而知兵,曾与李默庵、王耀武、丁锦、戴安澜、韩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交往频繁,分析战情,制订战术,多所建言。  相似文献   

4.
王丹 《社会科学》2023,(11):89-98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土文学史编纂的代表之作,一问世就因其中西杂糅、新旧不均的体例受到极大争议。学界针对钱基博的文章学观点多有研究,但从他的教师身份以及教材角度切入,亦可解释该著之体例和主旨上的特殊之处。一方面,《现代中国文学史》是新学制规范下的产物,其思想脉络可在钱基博十数年的教材与讲义中找到印证;另一方面,该书亦有意与学界对话,以“提纲挈领”“详考因果”来纠正日式文学史模式,以史家笔法扩充“文学”的外延,以易学“会通”思想融合新旧学术,以文化上坚定的中国立场达到纠正道德人心的强烈诉求。  相似文献   

5.
王元化先生的去世,结束了中国学界"北钱(钟书)南王(元化)"的历史,也结束了20世纪以来从王国维到王元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王元化先生的人格精神和社会理想,已进入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传统,成为我国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正> 王绍曾先生,江苏江阴人,1910年生,现为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古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30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以优异成绩见知于唐文治、钱基博两位大师。同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协助海盐张元济先生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亲炙于张氏之门。王先生早在30年代即已  相似文献   

7.
2泄纪二三十年代,钱基博在写作系列文学史论著时.首先思考的问题是,"文学史"书写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文学史、文学、文之间的关系如何.钱氏指出,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与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存在根本区别:传统的"文苑传"以生产文学作品的"人"为中心,"文学史"则以知识本身为核心,关注的是"文"这一类知识.钱基博还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的本体、"文学史"的书写范式等问题.钱基博结合中国学术传统中的相关概念,将现代"文学"学科分为三个层面:文--零散的知识,"文学"--"文"这一类知识的谱系归属."文学史"--"文"及"文学"等构建起来的知识统系.由此,钱基博清楚地厘定了"文学"学科的研究本体及"文学史"关注的主体.对现代"文学"学科的生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钱基博、张舜徽先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循序渐进,博学通贯"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境界,是他们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和学术丰碑的根本原因.在学界存在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现象的今天,探讨这种学术精神、学术境界,对于学人读书治学,尤其是研治、弘扬国学,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者与文人     
蜚声国内外的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逝世,文坛学苑无不震悼。我不禁想起一件小事:80年代初,亡友杨廷福教授因参加《大唐西域记》校注,客居中华书局期间,曾去干面胡同,拜访钱钟书先生。廷福学长1957年被错划右派,在学术界消失多年,钟书先生对他并不熟悉。故交谈...  相似文献   

10.
旅鄂之次年、戊子,华中大学傅懋勣教授以马幼初先生茈湖精舍诗集见示,嘱为之序。读竟而喜幼初,洱源马东初先生哲嗣也。东初工诗,辛亥、壬子之交,与鹤庆蒋心月及余住碧鸡台下,相与唱酬无虚日。东初怀才数奇,以县令终,余未得临其丧。今获读幼初诗,悲喜交搏,不知涕之何从也。然东初有子矣!幼初既承庭训,又常从钱子泉(基博先生)问学,  相似文献   

11.
钱基博先生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实干家,其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格"与"国性"为主题,以"仁"与"善群"为人的基本素质,以"国文"与"读经"为主要教育阵地,以"唤醒"和"感染"为主要方法,以"研究"和"教学"为终身事业。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人文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道咸年间的宗宋诗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泉 《文史哲》2004,(2):113-117
关于晚清"同光体"的前身,陈衍上溯为道咸年间的"宋诗派",钱基博等则强调桐城诗派的影响。事实上在道咸年间的诗坛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宗宋风气,这种宗宋诗风是由"宋诗派"、桐城诗派和经世派共同形成的。而陈衍对"宋诗派"的推崇,则与他所持"学人之诗"的论诗主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孔祥增 《船山学刊》2009,(4):211-213
钱基博与钱穆皆为无锡人士,同祖不同支,各有其重视文教的家世渊源。家族文化的不断积淀和传承是“二钱”能于文史著述、卓然名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二钱”的遇识订交源于对中西文化的探讨,相互之间学问上相互推重.同治古文国学可谓志同道合。他们各自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走着一条终老不辍育人兴国的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14.
胡鹏林 《天府新论》2010,(2):143-147
钱基博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他坚持学术化的文学观,并在学术史观的视野下以文学观为基础建构其文学史观,从而达到文学观、文学史观和学术史观的统一。与之相比,文学通史观、图志文学史观、文学发展史观、人性论文学史观、朝代文学史观和三古七段双视角文学史观虽然各有所长,但是仍然在三者的统一问题上存在缺憾。  相似文献   

15.
慈波 《江淮论坛》2007,(5):155-159
学术界对于桐城派的研究多集中于前期与中期,而晚期的创作转变与理论整合却未得到相应重视。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文章理论的结穴之作,曾得到钱基博的激赏。此书师法《文心雕龙》,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色彩,具有融汇弥缝的特点,对于末流缺失多有涉及,有效纠补了桐城派文章理论的不足,反映出桐城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应对与调整。黄侃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曾激烈抨击桐城文章,而姚永朴拒不应战,其实具有理论方面的充足理由,黄侃所针砭的缺失在《文学研究法》中早已得到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16.
再论“通感”尚晓明一钱钟书先生指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  相似文献   

17.
现代湘籍作家的思想气质由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所形成,也由特异的人文历史环境所孕育。它更具有文化交替发展状态下的和谐性。它的单个的个性特征,都是文化整体的共性显现。即使它的偶然性也包含着潜在的必然性因素。正如钱基博先生指出的:湖南“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不过,这种“倔强”,在中古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潮流淘洗之下,已更加“内化”为一种带韧性的气质。在现代湘籍作家思想气质中具体表现为或明锋果锐、或率志怡和或淡泊为怀  相似文献   

18.
《技击余闻补》是近代国学大师钱基博创作的一部短篇武侠小说集。作品描绘了一群出身平民的近代市井侠士。从他们身上,既可以看出近代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侠"的认识的转变,也可以一窥民国初期文人阶层对动荡时世以及武侠小说这一市民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19.
正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史专家和教育家。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浙江大学、武昌华中大学等高校国文系教授,或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53年后继任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直至寿终。钱先生在长达五十余年的教书和治学生涯中,博学精思,著作等身,平生尤以擅长章学诚文史校雠之学著名,诂经谭史,旁涉百家,自谓集部之学,海内罕对;子部钩稽,亦多匡发。故而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均有专门论著,数量之众多,门类之齐全,学理之精深,文字之典雅,鲜与  相似文献   

20.
王绍曾先生,字介人,号介庵,江苏省江阴市人,1910年(宣统二年)生,1927年以同等学历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国专为国学大师唐文治创办,唐氏自任校长,延请名师朱文熊、钱基博、陈柱、陈衍、顾实、冯振、陈天倪等授课,一时人才如唐兰、王蘧常、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吴则虞、朱星、周振甫、冯其庸等,皆出国专,蔚为海内名校.王绍曾先生在校期间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以优异成绩毕业.1930年,因唐文治校长之介,人上海商务印书馆校史处,协助海盐张元济先生从事《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工作,从此终生受张氏影响,走上古籍整理研究之路.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飞机轰炸上海闸北,商务印书馆被炸,被迫停业.王绍曾先生离开上海,回到母校无锡国专,接替蒋天枢先生任图书馆主任.时蒋天枢先生考入清华研究院,准备北上.在国专图书馆期间,王绍曾先生撰写并发表了著名的《二十四史版本沿革考》(《国专月刊》第1卷1-4期连载,1934年)、《史通引书考初稿绪论》(1935年《国风半月刊》第六卷1-2期合刊)等一批重要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