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写作是写思想的,许多学生往往在其习作中“吐露真情”,而教者则通过“学生写,教师看”这一特殊的交际手段知悉部分学生的思想有问题,有的让人尴尬。有的让人瞠目。这不仅仅是个“作文现象”问题,可以说是学生的“心病”、“症结”之所在。有言道:心病还得心药治。看来,对学生进行习作上的“思想教育”是势在必行了。这种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中年级的起步习作教学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学生要写好自己喜欢的一件小物品。如:储蓄罐、文具盒、小台灯等。描写小物品是写状物的一种。那怎么才能把自己喜欢的物品成功地介绍给大家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小学写作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二年级的写话教学,第二阶段是三到六年级的习作教学。写话是习作的基础,更是引领学生走进写作天地的铺路石,因此,培养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能放开胆子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学生特别喜炊读童话、听故事,而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从“编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也是一条值得探究的写话之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所谓“作文档案”,就是把学生习作前期贮备的材料、习作的评改意见以及修改后的习作进行编号整理形成的材料。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每次作文的情况,在记忆中保留的数量特别少,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净。他们记不清自己曾经写过怎样的习作,作文的优点、问题在哪里。下次作文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应用经验,不能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也是批过忘过,很难找到孩子的针对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实话实说”是新课程理念下习作指导课中的时尚思路,教师在作文课中说得最多的鼓励学生的话便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等。“实话实说”蔚然成风自然是可喜的,毕竟返璞归真是人文关怀中最为实质性的内涵。但是,由此而产生一些问题却是不可回避的。下面是我的学生的一篇习作: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一篇篇好的习作,让读者读来回味无穷,其中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把句子写得具体,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还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个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对中年级的要求是:“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则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也将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新教材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老师既要看是怎样写的,也要看是怎样改的.要表扬、鼓励那些认真写、认真改的学生。”显然,新课标要求教师同步培养学生“写”和“改”这两种能力.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习作是学生对生活个性化的体验、思考与积累,是个体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因而,教师要在习作教学中大胆创新,引导学生的习作走向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伴随着他们成长的足迹,使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自由心灵的习作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某次作文考试,作文题目为《我的妈妈》。教师批到这样一篇作文:我从小失去了爸爸,跟着妈妈相依为命,我从小就过得很苦,没想到妈妈今年又下岗了……写得煞是感人。可是越往下看越不对劲,怎么许多的学生都是同样的遭遇呢?看来,尽管我们的教师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强了习作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指导,可是,我们小学生的习作说空话假话、表虚情假意的顽疾,仍然根深蒂固。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届届雷同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脑海中可供写作的材料内容不足。即使学会了一整套的表达方法、技巧,也终因无米难为炊。要让学生的习作说真话、吐真情,表述具体、生动、形象,指导习作就必须从内容入手。只有从内容入手,学生的观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训练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学习习作,常常是苦于缺少素材,而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课文大多是语言优美,贴近孩子生活,浅显易懂的好文章。它们既是一篇篇现成的习作例文,也是学生进行习作的良好素材,因此,充分地利用手中的语文书,引导学生进行三写——仿写、补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学生的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做到有内容可写。很明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的倾吐。只有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最生动.最真实。最感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不断探讨.潜心钻研.逐渐认识到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好和乐.酷和爱”是作文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只有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让学生自由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呢?  相似文献   

12.
课改带来了许多变化,特别是习作教学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同时更加突出语言的独特性和表述的创意。总之,创造性表述成为“重中之重”,习作教学不断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流露真情实感。可以预料,习作教学的发展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再者,开放式的习作课堂,使学生不满足于会写,而是热衷于写;不单单写简单的记叙文,而要自由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3.
职高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具体到职高语文学习上。许多学生表现出写作方面的困难——当笔者布置学生完成一篇600的作文时.许多学生愁眉苦脸,迟迟难以动笔。作文课结束后收上学生的习作,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在一个近50人的班级中,能按时完成、结构完整、基本符合字数要求的同学只占全班的10%:能勉强按时写完.但字数明显少于要求的也只有30%;还有近60%的学生不能写出一篇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章。大多只写了一二百字,个别学生只开了一个头就不知如何往下写了……那些完成了的习作。质量也并不高,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个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对中年级的要求是“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则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习作的编排上.也将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新教材习作编排中多次提到:“写完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老师既要看是怎样写的,也要看是怎样改的,要表扬、鼓励那些认真写、认真改的学生。”显然,新课标要求教师同步培养学生“写”和“改”这两种能力.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体现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体验环境,让他们有内容写,并把这些内容写丰富,使习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16.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最头疼的是作文.学生习作时,有的叫苦连天,一个劲儿地喊:“写什么呀?怎么写呀?”然后,抓耳挠腮,写写停停,那样子简直痛苦之至;有的则敷衍了事,草草开头,然后胡乱编造一通,交差完事:还有的虽下笔流畅,好词佳句贯穿全篇,可读起来假情假意。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对我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学生的观察力即捕捉素材的能力差;二是学生参与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少,即挖掘素材的范围小。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作文的目的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这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却是一件头疼的事。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贵在巧设桥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早期开发学生智力,提高习作能力.是“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实验的指导思想。对低年段孩子进行写话训练,让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语文学习的时候.就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两大功能——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并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变成自己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觉行为。但由于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太小,认知能力很有限.如若指导不当.势必让孩子们苦于“写什么”、“怎么写”。因此,教师要潜心琢磨、探索指导习作的方式,让孩子在开始接触语文的起始阶段感受不到“习文”的苦恼和困难。从而培养一种愉快“习文”的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谈谈我们在“低年级学生写话序列训练”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在一次阳光体育行动中,我们学校四年级八个班的学生举行了拔河比赛。比赛结束后,各班进行了习作练习。为了让学生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各班都播放了比赛的实况,并进行了相关的指导。学生完成习作以后,我们分析了学生的习作,发现一位年轻教师所教的学生习作大多语言贫乏,表达不够具体。而其他班级大部分学生习作的语言生动形象,写比赛的过程扣人心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解决“米”的问题.这一观点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素材仓库中的“米”十分匮乏.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如.写“一件难忘的事”.不是老师周末给“我”补课,就是妈妈雨夜送“我”上医院。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不是捡钱包,就是让座位。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课堂生活、课间游戏、同学间的趣事、街头见闻、邻里情、父母爱……为什么五彩的生活难以进驻学生的习作?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常常把身边发生的事一带而过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近几年来,我指导学生写生活随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中“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