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丰沛的诗意,既不同于散文电影,也不同于原苏联“诗电影”。从词源学的角度,对诗的发展作历史梳理,可以看出诗是人类原初时期的创造性产物,是人类本源性的创造力、想像力的展现。塔尔科夫斯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他的电影观的。他将诗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指南,认为影片创作应该借助人类生命本源的想像力,创造影像的诗性智慧。他的影片将自然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直面相对、互动、共震,为电影审美创造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狄尔泰的新浪漫主义美学对西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非常值得探究。生命与体验是狄尔泰新浪漫主义美学的基础。其中,生命主要是指人的意识或心灵,体验则是一种直接化、当下化的、本我本己的感性经验,审美活动的真正理解对象就是指蕴藏在艺术作品中的生命体验。狄尔泰认为,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类心灵的一种想象,一部艺术作品的优劣根本上是由想象力的高低决定的。狄尔泰对想象力的理解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在诸种艺术形式中,诗对生命体验的表现最直接、最丰富、最深刻,因此诗应是最高级别的艺术形式。狄尔泰非常珍视个体性在美学上的价值,他认为在传记文学里,伟大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要与其独特个性、生命历程等审美要素综合一起才能得到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海子的《河流》既是将历史的感知和审美融注到个人生命的体验,也是诗人突破时间、历史的维度展现生命的形而上学的追问,他不断将个人的抒情融入知性的思辨与思考探求中,从个人生活的河流绵向精神的大河.河流中渗透着传统、东方的美学体验,也同时开始吸收借鉴西方的知性、宗教意识,包含了极具现代视野的神话与哲学思维,是世界性文学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体现.这为他后来所形成的跨越东西方文化经验、跨越民族与人类、诗与真理相结合的"大诗"写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存在主义视阈中,艺术通过象征的召唤进入"诗"之"思"。从这样的思路来把握《雷雨》不失为一种新的诠释途径。首先,在《雷雨》中作者从"情欲"——伦理叙事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一方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同时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表达了对生命存在近乎寓言式的思考。其三,作为一种悲剧范本,《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一个象征性时空秩序体,曹禺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人类生命并非静止的存在,而是伴随着技术展现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古代自然技术内蕴着人类生命的“涌现”,是顺应自然、获取自由的“去蔽”过程,赋予生命存在丰富的意蕴。然而在现代人类生命具体经验的世界中,大数据技术成为提取生命活动轨迹的一种新程式,人们对于技术人工物的态度从最初的“被动、附和式”转向“积极、迎合式”,“生命挖掘”的重点从生命“身体行为”转向对“精神行为”的深度挖掘,这可以看作是“生命挖掘”的否定性向度。如何摆脱技术展现出的人类“历史命运”,探寻“生命挖掘”的“肯定性”向度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6.
<正> 曹操的著名诗篇《龟虽寿》和《短歌行》,自问世以来吸引并感染了无数读者,不少文人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鲜观点,见仁见智,多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在诸论者中,对这两首诗所表现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却较少从人类心理活动的特性中去作进一步的考察和深掘,诗中所包蕴的生命价值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本文试图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文艺的批评方法分析了徐鲁的“小拇指童话诗”,扩大了童话诗的阐释空间,揭示了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徐鲁的“小拇指童话诗”是一种间性文本,即具有儿童诗与成人诗、童话诗与生态诗的间性特征的文本,仅仅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去解读是不够的。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看,徐鲁以感恩自然的心态和更为贴近自然的感性视角描绘了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唯美画面;其将地球看作一个活物、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的思想,与盖娅假说异质同构;其“小拇指童话诗”对大地的倾听,对自然的言说,是天、地、神、人4重整体的和谐共振,是生态文艺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由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的巨大历史变革,两汉诗人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它主要表现为对先秦宗法精神的破坏和个人私利观念的增强,在新的君臣关系中个人独立性格的萌芽,对个人自身生存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对个体生命追求的新的人生态度几个方面。这使得在汉代诗歌创作中形成一个不同于先秦诗骚传统的、表现个人感伤情绪更为浓厚的时代主题,和以悲为美的时代审美风尚。它说明从汉代以后中国诗歌中增添了一种新的东西,那就是在先秦诗骚侧重于表达人类群体情感的一面之外,又增强了表达封建社会人的个体意识的一个方面。正是两汉诗人的这种思想变革及其诗歌表现,标志着汉代诗歌精神在中国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洛夫先生是现代汉语诗歌史上成就卓著的现代派诗人,他的诗在意象运用上独具匠心。长诗《石室之死亡》思想意蕴深邃,情感激越深沉,诗中大量死亡意象与生命意象的对立统一,传达出一种直面死亡、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本文试图从生死意象来探讨洛夫诗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诗是令人起敬的。诗是一种带有神秘性的艺术。它的头上之所以有一层神圣的光环,是因为它真实地揭示了人类的心灵。我认为,与其说诗是生活的反映,不如说诗是人类精神的镜子。自古以来,没有哪一种艺术象诗这样与人的心灵靠得如此之近,并且它本身也无所不在地渗透于人类多姿多彩的心灵。甚至可以说,诗的历史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诗歌是人类的心路历程。从《荷马史诗》到波德莱尔,构成西方人心灵发展的历史。他们的思想、感情、心理、向往、理想、性格和人生信条都在这里生动地体现出来,诗歌简直就是西方人的精神发展的历史。外…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与时间的主题贯穿了阮籍绝大多数的五言<咏怀>诗,成为了诗结构中两个重要的形式要素.围绕着这两个要素,诗中诸意象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内在结构,并呈现出一系列具体的结构形式,即生命与时间的对峙、时间对生命的掠夺、生命对时间的和解及生命对时间的超越等.整个深层的意象结构实际上是诗人扭曲的生命型态和复杂的情感模态的一种形式化表现.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的诗几经命运沉浮,却始终魅力不减,在凝聚的艺术中,无论是悲哀、绝望和欢愉,都写得含蓄细腻,饱满而有节制,泛滥的情感化成了可感的经验与审美意象。其中,隐藏着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孤单卑微的个体生命细腻敏锐的体验,隐藏着一种生命的悲剧感。  相似文献   

13.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诗集中有不少直接以死为题的诗,表现了西方人对死亡的热切关注。但不同的是,里尔克并不仅仅沉醉在死或夜的审美意境中,他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乃是生命意志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在死亡的角度上反思生命的意义,死亡在大自然和人类恒新恒异的发展进程中显示了真和善的积极意义;孤独的生命现象又不可能是真正孤独的,它是在一种看似寂寞的生命当中体现出广阔而普遍的精神。面对死亡向人类展开的全部艰涩和困顿,里尔克阐明了他智性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4.
古生物学研究揭示,物种的灭绝和变异,都根源于自然界固有食物链的突然中断,人类的起源亦如此。要而言之,一是第四纪冰川以及大洪水时代对原始食物资源的巨大破坏,正是在食物再分配过程中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分离;二是青铜时代原始公有制的瓦解以及轴心期私有制的成熟,它加剧了人类社会内部食物分配的激烈竞争,从而促发了人类个体精神生命的觉醒。中国文明正是在对食物匮乏与分配的持续应战中,创造出其以生命伦理学为本体内涵的中国诗性文化。从原始形态的角度,汉语中“诗”的本源即甲骨文中的“寺”,这是中国文明最古老的食物分配制度,其本质特征可归结为非对象化与非主体化,所以它正是反对私有制进程的历史产物。当然,与现代文明中的反异化思潮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回归诗性智慧的精神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根本秘密正在于中国诗学之中。  相似文献   

15.
布莱克诗《回音草坪》由意象群构织而成。第一诗节象征童年时代,第二诗节象征成年,第三诗节象征暮年。诗中诸多意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三个时段日出、白日、落日分别象征人的童年、成年、暮年;诗的结构也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三个诗节恰恰象征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三个时期。诗中儿童、母亲、老人象征整个人类;云雀、鸫鸟和小鸟象征整个动物界;春天象征大自然。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揭示了人类的生命规律,展现出诗人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类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诗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有感而发,透出浓厚的感伤色彩,但没能超越生命本体而得到升华。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生命意识的发展,在这里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阶段。但它终止了战国以来轻生重义的社会风气,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的珍视。  相似文献   

17.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现代主义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联大诗人群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他们不满足于新月派那样缺乏灵魂上的大起大落的后浪漫主义,在以艾略特、瓦雷里、里尔克、奥登等为代表的西方20世纪现代派诗歌那里,找到了与他们内在生命要求相适应的诗的观点与形式,由生命的"沉潜"进入了艺术的"沉潜"状态,完成了诗的观念的转变--由单纯的情感的宣泄到经验的传达.  相似文献   

18.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 ,忧生切骨 ,陷入生命悲剧之中 ,他不屈地探索 ,企图超脱这悲剧人生 ,但往往陷入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中 ,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生命情结。阮籍的《咏怀诗》把这种情结艺术地再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济世志的追求与裂变 ;礼教的否定与放达不羁的行为 ;归欤之情与归隐的否定 ;玄学生命家园的寻找与失落 ;游仙的矛盾与否定一切。阮籍在极度矛盾痛苦中 ,执着于生命的完美追求 ,在追求中展露出生命的本真 ,凸现出个体生命的意义 ,给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9.
"理一"不是实体,是极好致善的"表德",即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分殊"是万物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理一与分殊的关系不是概念论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生命论的整体与分体的关系。理一在万物中,在人的心灵中。"理一分殊"说不只是从概念"推下来",而且是从经验"推上去",是经验与观念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人人有真、善、美的价值诉求,但最重要的是理会多样性,立足于分殊而理会理一。理一作为生命的根本法则就是仁,其实现的方法是"忠恕",只有尊重事物的差异性,从中理会一贯的道理,才能实现共同价值。朱子从生命哲学的立场,试图为人类生活建立统一的价值法则,直接讨论人类生存方式这一重大课题,并深入到心灵世界的深处,挖掘共同的生命诉求,坚持多样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态,通过多样性的实践而实现共同价值,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如从时间性上区分朦胧诗与第三代诗,那就是前者"相信未来",后者立足"现在",而历时性的消解,必然带来空间性的空前开拓.韩东作为第三代诗歌的领袖人物,他的生命诗学,在抛弃穿越历史隧道的"未来"这一纵向时间后,于空间范围内还原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发散出特有的生命经验.由此,在他的笔下,便出现了两种生命最常见的存在方式和展开方式,这便是空间中的"游走"以及由空间距离所产生的人际"间性"--所谓"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