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轲有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唐甄则说,“甄虽不敏,愿学孟子焉”。孟轲扩张孔丘仁学为系统的但政学说,唐甄发展孟轲仁政思想,为斥君富民之论,惊心动魄之言。所著《潜书》九十七篇,以《辨儒》、《尊孟》、《宗孟》诸篇始,以《有归》、《潜存》诸篇终,不论谈学术,道修养、论政治、说经济,到处渗透着孟轲的政治、经济、哲学观点,并与其探索总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上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如今以至后世还将继续下去。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固然是孔丘及他的一批门徒弟子共同切磋琢磨的结果,但儒家学说的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则不能不归功于孔丘的再传弟子孟子(柯)和苟子(卿)。在十年动乱的时期,学术界被搅得是非颠倒、混乱不堪,孟、荀二家被人为地对立起来,孟轲是儒家的代表,成为复辟派,罪不容诛,而苟卿则被戴上法家的桂冠,成为革命派,荣若华衮。这完全是为了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而对历史人物的任意歪曲。事实上,孟、荀二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孔门的儒家思想,外表乍一看来,二人的学说似乎是对立的,其实,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他们的不同的理论,在儒家学说发展的道路上,却正起着互补的作用,使得儒学理论日趋完整和严密,成为华夏文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在研究儒家思想学说的发展时,孟、荀二人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是不能低估的。  相似文献   

3.
儒家先义后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再认识张守军,冯郁义利关系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普遍议论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对中国社会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它首先由孔丘提出,到战国时期,又由孟轲、荀况予以丰富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先义后利理论。孔丘、孟轲...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教育家教学思想的回眸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活动,是智育的中心环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本文综述了孔丘、孟轲、荀况、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夫之、颜元九位古代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并去伪存真、汲精取华,以企对今天的教和学有所资鉴。  相似文献   

5.
扬雄《法言·君子篇》有下列的一段话:或问:“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曰:“苟非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诸子,孟子亦诸子乎?”曰:“诸子者、以其异于孔子者也。孟子异乎不异?”或曰:“孙卿(即荀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惟圣人为不异。牛玄,骍白,睟而角,其升诸亩乎。是以君子全德。”可见扬雄对孟、荀的看法是:孟、荀同宗孔子,立说各自不同,但孟之于孔,没有不同,而荀在《非十二子》中,批判了子思和孟子,这是他不纯的地方,也是他异于孔子的地方。扬雄是最推崇孔子的,往往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折中各说的标准。孟子既同于孔子,是他自认为是孔孟的继承人而不同于荀子了。不过就人性论说,他却受了荀子性恶说的影响,而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说。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经孔子删定《六经》而定型,孔子死后,遂亦分裂。据韩非记载:自孔子之死,儒分为八。迨至战国,孟、荀二家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两大流派。 孟、荀二人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治学方法不同,虽然他们都属于儒家,在政治上都主张结束春秋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在思想上却有较大差异,如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孟子主张法先王,荀子主张法后王;孟子主张讲仁义,荀子主张隆礼;等等。因此,在后的荀子不仅骂子张、子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而且对孟子乃至子思进行了猛烈抨击,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此种谬说流传,实“子思、孟轲之罪也。”  相似文献   

7.
我国文化的道统,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流;且以孔子、孟轲,荀卿为代表。唯所谓之法家,虽然是以管仲、申不害、商鞅,韩非为代表;但是向来并未得到世人的重视。他们所谓的法,乃是指使用刑赏权力的君主,藉以控制人民的手段而言。唯儒家所讲的法,是以法为治道的根本;唯有治者始能平也。治字的本义作“理”解,循着一定的途径,使它畅顺的意思。“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而法字的本义作“刑”解,要律令如水之  相似文献   

8.
人性问题是贯穿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根本问题,也是贯穿中国儒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厘清孟、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差异与融通,对于整体把握孟子和荀子思想具有关键意义.孟、荀二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对立,从思想和逻辑的层面来看,又有其融通之处:从"人性"含义看,二者相互发明;从思想体系看,二者同归礼义;从人的本质看,二者皆尊"人心";从价值追求看,二者殊途同归;从实践能力看,二者皆言能善.孟、荀人性论的实质都是"人能为善"、"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9.
李峻岫 《云梦学刊》2010,31(1):25-28
西汉韩婴之《韩诗外传》杂采先秦之经子传说以说《诗》,其中援引最多的当数《荀子》,以致前人多认为《韩诗》为“《荀卿子》之别子”。实则就《韩诗外传》一书来看,韩婴固然在诸多方面受荀子影响,但也吸收了孟子的很多观点,表现出一定的尊孟意识,韩婴在人性论、法先圣等问题上都体现了其兼综孟荀的倾向。在权变观、并田制等观点上则与孟子思想一脉相承。《外传》袭取《荀子》“非十二子”之论而删非思孟之文;引《荀子·儒效篇》而删去“法后王”一段均是出于其尊孟意识,亦是其自身思想倾向之合理要求一  相似文献   

10.
<正> 荀况是战国后期最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韩非则“与李斯俱事荀卿(即荀况)”(《史记·韩非列传》),是荀况的学生。但是,韩非的思想却反其师道,走了极端。他们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荀况“群”的观念与韩非的“自为”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术界对孟轲思想的研究,大都局限在社会政治学说方面,阐述其经济思想的论著尚少.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我们在研究某种社会政治思想时,不能离开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事实上,孟轲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学说,也并不是离开其经济思想孤立存在的,而有他比较系统的经济思想作依据.他的经济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体现,而其政治思想则是他经济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孟轲思想的两大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2.
韩愈之前儒家的圣人统序是尊周公孔丘颜回和为五经做传笺注者,经书统序是尊五经及传笺注。宋元以后儒家的圣人统序嬗变为尊孔丘孟轲及二程、朱熹,而经书统序嬗变为尊四书和《孟子》等。这一嬗变的核心是,抬高了四书尤其《孟子》的地位,也抬高了孟轲的地位。推动这一嬗变的,是二程、朱熹。二程最早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析出,并做了改定,且绝对地推崇孟轲和《孟子》。朱熹继其踵,为四书做了较为繁琐的集注,也绝对地赞美了孟轲和《孟子》。但引导这个嬗变的最早发轫者,却是韩愈。韩愈在《原道》中,已将孟轲接续在了孔丘之后,并添加了曾参、子思,还将《中庸》《大学》与《孟子》做了一个接榫。  相似文献   

13.
陈鹤玲 《中州学刊》2002,(6):147-150
孔、孟、荀三者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义利观总的倾向大体相同 ,但在承接发展中也有变化 ,特别是对“义”的阐发上 ,三者间有明显的区别 ,孔子强调的是“仁礼而义” ,孟子提倡发挥“善端之义” ,荀子则要求人们“隆礼贵义”。本文即从“义”入手 ,剖析孔、孟、荀三者义利观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孟子思想教育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思想教育理论初探傅建增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战国初年,诸侯争雄,"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孟子过此潮流而动,四处游说,以弘著孔子之道。在此过程中,他积极构建了一个以"我"为...  相似文献   

15.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一方面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结构的形成与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个方面,即儒学在思想、道德、宗教、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与儒学在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及政治发展、演化中的作用紧密关联和互动,不仅构成了儒学的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孔子的仁-礼思想结构,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秩序结构的基础,既是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又是对社会治理的探讨。从思想与文化,社会制度与文明传统的角度来探讨孟、荀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及意义,孟子继孔子之仁,发展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道德伦理的思想基础,而不是宗教伦理的思想基础。荀子继孟子之后改造了孔子的"礼"(注:孔子之"礼"关注社会秩序,荀子之"礼"关注政治秩序,是为改造),主张隆礼尊君,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政教合一的制度文化的基础。孟、荀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形成外儒内法统治思想的两条主线,即外仁政,内礼法。董仲舒在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实践中弥补了孟、荀对儒学发展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公元前198年~公元前106年)①,广川(今属河北省景县)人②。西汉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哲学家。司马迁认为从高租到汉武帝五世,最精通《春秋》的是董仲舒。班固《汉书》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五行态》),“为群儒首”(《董仲舒传》),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董仲舒思想对后代影响也很大,南宋理学大师朱幕称他为“醇儒”.并将他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写入《白鹿洞书院学规》,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直至清末,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认为董仲舒思想“轶荀超孟”,超过孟子和荀子。历代思想家对董…  相似文献   

17.
吴炫  乔媛媛 《河北学刊》2012,32(5):65-69
章太炎在尊荀的基础上赋予了“法”以下新内容:一是突出“法”的独立性,使其具有现代性;二是突出“习”对“法”的决定作用,区别荀子的“法”对“礼”的依附;三是强调“重生命”、“抑官伸民”等系中国现代法律的核心内容.这些均对当下中国现代法学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是,如何处理法律在中国的独立与避免形成西方二元对立的关系,从而不破坏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习为法本”是否还要深究“什么习俗为法本”的问题?“抑官伸民”重要还是“官与民”的内在结构改变更重要?这些问题的未决构成了章太炎新法家思想的内在局限.  相似文献   

18.
<正> 孟轲(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是长期统治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创造者之一。孟轲的思想,包括他的赋税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孟轲赋税思想的理论基础——恒产论盂轲一生“言必称尧舜”,宣扬“行先王之道”,“遵先王之法”,主张以“仁政”治天下。“仁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孟轲认为,就是统治者能够体察百姓疾苦,为百姓解忧患。他指出,当时许多人民没有自己的财产,“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讲仁政,  相似文献   

19.
郭店简及告子等人所主张的"可善可恶"的二元人性论是孟子之前先秦人性论的主流,孟子、荀子分别主张"性善论"与"性恶论",二人在人性论内容方面截然相反,但在性质上却是一致的,都属于强制性的一元人性论系统。孟、荀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治理理论各有优缺点,汉代董仲舒对孟、荀人性论及其治理理论进行了综合,重新提出了善恶并存的二元人性论,吸收了孟、荀人性论的优点,最终使儒学的社会治理理想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0.
钟克万 《船山学刊》2007,63(1):57-60
荀子名况,本文认为其字已不可晓,但不可能为卿;分析了“避讳说”“转音说”不能解释“荀卿”“孙卿”这一同人异称现象,在考测了各个主要时期的主要版本的荀子书在内容上基本相同的基础上,提出上述现象应为原书所有,结合荀姓孙氏的发展和演变,得出荀子本姓荀、以孙为氏并出于公孙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