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夏党项羌族政权儒佛并尊,通过官僚体制、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和途径积极地融入儒家文化和思想观念,是其重儒崇儒的鲜明特点。一定程度或意义上,西夏儒学代表着我国历史上党项羌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和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只是蕃表儒里的西夏党项羌族在蕃汉文化逐渐地密切融合中,其儒学发展水平还远滞后于同时期的中原儒学,儒学文化精神未遑能够走向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民族工作拨乱反正的同时,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不仅从多方面、多渠道扶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教学教育形式,而且举办特殊形式的民族教育,调整民族学院的办学方针,促进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系统梳理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民族教育政策,认真总结其主要特点及基本经验,对于在新的复杂历史条件下,更进一步地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不断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汉代取得独尊地位成为官方哲学,儒学遂开始了在我国贵州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和影响,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大兴教育,力倡儒学,以伦理为本的儒学对贵州少数民族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也极大地促进了贵州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形成文化认同。贵州少数民族对儒学伦理观的吸收,注重"忠孝""五伦"等思想观念,是在自身民族文化基础上主动吸收,形成了文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孙继新 《延边大学学报》2011,(6):112-115,126
对目前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分析出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问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做到: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结合的实践并总结经验;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培训;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学校体育教育为基础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利用优秀的、民族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使学校体育呈现多元化和小型化;拓宽经费来源,形成多渠道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不仅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两大根本任务,而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托统编三科教材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与教材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能够从根本上破解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困境和难题。推行使用统编三科教材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是:语文教材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语文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征的现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历史教材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通过历史教育有利于增进各族学生国家一体性认同;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目标,能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7.
"西南蕃"在唐宋"四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南蕃"是伴随着"蕃"作为各少数民族总称谓的出现而出现;史家将"西南蕃"定在巴蜀之南,主要以汉牂牁故地少数民族为主,尤以"西南五(七)姓蕃"为著,这与常璩、司马贞的思想一脉相承;"西南蕃传"的出现继承了史家单独为西南少数民族立传的史书编撰体例,其内容是对汉代史家西南民族地理观的部分继承。唐宋史家对"西南蕃"的认识是对整齐划一的华夷"五方之民"格局的反映,是西南民族地理格局现实及人们方位观的反映,是秦汉以来西南民族地理观嬗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及民族院校的“双语”教学体系早已形成。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工作的教师和在民族院校工作的语文教师早都掌握了少族民族的语言文字,他们在汉语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都能以本民族语言为教学工具,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听得明白、记得住,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民族院校里“双语”教学方法,在发展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效果。这在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上已经得到了充分地肯定。  相似文献   

9.
儒学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方式有三种:中央王朝向少数民族地区推广、传播儒学;少数民族统治者学习和推广儒学;边塞儒臣和少数民族儒士对儒学的传播弘扬。  相似文献   

10.
汉语水平考试(HSK),作为一项国家级标准化语言考试,不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而且也是国内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有效检测手段。应充分发挥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广泛开展,从而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新西兰与中国的国家体制、民族社会语言状况、历史背景有所不同。因此,两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语言政策。新西兰征服土著居民毛利人之后,曾经对毛利人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此后,政府改用一体化政策,目的在于使英国人的语言文化与毛利人的语言文化相结合。中国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帮助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创立文字,帮助文字尚不完备的少数民族逐渐充实其文字,并且推广普通话。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两国政府采用不同的语言政策对国家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孔庙研究成果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学热"和海外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研究孔子和儒学,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和儒学精神的物质载体,因此,研究孔庙对于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孔庙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本文通过以时间为轴分类、分主题的梳理方法,将近二十年来的孔庙研究成果予以综述,肯定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指出不足,并对未来走向提出期许。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文明象征,东北民族的多元文化培育了多样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是民族语言生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语言的永恒交流,就不会有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所以,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少数民族易学体现了中国易学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无论是从总体易学文化精神还是从易学表现形式上看,都具有易学文化的统一性,但却也因为各民族发展的特殊情形而有多样性,既有原始形态的易学文化形式,也有较为成熟形态的易学文化形式;既有精英和经典形式,也有日常的大众文化形式。然而,目前对中国少数民族易学研究却出现了过度泛化的现象,因而有必要从易学研究方法论的层面进行厘清,让中国少数民族易学研究在纯化与泛化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李源澄先生著述甚丰,"所涉范围之广,所论亦颇精湛".先生之论今古也,承廖季平先生及蒙文通先生之说而又更进,且明确提出以"经"与"经说"分别为说之论.先生以经学即是经义之学,"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为中国文化之总汇.是先生以经学即内圣外王之学,惟于历史中求经学,始能见经学之意义.先生亦提出"经学将来之正路"在于出入西大学术,吸取、改造西方优秀文化,排斥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反而求之六经",弘扬民族文化中之优良传统,消除民族文化中之消极因素,从而兴起新儒学.  相似文献   

16.
巴蜀哲学作为巴蜀文化各发展时期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蜀学之魂,长于思辨;多元会通,兼容开放;释经创新,超越前说;沟通道欲,情理结合;躬行践履,注重事功,批判专制等主要特点。并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巴蜀地域文化精神的体现,不可分割地与中国经学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促进中国哲学与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作为文化核心部分的哲学,它是各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孔子哲学抱有偏见,事实上,孔子的哲学范畴"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范畴"善'互有同异。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孔子哲学的不了解。  相似文献   

18.
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千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不断地兴衰更替,在中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却不断向东北地区传播与渗透。儒家文化在东北地区却不断地为历代统治者所接纳,从而对东北的民俗不断地产生影响。就婚俗而言,从汉代《仪礼.士昏礼》的“六礼”传入东北,至晚清时期仍然保持着“六礼”形态,这是儒家礼仪文化自汉代以来在东北地区不断传播的结果。我们看到儒家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看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东北婚姻民俗所呈现的多彩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蒙文通在对待经史关系问题上,既主张经史分途,批评六经皆史说,又认为经、史有一定的联系。其经史观认为经学乃中国思想文化的无上法典,其影响远非史学等所及,不应以西方学科之分类来衡量经学,这在当时儒家经学扫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保持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演变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儒家、儒学和儒教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儒家的演变是一个全方位的历史过程 :理论学说是其灵魂 ,政治制度是其保证 ,宗教神学是其表征。儒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 ,研究它的立体演变模式对我们认识历史和现实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